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玉溪诗谜-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不但不能因这个缘故,将此案推翻,而观其传流之盛,更足信其为真实。
——时代我证明在僖宗前,因元和时徐凝已有《上阳红叶》诗,咏其事。(5) 
文人对于性解放的呼号诗至唐代而极盛,不但艺术方面臻于完美,即内容也
有许多不可磨灭的价值。我曾在唐人诗中发现了一种最宝贵的“人道主义”,
为从来所没有,与后世欧美诸哲之议论,亦若合符节。


“人道主义”下产生两种特别作品,一是描写“征戍之苦”,反对帝王穷
兵黩武的举动,主张“非战论”。一是描写“宫怨”,为可怜被压迫的宫人,
呼号性的解放。

前一项与本文没有关系,且述后一项。从前梁简文帝好为“宫体”诗
文,陈后主、隋炀帝也喜描写宫人生活,但他们除叙述,或描写宫庭乐事之
外,却不注意于宫人内蕴的情绪,唐时便不然了。他们一面写宫人美丽的形
态,一面就写她们幽怨的心理。白居易的《上阳人》,写一个良家女子从红
颜皓齿的时代,选入宫庭,直到白发盈颠,还没见过君王一面。

他写宫人的凄楚,前文已征引了一段,我们读之,能不为她们表深切
的同情吗?杜牧之的《阿房宫赋》虽叙秦宫事,实则暗指本朝而言,王昌龄
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凄怨已极,至于李贺的“愿君光
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是更进一步而要求解放了。

唐因武氏称帝,女权发达,公主等因政治上之胜利,而又谋恋爱上之
自由,风会所趋,宫人觉悟于内,文人呼号于外,对于君主所施无理的“性
的压迫”,渐有反动的酝酿。谨愿的只敢题诗写怨,狡黠一点儿的,便真的
做出来了。

以上所述五项,实为唐代宫闱不肃之大原因,现在容我来研究义山与
宫嫔的恋爱史罢。

(一)宫中之醮祭

义山之与宫嫔有情,乃由相识之男女道士介绍而来,所以两件恋爱事,
实在可以归并到一件。

唐公主虽学道出家,与宫中仍相来往。玉真公主于父睿宗朝为道士,
但仍时常入宫与阿哥等游戏。相传明皇于皎月之下,恒与玉真、贵妃等,以
锦帕蒙目,为捉迷藏之戏。玉真于裤服袖上,多结流苏香囊,上屡捉屡失(见
《致虚阁杂俎》)。代宗女华阳公主,性聪颖,上奇爱之。大历七年,以病丐
为道士,号琼华真人。病亟,帝亲临视,啮帝伤指(《唐书》〉。其他则唐人
应制从驾道观之诗,非常之多。帝王既幸男道观,亦必幸女道观。(如《幸
白鹿观应制》一题,沈扮期诗云:“唯应问王母,桃作几时华?”崔扮诗云:
“捧药芝童下,焚香桂女留。”皆女道观之证。)宫中与道观既有时常来往的
机会,则外人混入宫中,自非难事。

再者唐代帝王迷信道教,祭醮之风甚盛,到设坛时,羽士可以随时出
入宫庭。唐人《步虚词》每咏其事,卢仝《忆金鹅山沈山人》诗云:“。。 
天门九重高崔嵬,清空凿出黄金堆。夜叉守门昼不启,夜半醮祭夜半开!。。
太上道君莲花台,九门隔阔安在哉!。。”

苏郁(贞元、元和间人)《步虚词》云:“十二楼藏玉堞中,凤凰双宿
碧芙蓉(一作梧桐)。流霞浅酌同谁醉,今夜笙歌第几重!”

卢仝诗或以为寓言,我则以为写实。不过诗虽痛恨宫禁为醮祭所破坏,
对于君主宫嫔尚无“微词”。至于苏郁的诗,我们就不能说他毫无所指了。

义山初次入宫,必因宫中有醮祭事,而为羽流所携入。那么彼时宫中
死了什么人,而有建醮之事呢?这却不能不考。

按文宗后妃,新旧《唐书》都无列传。今据安王溶、庄恪太子、杨嗣
复等传考之:则文宗有二妃,一为王德妃,生鲁王永,即庄恪太子。一为杨
贤妃,最得宠幸,无子,常思拥立安王溶(穆宗子,文宗弟)以自固。

鲁王永于太和六年(公元八三二)被立为皇太子。开成三年以宴游败


度,不可教导,文宗震怒将黜之。群臣极力谏止,上意稍解,命太子入少阳
院。为诛嬖昵者十余人。(见新旧《唐书》)开成三年十月,暴薨。

太子之薨,新旧《唐书》都说为其母恩宠渐衰,杨贤妃屡次在文宗前
谗构其短,中心忧惧,所以郁出病来,而致于死。但我颇疑太子之死,是自
尽的。郑覃、杨嗣复等哀词,所谓“忧竞损寿,沉疴始遘。。”忧竞是真,
沉疴却是假话。太子因为杨妃之构陷,不能辨白,忧愤之余,对品行爽性不
加修饰,为文宗之所切责。想非一次,神经刺激过甚。结果只好自杀了。不
然,“暴薨”一语何来?而《旧唐书·武宗本记》:“初文宗追悔庄恪太子,
殂不由道。。”之一语又何来呢?

