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互对峙,其间虽有偶尔接触,却都是在极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且只是带有试
探性的接触。此次两航谈判,虽说是民间性的,商务性的,但实际上,是带有政治
性的,在两航代表团背后,是国共两党在左右,国共两党最高级领导人都曾亲自过
问此事,干预此事。因此,这次谈判结束了国共两党自1949年以后即不再公开往来
的历史,“成为37年来海峡两岸第一次在官方正式允许下的公开接触”。
1987年9月15日,台湾《自立晚报》的李永得、徐璐飞抵北京,从而开创了另一
个“第一”——台湾记者第一次采访大陆。此事虽然在台湾激起一场轩然大波,两
位记者和《自立晚报》社长吴丰山受到指控,差一点坐牢,毕竟为许多已经做好准
备跃跃欲试的台湾记者开辟了道路。此后不久,一批又一批记者踏上了大陆的行程。
中共“十三大”召开时,皮介行成为第一个采访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记者;台湾当
局开放探亲后,张自强成为第一个向台湾红十字会申请探亲并获准的记者;南方朔
是第一个面对面采访中共对台政策各位领导人的台湾记者;70高龄的台湾前中央通
讯社东京分社主任李嘉是台湾资深记者中以其特殊身份造访大陆的第一人……
台湾取消报禁、书禁后,大量介绍大陆的书籍、文章涌现,大陆的影视音像制
品在台成为抢手货。台湾“文雅出版社”出版了台湾诗人罗青选编的《小诗三百首》,
其中收录了俞乎伯、冯雪峰、谢冰心、何其芳等20多位大陆作家的50余首诗,发行
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连续4次再版。台湾“成文出版社”连续出版了台湾作家周锦主
编的一套20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对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
曹禹、冰心、萧军、沈从文、叶圣陶、丁玲、何其劳、艾青、沙汀、姚雪垠等作家
作了评介。台湾“时报文化有限公司”出版和再版了香港作家赵聪著的《新文学作
家列传》和《五四文学泥爪》,共为64个新文学作家立传,称鲁迅为“中国新小说
的奠基人”,称老舍的小说“具有真正的中国风味”等。当代大陆作家张贤亮、张
洁、阿城、戴厚英等人的作品在台湾发行,也成为抢手书。《走向未来丛书》及朱
光潜、费孝通等学者的社会科学著作,以及大陆翻译出版的外国著作,也被台湾的
大学生当作学习参考书。老一代大陆美术家的作品,在台湾更为走红。
1987年11月2日,被台湾民众称为“一个具有历史性而又非常值得特别标志的日
子”:台湾红十字会在台北、高雄两地开始办理探亲登记,当天办理赴大陆探亲登
记的就达1334人,民众就像潮水般涌人红十字总会,办公室被挤得水泄不通,服务
人员应接不暇,“每一位前来办手续的人都掩不住一脸的兴奋、喜悦”。
随后,台湾“国防部”又宣布,军人眷属除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外,均可赴大陆
探亲。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对大陆同胞赴台方面也有所放松。
正在这时候,蒋经国因糖尿病瘤疾而于1988年1月13日逝世,终年78岁。
当天,中共中央即致电国民党中央,吊唁蒋经国逝世:
“谅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
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中共中央领导人随即发表谈话,,除表示悼念之意外,重申和平统一祖国的方
针不变:
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
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待,并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作了一定的努力。
当此国民党领导人更替之际,我们重申,我党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政策是不
会改变的。我们希望新的国民党领导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审时度势,顺
应民心,把海峡两岸关系上开始出现的良好势头推向前进,为早口结束我们国家分
裂局面、实现和平统一做出积极贡献。
台湾人民有着爱国的光荣传统,盼望统一,反对分裂,近年来同港澳同胞、海
外侨胞一起,为推动和平统一,促进国共两党和谈作出了努力。我们愿与台湾各界
人士共商国是,完成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大业。
我们由衷地期望台湾局势稳定,社会安宁,经济继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中共中央的唁电和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谈话发表后,立即在台湾和国际土产生了
强烈反响。台湾大报《中国时报》说中共中央唁电“电文仅有39个字,但被视为是
近40年来,两岸隔绝敌对下,共产党对国民党首次有较平和的直接反应,也是对党
与党之间对等地位作出反应”。路透社报道说:“唁电没有提及蒋经国的总统职务,
只称他为中国国民党主席,因为北京不承认台北政府。”共同社认为中共这一做法
