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不其然,几个月后,王纪宽又找到华西村党委和总公司合作新的项目。经双方讨论,由华西村拿出钢材厂、铝型材厂、精毛纺厂3家骨干企业,进行嫁接台资“提纯复壮”。这次华西村与香港永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投资2550万元,于1992年10月8日建成了新华钢材有限公司、新华铝型材有限公司、新华精毛纺有限公司3家合资企业。这3家合资企业同时开业,加快了华西村外向型转轨的步伐。
第四章 赢在扩张:资本发力,市场导航(1)
当企业顺利度过创业阶段并生存下来后,在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自身成长需要的双重作用下,通过扩张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扩张。企业要做大做强,扩张是必经之路:资本的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扩张。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华西没有发生大的经营失误,基本确保了每一个项目的成功。
第一节资本运作战略实现规模扩张
资本运作说到底,就是追求资本的利润最大化。
实施适度多元化的资本运作,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低成本外部融资,满足资金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企业资本的低成本扩张与增值,改善资本结构,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借助资本运作,华西村很好地实现了规模扩张。
融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人说,融资就是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不懂融资的人就不懂得扩张。中国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要素,一个企业从创建到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筹集资本,在企业的壮大扩张过程中,融资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华西这样的乡镇企业来讲,不可能一开始就走上市融资的道路,也不可能一直依靠农民自筹资金来完成资本扩张。所以,就有了华西这种“步枪+火箭”的融资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融资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融资方式有:直接融资、发行普通股、发行优先股、向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等。但是,对企业来说,并不是每一种融资方式都适合,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需要战略眼光。华西从一个经济落后的穷村,发展为庞大的企业集团,创造了惊人的“华西速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西人高瞻远瞩的融资战略。
华西的融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依靠企业自身积累
华西集团在创业之初,就建立了良好的资金积累机制,这种机制将下属企业初次分配的资金转化成可用资金,然后积累起来,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在1988年产值过亿元后,这种积累机制越来越具实力,主要包括:10%的折旧基金、10%的承包利润、5%的租赁金、大修理费(企业先交后用)、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建农金等。
◇村民的入股投资积累
1985年1月,吴仁宝动员华西人集资办工厂,3天就集资200万元。后来,这种村民入股的积累形式成为一种制度。华西村民分配,除在企业的月基本工资外,年终分红的很大一部分,存入华西集体,记账入股进行再投资,至1995年底干部职工入股基金已达8000多万元。
◇集团联营引进资金
华西先后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10多个单位建立关系。引进了资金和人才,建立了联营企业10多家。
◇多方入股资金
华西与新加坡、台湾、香港合资建成9个企业,引进资金1亿多元。
◇上市筹资
1999年8月,“华西村”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截至2005年,公司一共募集资金7个亿。股份公司的上市,也放大了华西村的品牌效应。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由此也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名命名的上市公司,成为真正的“农村第一股”。
场景一一张反对票
聪明的人从不躺在昨天的成绩上睡大觉,他需要不断挑战自己。
1998年的华西集团已小有成绩,温饱有余,生活殷实。有人已经很满足了,也有人不知道明天该怎么走?这是所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把握好方向,就能将企业带入第二次创业;如果把握不好方向,企业就会逐渐走下坡路。
吴仁宝一直在寻找一条真正能将华西集团带入一个新阶段的道路,希望通过一次跳跃,为华西村开拓更广阔的的视界。在同类企业纷纷为寻找这样一个“道路”焦头烂额的时候,“不安分”的华西村把眼光瞄向了证券市场。
