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间的饭局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下级请上级,或者政府官员吃别人。企业间拉关系的饭局很多,也吃得奢侈,高档饭局基本上都是公关性质的。一般的公司也都将招待费作为普遍的正常开支。
中国的饭局名目很多,有商务的、联谊的、死人的、生孩子的,每个饭局都有其功能,并且各地之间差异很大。上海的请客吃饭,朋友聚会公司联谊的比较多,不象北京,凡是在大饭馆吃饭的,都是有背后交易的;而在广州,因为比较崇尚个人努力,办事的饭局就比较少。
组织一个饭局,必定先要想好邀请的人选,被邀请者也都很关心你还邀请了谁,估计自己在邀请者心中的地位。其中有没有和自己有过节的、有没有和自己很投缘的,以决定去或者不去。
饭局在中国人的交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中国的公、私观念不象西方人那样清楚。西方人如果在办事过程中相互欣赏,也会吃饭,但对于他们吃饭只是办事的成果。而在中国,吃饭却是办事的工具。
将饭局作为商品时,因为处于较低层的请客者因购买力的局限,往往会采取低成本社会交,所以他们的社交饭局档次也较低;处于较高层次的被请者因为经常参加各类饭局,因而更加关心饭局特色,而非档次。
饭局作为一种工具,必然有一些一般工具所具有的共性和使用规则,并且不同的饭局,规则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老同学之间的聚会,一般男人是不能带着现任女朋友去赴会的;同行业之间的饭局上是不能谈论自己单位或者询问别人单位的内部机密的;企业之间谈判的饭局上是不能带着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去赴宴的。
决定饭局档次的不是请客者的阶层,而是所要托付之事的轻重。越重要的事情,饭局的档次也就越高。而非功利性的朋友聚会,反而会选择小饭馆,更加随意。
关于饭局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恋爱是无数个饭局,结婚只是一个饭局。
谁在制造官场应酬
应酬得当,各方面关系融洽,联系渠道畅通;应酬失当,则关系僵,渠道塞,脸难看,事难办,之后再作补救,花的成本可能会更大
“酒精”考验基层干部
而今,无论是官场上,还是商业往来,谈判或拉关系的最佳场所,通常都在餐桌上。好像不搞吃喝,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吃喝文化本质并没有问题,而一旦被官场引进并滥用,往往会变成一把双刃剑,杀人不见血。事实上,官场吃喝不仅是交际的重要手段,偶尔也会上升为一种“革命工作”。在有些单位,喝酒受伤甚至命亡是有补偿的。如媒体报道的某地局长喝酒猝死而被追认为“烈士”事件,大体就是“因公殉职”的充分体现,它仿佛在告诉人们,“喝得伟大,死也光荣”。前不久发生在安徽六安的“物价局检查学校乱收费,检查组长喝酒不积极被砸伤”,以及“湖南一小学老师陪前来检查工作的领导喝酒后死亡”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报端、不胜枚举。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越来越多的应酬、不必要的接待,好似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过多的应酬接待已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作风。尤其是过度饮酒,使一些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据报道;内蒙古一些乡镇干部为了接待应酬,一年要喝100公斤的“工作酒”。这种情况,在乡镇十分普遍。一位乡干部向记者吐露“心声”:这基层干部太难当了。来人免不了要喝酒,酒桌上还有许多寒暄的客套话。有些领导爱喝酒,你不陪到位,他不高兴;有些领导不会喝酒,但为了表达感情,我们也得敬几杯,但喝多了他也不高兴。“在酒桌上我们也挺为难的!其实我们实在是不想喝酒,但又不敢不应酬。”
难道乡镇来人非领导陪坐不可?难道陪坐一定要喝酒吗?一些乡镇干部向记者倒出了“难言之隐”: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行政职能部门都有。凡从上面来的人,都是能“管”得着或“卡”得住乡镇的“领导”。因此,“来的都是客,敬的都是神”。无事不登三宝殿。一般而言,只要来人首先就要找乡镇“一把手”,如果书记、乡(镇)长不出面,人家肯定就不高兴,认为对他们的工作不重视。工作完就要吃饭,吃饭就要上酒,“有酒没菜,不算慢待”,要是不上酒,就会被认为没有受到礼遇。
如今,“宴请”已经成为官场和职场风气,特别是接待上级派员,“宴请”已经成了必须履行的程序规则。
“对等接待”官场规则
权官摆谱,古已有之。古时大官出行,一般是官轿未动,仪仗先行,鸣锣开道,打鼓喧嚣,前簇后拥,回避之声,一路不绝;到了地方,官架十足,对迎接之人,面无表情,睁眼向天,说话只用鼻子哼哼……这样的场面,人们从影视剧中见得不少。到了现在,这一套排场形式上已有变化,仪仗队没有了,敲锣打鼓也没有了,官轿也变成了现代化的车队,而一些官员们摆谱的心态,却始终不变。前不久广西一个小小的科级干部,就给我们上演了这异常生动的一幕。
官员对下属颐指气使,对群众大耍官派,都是官场的恶风恶俗。 他们每到一次基层,群众的心情随其将光临开始紧张:要把工作场所内外都彻底打扫干净,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要有统一着装要求,要千叮咛万嘱咐预演台词,要有创新的标语口号,力求有欢迎仪式,而他们到达后,常常都不会看群众一眼。
