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三部)作者:马辂-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占领了热河的建平,今日又攻凌源、平泉,华北国民党16军、92军正沿平承路北 
进,94军第5师也由唐山出动,看来是想北出喜峰口进攻承德……” 
  “我军情况怎么样?”毛泽东问。 
  朱德答:“我7纵占领了济宁,4纵占侯马,正向北发展。看来我们在东北和承 
德地区的兵力还不够,失利较多。” 
  “这不行!”毛泽东的神色立刻严肃起来,“在停战令生效前,我们已经占领 
的地方,绝对不能失去,失去了的,无论如何要夺回来。” 
  “停战令何时生效?” 
  “13日夜晚12点。” 
  “我立即告诉各部队。”朱德说着站起身。 
  “急啥子嘛!总司令。”毛泽东说,“你坐下,还有个军调部的问题哩,我已 
同意恩来的意见,让剑英去,你看怎样?” 
  朱德立即表示同意:“剑英熟悉国民党那边的情况,也有同他们打交道的经验, 
当然再合适不过了。” 
  “好,咱们一致了。”毛泽东高兴地说。 
  朱德起身告辞,毛泽东坚持要送到门口,边走边说:“告诉各个部队,情况很 
复杂,既要保住地方,又不要让人家抓住小辫子,一抓住可就被动喽。” 
  “好的!”朱德点点头,转过身,朝山坡的窑洞走去。 
  再说1月10日晚上,中外记者30多人,陆续来到中共代表团办事处——红岩村1 
3号。 
  楼下的接待室里,灯火明亮,人影簇簇,话语琅琅。中共代表团的办事人员正 
在热情地接待这些“无冕之王”们。 
  一位记者正在读手里的一份铅印材料,不由得读出了声: 
  国共双方关于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与声明 
  政府代表张群及中共代表周恩来,关于停止冲突恢复交通商定办法,会同声明, 
已由双方分别向所属部队颁发命令。 
  中华民国国军及共产党领导下之一切部队,不论正规部队、民团、民兵、非正 
规部队或游击队,应即实行下列命令: 
  一、一切战斗行动,立即停止。 
  二、除另有规定者外,所有中国境内军事调动一律停止,惟对于复员、换防、 
给养、行政及地方安全必要之军事调动,乃属例外。 
  三、破坏与阻碍一切交通线之行动必须停止,所有阻碍该项交通线之障碍物, 
应即拆除。 
  四、为实行停战协定,应即在北平设一军事调处执行部,该执行部由委员三人 
组成之。一人代表中国国民政府,一人代表中国共产党,一人代表美国。所有必要 
训令及命令,应由三委员一致同意,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名义经军事调处执行 
部发布之。 
  …… 
  有的记者正在看三人会议致蒋介石备忘录《关于军事调处执行部的组织》。那 
上面说,饶伯森已被任命为军事调处执行部的美方委员,执行部的美方人员开始时 
大约包括美国军官26人、士兵68人及中国籍的雇员30人,国共双方应即指定委员, 
组织执行部人员,开始时双方各不得超过军官40人与士兵90人。 
  “有了这个军调部,能保证停战协定的实行吗?军事冲突会不会停下来?”有 
人问。 
  “我看不一定。”另一个记者说,“这个军调部还不是各方人员受各方的支配! 
说不定会演一场好戏。” 
  这时,门口处静了下来。敏感的记者猜到可能是记者招待会要开始,立即不说 
话了,室内顿时寂静无声。 
  门开处,周恩来走进了接待室,逐一和记者握手问好。从早上起来,他又是和 
马歇尔、张群谈判,又是参加签字仪式,又是出席政协开幕式,又是向延安发电报, 
整整忙了一天,可是人们很难从他脸上找到倦容,仿佛他永远就是这样精力充沛。 
  “各位记者先生,欢迎你们前来参加这次记者招待会!”随着周恩来的开场自, 
记者们手中的笔开始刷刷划动,场上的镁光灯不时闪耀。 
  周恩来的目光扫视一周,接着说:“今天国共双方共同的公报发表了,这是大 
家所关心、所欢迎的。公报的重要内容大家已看到了,毋须多说。虽然这仅仅是停 
战命令的公告,是停止内战的开始,但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情。中国国共两党的军事 
冲突,断断续续至18年之久,其间虽因抗战而停止冲突一个时期,但在抗战后又发 
生了冲突。像这次公开发表停战命令,还是历史上未有的事情……” 
  他滔滔不绝地讲着,记者们埋头作着记录。 
  “好了,我说这些就够了,留出时间给各位提问题。”周恩来适时结束了讲话, 
微笑着面对记者们。 
  记得慢的人还在低头写着,室内很静。沉默了一会儿,有个记者开始提问题, 
接着便争先恐后地提了起来。周恩来一个个地作了回答。 
  有记者问:执行部成立,中共打算派谁?政府方面派谁? 