将公司上市,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往往会选择公开上市这条路,这也正是吴仁宝对“上市”感兴趣的原因。
第四章 赢在扩张:资本发力,市场导航(2)
1998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吴仁宝和儿子吴协恩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
“上市到底有什么风险?华西集团该不该上市?”吴仁宝说。
“为什么不上?照我看来,现在上市是最好的时机!”吴协恩说。
“不能光看到时机,还要看到风险。看上去不错的东西很可能最后是个大坑!”吴仁宝认为儿子吴协恩的看法过于乐观。
吴仁宝之所以担忧,是因为觉得华西村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驾驭证券交易市场。在吴仁宝眼里,“上市”应该是个“能力一到,呼之欲出”的行为。
“我们不能老是等!我们现在不正在进行企业改革吗?为的就是要向更迎合市场的方向走啊!我们的企业现在的确还不完美,但我们不能等到完全没有问题的时候再上市呀!”吴协恩回答。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几乎全是上市公司。美国500家最大公司的95%是上市公司,其销售额占全美销售额的68%。中国呢?上市公司的中国公司数从1990年的10家增加到1997年底的745家。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是上市的好时机,我们完全可以一边上市一边改革企业机制嘛!”吴协恩认为在华西集团上市的问题上,父亲吴仁宝有些保守了。
就这样,父子在华西村走向问题上第一次有了分歧。既然有分歧,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民主决议。在一次党代会上,吴协恩提出了让华西集团上市,干部们也一致认为华西应该上市。建议是否通过需要根据党委的21人用投票的形式民主决定的,最后的结果是20票投了赞成,只有吴仁宝一人投了反对。其实,吴仁宝本意是赞同的,但故意投反对票为的是给年轻人一点压力。
于是,华西走上了上市的征途。曾任华西村副书记的“铁姑娘”赵毛妹就是当年将华西推向股市的“神手”。她领着几个人写了几份申请报告,也不知道需要经济分析评估报告,就递交给了江阴市。幸运的是,华西上市申请报告一直报到了分管经济的副总理的手中。副总理亲自打电话说要见赵毛妹,从此,赵毛妹和卞武彪开始了在北京和华西之间的无数次奔波。
有一件事情赵毛妹没有料到,上市需要两年的酝酿和考察期,这样华西只能在1999年才能上市,这对华西来说,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
1999年8月,“华西村”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股份公司的上市,也放大了华西村的品牌效应。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由此也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名命名的上市公司,成为真正的“农村第一股”。
将公司上市,换来是的“一花引来万花开,唤起民众千千万”的效果。往证券市场上的这一闯,给华西集团闯出了一条更宽的融资大道。
场景二“我要的不是合作,是合资”
1989年9月,台湾年鸿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鸿祺夫妇游览北京时,住进了华西在北京创办的华苑饭店。华苑饭店经理吴协德热情接待了他们,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华西的情况,并且欢迎他们到华西去看看。和吴协德一席交谈让郑鸿祺产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到华西村来投资。
吴仁宝和郑鸿祺一见如故,交谈非常投机。吴仁宝和郑鸿祺一论年庚,两人同岁,吴仁宝亲切地叫他“郑鸿祺兄”。郑鸿祺和太太看到美丽繁荣的华西村,看到已过花甲之年的吴仁宝仍雄心勃勃地运筹着华西的未来,对吴仁宝甚为钦佩。
不久,郑鸿祺和吴仁宝就在合资生产管配件的意向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
吴仁宝立即开始建厂房,郑鸿祺回到台湾后,派他的顾问来华西考察,顾问却建议他把合资改为合作(不投资,仅帮助销售产品),这个建议让郑鸿祺有些为难了。
1990年4月,郑鸿祺再次来到华西,看到新建起的厂房,终于下定了与华西合资的决心,他握住吴仁宝的手说:“我和你合资定了!不是合作,是合资!”不久,无锡华鸿管配件有限公司建成了,该公司生产对焊钢管配件用于管道弯曲处的连接,和华西生产用于直接连接的法兰盘相互配套,使得华西村的工业生产朝专业化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章 赢在扩张:资本发力,市场导航(3)
场景三一定要攀上这门“高亲”
1985年盛夏,江南大地,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吴仁宝、赵毛妹、吴协德、赵永良等人驱车来到苏南一家乡镇企业考察,厂长听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省委委员的吴仁宝率人来访,甚是热情地把吴仁宝一行请到了会客室。但当吴仁宝提出要看看工厂、车间时,主人却不给面子,婉言相拒。连车间的门也不让进。机智的吴协德看到生产车间里有自来水龙头,便不慌不忙地从驾驶室里提出水桶,想利用给汽车加水之机,察看一下车间生产情况,也被主人挡在了车间门口。
吴仁宝依据获得的市场信息和行情,预示到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就要到来,铜铝材必定走俏,遂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