某些官员为何要摆谱?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官场潜规则在作祟。因为某些官员浸淫于现实官场,深受官场潜规则的熏陶,耳濡目染中深谙官场文化的妙处,在现实工作中难免要做派一下,只要有机会便要耍一下威风,以展示一下自己的权力,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因此,与其指责这些官员,不如破除或痛责潜规则更有意义。
专家指出,类似“对等接待”这样的官场潜规则的存在,不利于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碍于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甚至在一些官场潜规则下所演绎的行为已是触犯党纪国法。要解决这些弊端,单期望以道德教育或官员的自觉性来约束其行为是难有效果的。应当借鉴国际经验,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有效而规范的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来破除所谓的官场潜规则,特别是要着力增大官员摆谱的成本,使其不敢为之。
为谁辛苦为谁忙碌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基层干部都非常忙。他们忙来忙去,到底为了什么?专家认为,客观上上级领导视察太多、太滥,有些毫无意义的考察是造成下级官员接待多、应酬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基层干部希望接待好、应酬好,能得到上级的赏识,日后被提拔重用的心理,是他们终日忙于接待应酬的主观原因。
据报道,有次一位领导到某县视察,提前好多天就有人前去打点,并安排哪些地方摆盆景、在哪个村子开座谈会,到哪个农民家视察。领导下来后,还跟着一大帮官员,电视、摄影的记者围着转,蜻蜓点水似的这儿看一下那儿摸一下,再听听汇报。该县一位干部说,走访的“农户”都是选了又选,大领导根本看不到真实情况。“场面很大却难以摸到真实情况,也解决不了问题,倒有点像是拍电视剧。”一个党委书记说。这种毫无意义的视察,无疑增加了基层干部接待的负担。
有位镇党委书记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转变干部作风,上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如果上级领导不下来,接待也就无从谈起。建议上面的领导不解决问题就不要下来。有时我上午在县城刚开完计划生育会,下午回来后,又接到参加明天全县治安工作会的通知,跑来跑去实在浪费时间。如果能统筹安排尽量合并开会,开短会,有的会议下个文件,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调查中,记者发现有的县检查、考核目标多达10多项,前些年“一票否决”只限计划生育,而现在却不断增多。某省的“一票否决”就有5个,有的地方把招商引资也列入“一票否决”的范畴。皖南某县农委主任马涛说:“到基层来的领导大都打着视察、检查和考核的名义。事实上不是没有制度,各级也是一次次检查,但检查发现的问题,大多在一次次的吃喝接待中‘过关’了。”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精简机构是解决当前干部作风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先减人后减事,是减少领导乱指挥的重要方面。“我们盼望着加大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的力度和步伐,让我们从繁重的接待负担中解脱出来。”一个乡镇干部如是说。
究竟谁在制造应酬
在客观上,大大小小成灾的会议,上级领导太多太滥的视察,以及那些毫无意义的检查,是造成目前干部接待多、应酬多的主要原因。另外,某些部门和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也是造成一些干部沉湎于接待应酬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在,基层干部除了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召开的会议外,还要承担上级领导机关“下放”到地方的各种各样的会,诸如“现场会”、“座谈会”、“交流会”、“联谊会”、“协调会”等,不一而足。一些乡镇每天都有干部到外面去开会,也每天都有干部留在家里组织会议。会议多,吃喝应酬自然就多。
不知自何时起,“检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层层级级、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搞检查;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月度、季度、年度,接连不断;自查、互查、抽查、普查,花样翻新;对口检查、交叉检查、循环检查、专题检查、多项检查、综合检查接二连三;政府检查、社团检查、主管部门或综合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