灵活、实际,并将中共对蒋介石、蒋经国去世时所采取的态度作了比较——蒋介石
去世时新华社发的消息是“国民党反动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死了”,而这
次发唁电态度友好,与上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目的是“借蒋经国去世的
机会向台湾当局强调中国的灵活态度,这反映出中国十分重视蒋经国之后”。合众
社评论说:“中共领导人代表官方对蒋氏去世最初的反应让人觉得他们犹如失去了
亲人,对在晚年曾设法弥合近40年分离状况的这样一位疏远了的亲戚的死表示哀悼。”
在中共中央发出唁电的同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屈武也致电台北
蒋经国夫人方良女士,吊唁蒋经国逝世。屈武长蒋经国12岁,作为于右任的亥婿,
他和蒋经国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结拜为兄弟,后又在苏联同学。二人虽政见
不同,但仍维持了几十年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以来,屈武曾多次向蒋经国发出信息,希望蒋经国以民族利益为重,
求得早日实现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之后,屈武更是竭尽努力,为促
成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多方开展工作。先是蒋经国的另一位老同学廖承志致信蒋经国,
以“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为由,表示愿意“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
并面聆请长辈教益”,可惜未引起回应,而不久廖承志即不幸辞世。1987年底,台
湾开放对大陆探亲,屈武感到时机成熟,表示愿以90高龄率先赴台探望蒋经国,可
惜尚未成行,蒋经国却遽尔长逝,海峡两岸的两位故友终未能白首相聚。
屈武在唁电中表达了深深悲痛的感情和无法弥补的缺憾,感人至深:
昨夜惊闻经国老弟病逝,悲痛无已,竟夕难眠。经国一生爱国,正期再展长才,
共竟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意遁尔长逝,痛惜何似!我与经国,两世交谊,情同手
足,当年苏联同窗,溪口话别,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虽两岸睽隔,音问久疏,然
思念之情,无时或已。近见开放探亲,正庆把臂话旧有期,诅料经国先我而去,竟
成永诀,遥望云天,不知涕泗之所从矣。谨电致唁,敬希节哀,善自珍重。经国灵
前,尚祈为我馨香祝祷安息。临电神驰,未尽欲言。
1988年7月14日,在国民党“十三大”闭会后的中央评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的名义,联合34位中评委,
向国民党中常委会提出了一项议案,即《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
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互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
该提案的基本内容有:
(一)中共应放弃四个坚持和武力犯台,并对中国共产党拒绝国民党的“三民主
义统一中国”的主张表示惋惜。
(二)深信中国的统一是海峡两岸及海外全体同胞的共同愿望,所以只是时间问
题。但统一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努力达成,其方式是以文化与经济,而非武力,亦非
第三者所愿或所能助成者。
(三)“欲谋求统一,必先建立共信,有了共信,互信乃生,互信生,自会团结
统一。”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
(四)复兴中华文化,“以伦理、民主、科学为纲,重振四维八德”,比中共用
四个坚持来凝聚全民,其力量要大千万倍。这既为大陆人民额手称庆,也与台湾的
文化复兴运动趋于同一方向而合流,如此进行,和平统一之门必将自然开启。
(五)“和平之门一开,则可进一步走向经济互惠之途,台湾之财经科技的潜力,
与大陆之人力资源,合为互惠之基础,共同成立‘国家实业计划推行委员会’,合
力谋划国父实业计划之实施”。这样,千则可以协助大陆人民解决经济困难,二则
可以奠定21世纪为中国人的世纪的经济初基。
(六)如果中共愿与国民党开诚合作,以平等及和平方式谋求中国自由、民主、
均富与统一,从文化、经济两方面率先实现,那么国民党愿意向大陆提供50至100亿
美元之外汇资金,作分年长期低利贷款之数。
(七)苟能如此进行,则共信互信,自能建立,双方在各方面之敌对行为全面去
除,进而作次一步政治整合之协商,根据总理“和平、奋斗、救中国”之大方针,
逐步进行,则和平统一,乃为必然之结果也。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一,历来以党务专家、教育
专家著称,旧中国流传“蒋家天下陈家党”的政治歌谣,可见其当日的势力。1949
年逃到台湾以后,陈立夫受到排挤,远离政治中心,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但他对中
国统一,一直抱有期待和使命感。在国民党“十三大”召开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