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客户的称赞,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第三章 赢在模式:链式经济+循环经济(1)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能反映特定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目标的经济范畴,是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聪明的华西人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经有一套经济发展的法宝:多业并举,两头延伸,大小结合,三产并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认真做到“三个为主”:一是现有企业以提升为主,二是现有产品以延伸为主,三是现有废料以变废为宝为主。
华西经济发展的这套法宝最大的特点就是链式经营和循环经济,灵活运用了科学发展观。足球场上讲究多点进攻,生物链中讲究循环平衡,经济发展中则讲究链式经营,循环经济。华西这样做,就是要达到节约能源,循环发展,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高效发展型”的和谐社会!
第一节链式经营:两头延伸
在大型企业集团的多种经营中,注意产业之间的相关度,进行产业链的纵向、横向延伸和扩展,完善产品结构,这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种重要的链式经营策略。
华西集团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采取“链式经营”,把一些企业关联紧密的生产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人、财、物的综合利用效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链式经营,连环取胜,如今华西已形成冶金、纺织、旅游三大产业链。这三大产业链提高了华西集团的企业竞争力,保证了经营的稳定性。
链一:冶金加工
华西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办了一个铝板厂,生产铝板。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华西人将铝板生产链往后延伸创办了铝材厂,生产各种规格的铝材,以及铝合金门窗、铝制品等,一厂变数厂,产品深加工后也连续增值。
同时,华西村又搞了铜冶炼,铜材加工,形成了铜型材、铜线材等类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发展有色冶金的同时,华西又创办了线材厂和型钢厂,生产各种规格的优质碳素钢盘条和各种规格型钢。
如今,金属材料加工业成为华西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西法兰”是亚洲最大的法兰基地,不锈钢法兰占据中国出口日本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华西村自行设计、单独制造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华西扁钢”流水线年产量90万吨。英国一家公司的总裁感慨地说:“华西的扁钢是中国唯一通过CE认证,并进入欧洲市场的产品,它的产量甚至超过所有欧洲同类产品。2007年,我们集团要加大对华西扁钢的进口量,华西扁钢也将占到英国全国总量的20%。”
如果说,华西人起初搞链式经济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话,那么,现在的华西人尝到了链式经营带来的更多的甜头。链式经营的效应还在于提高企业知名度、便于管理和资源共享等。
链二:纺织产业
1989年,华西人创办了毛纺厂。由此向后延伸产业链,形成了羊毛衫、毛料、精纺面料、毛料西服、毛巾被、羊毛袜子等产品的生产线。
2003年,华西再次投入数亿元,新上了30万吨差别化纤维、10万枚棉纺纱锭等一大批技改延伸项目。
华西纺织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拥有毛纺厂、棉纺厂、洗毛厂、袜厂、毛巾厂、棉麻公司、华新织布厂、华浩织布厂和服装厂等多家企业。
华西纺织产业的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信誉和周到的服务,先后荣获50多项荣誉称号。华西服装厂生产的“华西村”西服被评为中国西服行业“十佳品牌”,2006年,“华西村”服装商标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现在,华西纺织产业已经成为华西支柱产业,立足高端定位,沿着“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精品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多元化整合,着力铸就化纤与毛纺产业的高端优势,确立和巩固华西村的行业领先地位。
纺织品的链式经营,不仅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也拓宽了企业的经营范围。敢想敢做的华西人,在纺织这条产业链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链三:旅游服务业
吴仁宝是个爱好旅游的人,每次外出考察学习,他都要抽出点时间,到处走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吴仁宝看来,自己到处走走,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吴仁宝这样的有心之人,显然不会仅仅是游山玩水,看看而已。每见到什么地方有新的旅游“花招”,吴仁宝总要让华西村的旅游业借鉴一二,逐渐华西也成了一个旅游胜地。
随着华西旅游景点的增多,来华西旅游的人也不断增加。吴仁宝想到了发展旅游业,也能充分利用一下华西的名人名村效应。华西村不仅仅是中国乡镇经济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农民的一张名片。他是一个经济体,还是一个文化体。半个世纪以来,媒体从来没有转移聚焦在华西身上的目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精明的华西人热情好客的同时,也敏感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第三章 赢在模式:链式经济+循环经济(2)
第二节循环经济:周而复始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企业都会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和投资,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商人自然不屑于此。然而,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不是企业自己可以决定的。那些最早主动进入循环经济链条的人,则把握了更多先机,占据了更有利的地形。仔细研究华西经济快速增长的奥秘,你会发现,华西经济到处昭示着“循环”的特征。
大循环:相得益彰的三大产业
华西年产值以百亿的速度狂增,得益于华西三大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业是发家之本,带动了工业,工业发达了,反过来又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发展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又兴旺起来,在第三产业将成为又一大利润增长点的时候,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如果把华西比作一列飞驰的火车,那么农业就是车轮,旅游业就是车上的货物,工业是真正的火车头,车轮是基础,火车头是动力,货物在此基础上飞速前进,这可成为华西三大产业的“火车理论”。在华西,三大产业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完美循环体,十分值得借鉴。
2004年9月,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趋向。纵观华西发展之路,华西始终在实践着这个重要论断。
从“农业起家”到“反哺农业”
如果说华西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的话,那么,华西人捏成的第一个雪团则来源于农业。从1961年建村,艰苦卓绝的“造田运动”使得华西在20世纪70年代粮食亩产突破1吨,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从而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70年代,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把目光盯上了工业,开始偷偷地“造厂”,“日积月累,聚沙成堆”。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此后,华西走上快速发展的工业之路。近年来,华西开始实践“工业反哺农业”,把零零散散的老厂房集中到园区,仅3年时间就增加1000多亩土地。他们用了3年时间,投入5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北”继续搞好“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科技园;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高科技进行大棚种植,成熟的南瓜竟达50多公斤!如今大棚不仅有蔬菜、瓜果的销售收入,还有旅游观光的收入,2006年利润已超过100万,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
华西“以工促农,以工建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如今华西农业已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具备了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林网水利化、品种多样化四大优势。
火车跑得快,全靠工业带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吴仁宝顶住“不务正业,破坏以粮为纲”、“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把农业的内部积累投入工业,他们以一个500多公斤重的大磨盘起家,办起了粮食饲料加工厂。1963年后,又办起了废纺站、铁匠店。1969年,他们又顶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创办了小五金厂。其后,又创办了板网厂、塑纺厂等。1994年组建的华西集团公司,下属八大公司。在2005年度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94位;在“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名列第41位;在“中国综合类制造业”中,名列第5位。
吴仁宝说:“华西村要将工业的积累逐渐投入到农业和第三产业。”工业是真正带动华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农业和工业带动的第三产业
农业为华西奠定了自然基础,工业为华西提供了资金保障,华西的金字招牌招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华西的第三产业像一盘美味佳肴,需要的菜和配料都有了,就看华西人怎么做了。
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华西人对于旅游产业的经营之道可以归纳为14个字“硬件上大笔挥洒,软件上细笔勾勒”。首先他们不惜重金,建设了一批富有创意的独特景点,修建了“万米长城”、“天安门”、“龙西湖”、“世界公园”,扩建了“农民公园”,增建了华西金塔,并耗巨资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形成了包括金塔、桥文化、千米巨龙、万米长城、“天安门”、“山海关”、世界公园、农民公园、“沪宁中康山庄”,以及天下农民小区、天下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