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收了起来。
回去翻开:“经营广告公司和经营其他从事创造性业务的机构如实验室、杂志社、建筑师事务所、餐馆都一样”、“怎样经营广告公司”、“怎样争取客户”、“怎样维系客户”……一口气看了大半本!一边读一边想:广告的书竟能写得如此生动而直截了当!用今天小青年的话说:“哇!真爽!”我把感受说给“马爷”,“马爷”只说了一句:奥格威没念过大学,可大学念奥格威的书!之后,“马爷”把《广告大师奥格威》、《奥格威谈广告》等书都陆续地找了来送给我;把当时奥美亚洲区总裁利宜德介绍给我,并成了好朋友;1986年还鬼使神差地把在美国的奥美总裁和副总裁都请到北京访问……当然,那时候奥美在长城饭店的临时办公室和1986年以后设在赛特大厦1203的北京办事处,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奥美成了我最崇拜的广告公司,因为她深厚的企业文化是世界上最棒的!奥格威成了我最崇拜的广告大师,因为从他那里我找到了做广告人的自尊和自豪!所以,从那时直到现在,我在说到广告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依然是:“广告是人的行业,有广告人的地方就有强烈的喜怒哀乐……”、“除非你对广告所抱持的兴趣甚于其他,否则别轻易踏入这一行”、 “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否则就不是做广告”“……”。
当初也想“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把这些能让人充足了“电”的好书,介绍传播给为中国广告事业奋斗的广告人,可当的不是那份儿差,就是有那心也没那力。
1988年我调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广告协会,同年10月当了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原先想办而不能办的有些事,有了可能。办得与传播奥美文化有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策动了把《国际广告》杂志从上海迁到北京,直接放在协会秘书处办刊不久,就把原奥美内部系统的《奥美通讯》,以广告插页的方式收纳在每期的《国际广告》杂志中;再一件就是把惦记已久的出版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的想法变成现实。因为赖东明先生翻译的中文版本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的,过了“英一日一中”两道程序,再加上台湾的中文与大陆的中文其味道也不尽相同,担心直接用来原意恐有衰减,所以决定用英文原本重新翻译成中文。想法一说给“马爷”,再见面时他就把一本精装的英文本找了来,并答应疏通版权方面的事宜。
翻译是委托当时在“外广协”担任国际联络部顾问的林桦同志。林老原是文化部的离休干部,曾在国外常驻达12年之久。他英文极好,且博览群书,自打接触广告,则一发而不可收,任何广告资讯都不放过。接了这活儿,书中所有引证、注释都来了个“打破沙锅问到底”。功底深自然翻得快,再加之“内贤”相助,不久,英文原书和一叠厚厚的中文译稿就整整齐齐地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
我和“马爷”约好在广州见面。宾馆里,我拿中文稿,他拿英文书;我念,他看。“等等”,马爷问:“这句话还有什么说法?”我想出另一种说法,马爷摇摇头。我再尽可能提出一两种说法,马爷也许就会迫不及待地叫道:“这个好!这个好!”我俩就是用这种近乎单调而重复的方法,在三天的时间里从头至尾地把译稿捋了个遍。林老在书的“译后记”中说承“香港马建伟先生仔细校阅”,依我看倒更像是“斟字酌句”的润色。当我又从头至尾地读完一遍之后,我和“马爷”在广州街头都不约而同地品出了“皮蛋粥”和“蒸凤爪”从未品出的美味!
“马爷”把在香港做好的奥格威的照片以及书中两幅广告插图的菲林片交给我;又把奥格威“为中文版序”的中、英文稿交我“审阅”。当我看过这篇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都严丝合缝地对应着中国国情和我想说出的那些事儿的“为中文版序”时,立刻就明白了这“序”的产生经过。
不好意思,就这么个话题一说起来就刹不住车!而这些又全是昨天和前天的事。
今天,北京龙之媒书店的总经理徐智明先生和他的团队一下子把奥格威的几本书都出(再)版齐了,说实在的,兴奋之余还真有几分感慨:小徐,明天的事全都拜托你(们)了!
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姜弘
英雄死了 英雄万岁
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偶像。不同的行业自然也有不同的英雄。
无论是广告公司的老枪还是专业科班的新丁,如果问及在专业上对其影响最大的人物和书籍的时候,推举大卫·奥格威和他写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奥格威谈广告》的肯定是多数。我作为一名广告专业教员,在常年与专业学生和广告公司打交道的时候数次作过这样的测试,结果大抵如此。
坦率地说,广告业经过百年历炼,早已从卑微、下等的“贱业”脱皮,挺身于知识经济产业的行列,换言之,成为服务业中最为尊贵的食脑族群之一。远的不说,就以中国为例,清华、北大、复旦、武大之类的百年老校近年来纷纷开设广告专业,这决不是一时冲动之举。广告专业的教育体系,也从本科向硕士、博士层次迈进,广告学理论的著作,简直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无论是公司操作,还是媒介业务,或者是创意百科等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大卫·奥格威和他的著作依然光芒四射、魅力不减呢?
