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逃到台湾以后,陈立夫受到排挤,远离政治中心,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但他对中
国统一,一直抱有期待和使命感。在国民党“十三大”召开前,他就兴致勃勃地自
撰了这个3000多字的提案,亲自一一找人联署,在中评委开会期间,手边还不时拿
着案文,逢人散发。
“立夫案”一提出,立即成为热门话题,陈立夫这位一向以反共守旧著称的国
民党三朝元老也再次成为风云人物。尽管此案未能付诸实现,但它对台湾朝野所造
成的心理震撼,是不可忽视的。大陆舆论也对陈立夫提案作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提
案中尽管有些不适宜的提法,但主张祖国和平统一,提倡对话协商、互信合作,是
令人感佩的,“只要谈起来,一切问题都好商量,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
正是:
历史大潮不可逆,
和平统一势所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三部) 第三十八回
胡秋原踏上丝绸路 张学良飞去夏威夷
话说1988年9月12日晚,从美国飞来的中国民航一架班机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国
际机场。舱门开处,一位满头银丝的高个子老人慢慢走下舷梯。
“啊,老朋友140年不见了,我是贾亦斌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贾亦斌迎上前去,两位老人惊喜地呼唤着,亲切地摇动着双手,拍着肩膀。
这位远道而来的老人就是台湾著名的政论家、时任立法委员的胡秋原。身后是
其妻子敬幼如、女儿胡采禾等人。
贾亦斌和胡秋原一路携手攀谈,说话间已走出卫星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黄
顺兴和北大客座教授陈鼓应也来迎接在台湾时的旧交。这时,只见一位自发苍苍的
老者也远远地蹒跚而来,一通大名,胡秋原和他顿时激动地抱作一团。原来这位是
84岁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郭述申,他同胡秋原1924至1925年曾同在武昌高等
师范就学。
在机场贵宾休息室,胡秋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胡先生是否准备同中共高级领导人谈您对统一的意见?据我所知,您的意见
同中共的‘一国两制’统一方案并不一样。”台湾《联合报》记者抢先发问。
胡秋原笑答:“如果完全相同我就不会来了。”
“您的统一观点主要是什么?”
“主要的要有统一的目标,现在不能统一的原因是双方如何最后建国的意见不
同。还有实际的两个国号、两个宪法和两个政府等问题。我和贾先生是抗战一代的
人,为什么抗战?抗战为了建国……”
贾亦斌插话:“是的,当时我们就是为了这个。”
胡秋原接着说:“中国胜利了,这是一件大事,我们中国人再不受外国人欺负
了,可国家至今分裂,老百姓是多么痛苦。我有信心坦白地说,40年来大陆最大的
成就是进人世界核子俱乐部,台湾最大的成就是经济上成为所谓‘四条小龙’之一。
大陆的成就表示中国人有能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国,台湾的富裕说明中国人有发财
的本事,如果合起来中国就能富能强,这是中国人150年来追求的目标。我们在抗战
时就希望有这一天,40年以前没有实现的事情,我们希望40年后看到这个可能性。
我都79岁了,不客气地讲,看不到这一天真是死不瞑目啊!”
记者问:“统一之事台湾领导人也会有很重要的决定,不知您离开台湾时是否
跟当局领导人谈过?听说您见过李焕(行政院长),他们是否接受您的意见?”
答:“30年来我一直谈的观点,我想我写的这些文章他们会看过了,从我的杂
志看没受到过麻烦,我想他们至少心目中有谅解、默认。我来前是见过李焕,我回
去要把这里的情况带回去。”
贾亦斌笑着说:“李焕过去与我很熟,他是我的同乡,还是我的部下、同学哩。”
笑过了,胡秋原忽而严肃地说:“我认为,爱国就不能不赞成统一,如不赞成
统一,你就不够资格谈爱国和过问国是。任何中国人都应该赞成统一。我现在进一
步讲,统一要快,要在本世纪结束以前,2000年以前达成目的,迟了还来不及。”
“您认为两岸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尽快促成统一?”