  周恩来答:中共代表是叶剑英将军,政府方面的代表据说是郑介民厅长。 
  记者问:执行部的组织和人数是怎样的? 
  周恩来答:执行部将设执行组、秘书处及联络人员。参加人数,每方都有同等 
数目。 
  记者问:执行部何时开始工作? 
  周恩来答:美方自鲁德上校明日即去北平筹备,整个工作很快即可开始,希望 
能在3至5天以内…… 
  记者招待会很晚才散。第二天上午,周恩来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政协会场。他 
在会上报告国共会谈经过时,回顾过去,总结了很能打动人心的经验教训: 
  第一点是要互相承认,不要互相敌视。既然商谈了,就是要政治解决,也就应 
该互相承认,不应互相敌视。尤其是商谈的双方代表,更要常常保持这种态度。 
  第二点是要互相商量,不要独断。既然是政治解决,就是要互相协议,而不是 
一方面决定了,通知别方面去做,这样是无法求得解决的。 
  第三点是互相让步,不要独霸。既然政治解决,总是要于国家人民事业有利。 
既然于国家人民事业有利,那么两党之间、各方面之间,有什么不可以让步的? 
  第四点是要互相竞赛,不要互相抵消。我们觉得既要政治解决,求合作,那么 
两党也好,各方面也好,总有些意见不同,应该在工作上竞赛,在地方上努力,而 
不是说,你做好了,我不高兴,或者这一方面做好了,那一方面不高兴。 
  一字一句人情人理,发人深思,听者大多颔首。周恩来接着以加重的语气说道: 
“以上四点,是从9年以来双方商谈中得来的痛苦经验与教训。虽似泛论,但很希望 
各位先生和全国人民了解。这是一种由衷之言。我们诚恳希望在这次政治协商会议 
上,能够认识到这方面。这是我要报告的主要部分。” 
  话音刚落,立即响起一片掌声。 
  此后政协会议依次讨论了五个问题:改组政府问题、施政纲领问题、军事问题、 
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尽管各方面的意见很不一致,引起激烈的争论,但 
经过十多天分组研讨,终于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协议。 
  重庆,白市驿军用机场。 
  停机坪上有一架C—54大型四引擎飞机。它是马歇尔从华盛顿带来的专机,今天, 
将要载着军调部的三位委员飞往北平。 
  9点多钟,层层雾幔渐渐消退了。休息室里,新闻记者熙熙攘攘。一会儿,政府 
方面委员郑介民到了。他是军统局副局长兼国防部二厅厅长,身着黄色呢料军服, 
头戴大沿帽,中将军衔燿燿闪光。跟在他身后的,是参谋长蔡文治中将、秘书唐燕 
少将、副官裴毓豪少将。郑介民扫了一眼机场,见别的车还没到,便昂首挺胸地走 
进休息室。 
  郑介民刚落座,中共方面委员叶剑英也来到了机场。这位八路军参谋长,穿的 
也是黄呢军服,佩戴的也是中将军衔。走在他身后的,是顾问徐冰、翻译黄华、执 
行组科长雷英夫等人。 
  叶剑英来到休息室,一眼就看到了郑介民,便笑着点点头走了过去。郑介民立 
即起身,主动迎了上去,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似乎都想说点什么,但都 
没有说出来。是啊,这两个年龄一样大的广东老乡,当年都在黄埔军校,叶为教官, 
郑为二期毕业生,然而后来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此时此地,能说什么呢?只好点 
头微笑,相望地站着。 
  接着到来的是饶伯森。这位53岁的弗吉尼亚人,是美国驻华使馆的代办。赫尔 
利大使辞职后,他协助马歇尔调处国共关系。会谈告一段落,起草好初步报告和会 
谈纪要后,他即请求辞职回国,无奈马歇尔不允,只得扮演起很可能吃力不讨好的 
执行部委员角色。由于不情愿,他来到机场时脸上冷冷的。只是当叶剑英、郑介民 
走过去向他问候时,他的脸上才挤出一丝礼貌性的笑容。 
  彼此正在打量着,寒暄着,远处驶来三辆小汽车。车开到休息室门前停下,从 
车里走出马歇尔、张群和周恩来。饶伯森、郑介民、叶剑英一起走了过去,相互握 
手问候。 
  “三位委员都很潇洒嘛!我衷心祝愿你们一路顺风!”马歇尔的声音很大很响。 
  马歇尔的话刚被翻译过来,郑介民马上抢着说:“谢谢马帅” 
  “重庆是个好地方,今天天气也好,你们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出发,一定能成 
功!”张群说。 
  “岳军先生说得对,如果再加上人和就全面了。”周恩来说,“我们中国有句 
古话,叫作天时、地利、人和!” 
  当翻译把周恩来的话译成英语,马歇尔听后笑道:“周将军的话说得好!” 
  时针指到10点,在一片挥手之中,C—54滑人跑道,升上天空。 
  下午4时,飞机降落在北平南苑机场。饶伯森、叶剑英、郑介民走下舷梯,受到 
北平行营主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