可能是他的奋斗经历、一代人的打拼,创下了全球闻名的奥美广告,有组织且有观点;也可能是他的专业操作、惊世骇俗的创意、充满智慧的警语,为老枪所模仿,也给新丁予启蒙;更有可能是他的人格和专业操守,为广告成为一个专业奠下了重要的基础。
广告业是一个多变的行业,操作常变、组织常动、知识常新,大卫·奥格威正是在求变应变之中锻造了一支奥美团队。然而,在大卫·奥格威晚年的时候,这位广告英雄不得不为业内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不得不惊叹世道之无常:“咳,现在的广告老大,连正经的广告词还没有写过的呢!”这成为他有名的世纪之叹:的确如此,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之下,广告业这十多年的振荡重组令人眼花缭乱。大卫创立的奥美团队也在资本之手的拨弄之下,嵌入全球性战略的链条之中,随着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失去原来的本色。
随机应变是广告人生存的本领。因而产生了广告业的应变文化,立足于产业潮头,保持更新自己。问题是,在变化无常之中自己的基点在哪里?有一天,一个资深广告人问我:“什么是广告?”我糊涂了。
什么是广告?近来广告人常常自问自答。求变者在变化之中迷失了自我。这种时候,寻访自己的出身、追踪专业的本源是不是会给迷茫的灵魂带来一些慰藉呢?
乌呼,遭遇多事之秋,偶像得以复活,而英雄又可再生!
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院长 黄升民教授
我的奥美书缘
也许是数年前读着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入行的缘故,我对于奥美、奥美人物和与奥美有关的书一直都怀有一种倾慕的情结。
1996年开始策划《龙媒广告选书》,就着手寻找有关“奥美”的选题。1998年得悉大卫·奥格威有一本自传行世,遂多方联络。几经辗转,《大卫·奥格威自传》终得作为第二辑《广告大师经典系列》的开篇与读者见面,算是首次与奥美书结缘。
1998年想购买《奥美的观点》的版权,无奈迟了一步。于公,是高兴广告同行又多了一本好书,于私,却实在是懊恼不已。
1999年蒙湛祥国先生介绍结识了奥美大中华区董事长宋秩铭(T.B.)先生,在他的帮助下,2000年10月我们一口气出版了三本关于奥美的书。
一是《奥美的观点(1)》,原由台湾滚石文化出版,199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有简体字版本,为奥美内部刊物《观点》中文版1991—1996年文章精华汇编。后版权到期,我们得以购得简体字版权,重新出版,以飨尚无缘购得的读者。
二是《奥美的观点(2)》,汇集《观点》中文版1996年一2000年精彩文章,由奥美直接授权我们编辑,并经庄淑芬小姐亲自审定篇目。
三是《奥美有情》,是北京奥美集团董事长(时任台湾奥美集团董事长)庄淑芬小姐一本关于企业管理的著作,集结了庄小姐近年来每周坚持一篇所积累的专栏文章,就企业文化、人才训练和处理人事问题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想法。庄小姐的文章兼具感性与理性的魅力,而她的认真与坚持则更令我们惊佩——《奥美有情》排版过程中,庄小姐还不断传来最新文章,而且这本书的封面,就由她亲自指导设计。
为了配合这些书的出版,我们邀请宋秩铭先生、庄淑芬小姐在无锡中国广告节上做了专场演讲,还邀请宋秩铭先生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济南、沈阳、武汉等地做了巡回演讲。
我一直在寻找大卫·奥格威另外几本著作的版权。《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在中国大陆上次出版是1991年,早已经脱销多年,《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199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版权已经到期,《奥格威谈广告》则从未在中国大陆出版过。宋秩铭先生也一直亲历亲为,代为寻访。但奥格威去世后,他的著作的版权有些法律问题需要解决,一直没能确定。
2001年奥美全球在中国召开董事会,经宋先生介绍见到了奥美全球主席兼CEO夏兰泽女士,她表示会尽快帮助处理这件事。
2002年8月,喜讯传来,奥美全球委托奥美中国授权龙之媒在中国大陆出版中文版《一个广告人自白》。
经过仔细编辑,我们这次将出版两种版本,一种精装典藏版,一种平装版。原因是很多像我一样在10年前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