“我就想与中共有关朋友们讨论这个问题。我还不太了解所谓‘一国两制’。
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成为混合经济,现在各个国家从美国到非
洲国家都有混合经济,究竟怎样混合,各占百分之几,各个国家可以不一样。如果
中国有了混合经济,我认为‘一国两制’这个问题就没有了。”
胡秋原是湖北黄赃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30年代中期曾为国共合
作穿针引线,随即投身于抗战的洪流。在台湾时,他是《中华杂志》发行人、“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他是一位具有强烈
民族自尊心的学者,曾坦言:“我以前是极力反共的,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看到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希望。”地在《中华杂志》上疾呼统一,建议和谈,
并不顾个人利害得失,开始了为祖国统一奔走的大陆之行。行前,国民党有关方面
从台湾打电话到美国,劝他不要到大陆,但是遭到他的拒绝。
9月,京华秋色正浓,故土旧友,人世沧桑,使离开大陆40年、近8旬高龄的胡
秋原处于激奋与感慨之中。他行色匆匆,兴致融融,把活动日程排得无一缝隙,整
天忙于访问、座谈、演讲,宣传他的“民主统一,复兴中华”的主张。
9月15日下午,邓颖超会见了胡秋原。
当他走进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时,邓颖超迎上前去,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说:“我
能与您重逢,真是喜出望外!我过去在‘国民参政会’上就久闻你的大名,你很健
康,显得年轻,鹤发童颜。”
落座后,胡秋原说:“到北京来,特别想看看邓大姐。”
邓颖超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您的到来。”
在谈到和平统一事宜时,邓颖超说:“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共同为对国家、民族
有利,对大陆、台湾都有利的事情贡献力量。海峡两岸同胞是一个国家的兄弟婉妹,
尽管国共两党过去有恩怨,但终究是一家同胞,希望早点统一。至于用什么方法统
一,胡先生的看法和今后更多台胞提出的意见我们要考虑,共同商量。我们欢迎各
方面的意见,对统一,我们一方独唱不行。我们在宪法中有信仰自由这一条,关于
信仰问题我认为不能提到统一问题上来。叶剑英提出的‘九条’中也没有提这个问
题,也没有要求台湾放弃三民主义。”
胡秋原说:“最重要的是中国非团结、统一不可,事不宜迟。”他建议祈望得
到原旧政协发起人中健在的邓颖超、陆定一、张群和陈立夫的支持。
邓颖超表示赞同,并说:“胡先生对故土充满眷恋之情,爱国之心令人敬佩,
我们愿意听取您的意见,领取教益。”
当她听到胡秋原准备寻访丝绸之路时,亲切地叮咛道:“北国风寒,多加珍重。”
胡秋原在北京的许多场合说:“我是一个书生,乎生无他求,只希望中国能够
赶快统一,让子孙后代得到幸福。”他盱衡内外大势,认为中国必须在20世纪内实
现统一,否则,下一世纪将无“中国世纪”可言。他主张以国家民族为前提的超党
派统一,海峡两岸各党派联合起来,寻求一条符合两岸全体中国人共同愿望的新路
来。
胡秋原的大陆之行及其关于国家统一的主张,在台湾引起震动,更遭到国民党
当局的忌恨。高层人士认为,胡秋原身为党籍公职人员,擅自前往大陆,并与中共
领导人谈话,发表筹组“联合政府”的言论,其行为“十分不当”,已严重违反“
政府”政策和国民党的规定,必须以党纪规约来处理。
9月21日,李登辉主持国民党中常会,决定给予胡秋原开除党籍的严厉处分。
这一处理立刻在台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民众中议论纷纷,学术界看法不一,
朝野人士争论不休,各种不同的政治立场鲜明地对立起来,尤其是统独之争更趋激
烈。“中国统一联盟”主席陈映真、秘书长刘国基等发起了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活
动,并受到许多统派人士的声援。
然而胡秋原却稳坐钓鱼船。他作为著名学者,既不吃党饭,又不做党官,更非
政府要人,有没有国民党党籍,对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于是,他照旧按计划飞西
安、敦煌、乌鲁木齐、成都、武汉、上海、广州,并到自己的老家黄赃探亲访友。
在乌鲁木齐,正值中秋,他赋诗一首,寄托情怀:
两岸隔离四十秋,
为求统一故乡游。
飞行半月来西域,
遥望天山两白头。
骨肉相仇人窃笑,
久分必合势方道。
主宾同赏团圆月,
预卜全华共九州。
在母校武汉大学,胡秋原同师生座谈时说:“我还是强调两句话:中国要变不
要乱,要统一不要分裂。”临别即兴赋诗道:
四十年后回母校,
犹如老大归故乡。
但愿后昆齐努力,
共掏心血光炎黄。
胡秋原以80高龄,行程万里,于10月18日离开最后一站深圳,经香港返回台湾。
他在香港发表书面谈话,讲了对大陆的观感:第一,80年代以来,经济上确有
进步,全国人民已有基本的温饱;第二,在政治上,党权过高,民主不足,腐败贪
污现象甚为严重;第三,在言论上,口头的批评甚为自由,但在文字上,还是千篇
一律官方宣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