不过庄恪太子如何死法,与本文没有关系,可以存而不论。我现在所
要讨论的,是他母亲王德妃究竟死在何年?

文宗崩后,杨贤妃为武宗所杀,史有明文,但王德妃不知下落。据我
推测,德妃当死于开成元年秋间。何以知其然呢?德妃恩宠已衰,心已悒悒,
更加眼见其子为杨妃所谗,东宫之位,岌岌可危,而又无力援救,必更十分
忧闷。忧能伤人,安能无死?太子之母已死,失所倚恃,杨妃之构陷愈急,
始有开成三年议废立之事。新旧《唐书》既未书明王德妃薨于何年,则我之
假定,可以成立。而且义山诗中颇有涉及德妃秋季病笃之事。其混入宫庭,
亦由于德妃之祭醮。义山有《李夫人》三首,前二首为五绝。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剩结茱萸枝,
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后一首为七古:

“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清澄
有余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土花漠
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

三诗旧解多以义山悼亡,我则以为悼王德妃而作。梁武帝诗“腰间双
绮带,梦为同心结”此言夫妻必两下情投,方能和合,现在文宗对于王德妃
已无爱情,则德妃无论怎样思慕他,也不过落一个单相思而已,如一条带儿,
便不能结为同心结了。“白茅人”乃指汉方士栾大,武帝使其立白茅上受五
利将军印,同时方士齐人少翁,为武帝招致李夫人的魂魄,盖李义山用以指
宫中之建醮。“惭愧”者,说文宗待王德妃,生前既然无恩,死后又设虚文
的醮祭,替他想想,未免可愧也。“月”乃后象,“星”为妃妾之象,德妃曾
否册为皇后,不可得而知,但所生之子,既为东宫,则亦俨然皇后了。德妃
没,杨贤妃更得擅宠,如代其位,故用“替”字字样。《尔雅》注:“的,莲
中子也。”莲子之心甚苦,“多擘秋莲的”言德妃失宠之悲也。《招魂》:“嬉
光眇视,目曾波些。”《续齐谐记》:“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
童子执五采囊承柏叶上露。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杨
妃之得宠,似与其媚眼有关,似诗中特为指出。与“柔肠早被秋眸割”及《河
阳》诗“可惜秋眸一脔光”皆可互通。

“寿宫不惜铸南人”言文宗宠幸杨贤妃,几欲以金铸之。或用北魏立后,
辄以金铸后容之典,或即暗用越王黄金铸范蠡的故事,无非言其爱宠听从之
极罢了。“柔肠早被秋眸割”言杨妃善于狐媚,德妃柔肠,早被她那一双迷
人的眼睛割碎。此句写妇人嫉妒的心理,可谓入神!“鳏鱼渴凤”等句,言
德妃宠衰,与《河阳》诗“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堤南渴雁自
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相同。“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似
说德妃病入膏肓,还让杨妃给闲气她受;也可以说病室萧条,至于帘破风侵,


都没人来过问,又与《河阳》诗“晓帘串断蜻蜓翼”相通,似乎是当时一桩
实事。

二首五绝,一首七古合在一处,已有些不伦不类,而题为《李夫人》,
又与李夫人故事完全不合,故知其必系借用。《河阳》诗“黄河摇溶天上来,
玉楼影近中天台。龙头泻酒客寿杯,主人浅笑红玫瑰。梓泽东来七十里,长
沟复堑埋云子。可惜秋眸一脔光,汉陵走马黄尘起!。。”也是咏的王德妃
之事。德妃或是河南人,故诗名《河阳》,又屡标黄河字样,以醒人耳目。“梓
泽”似指杨妃,杨妃不知何处人,但史言其与杨嗣复同宗,嗣复宏农人,则
杨妃亦河南人。《通典》说金谷、梓泽并在河南县东北。黄河、梓泽是河南
的二条水,故借以影射二妃。起先德妃得宠,如黄河之影近中天,不意后来
竟被杨妃占了胜利。“长沟复堑”似言杨妃城府之深,计划之密,“埋云子”
或即指谗毁太子一案,借用浮云蔽白日的意思。“汉陵走马”则言德妃果为
杨妃谗死,葬于陵中。又有《烧香曲》全篇咏宫嫔烧香的情景,末数句云:
“。。玉佩呵光铜照昏,帘波日暮冲斜门。西来欲上茂陵树,柏梁已失栽桃
魂!。。蜀殿琼人伴夜深,金銮不问残灯事。。”这首诗或以为叹杜秋娘之
流落,或以为指“甘露”之变,我觉得都说不通,恐怕还是咏王德妃死后醮
祭等事。“铜照”镜也,乃至明之物,今为人所呵,则朦胧了。此乃映射文
宗听杨妃之蛊惑,气死王妃之事。“帘波”二字难解,但《西京杂记》汉诸
陵寝皆以竹为帘,为水文及龙凤象,合下“茂陵”二句,明言德妃葬事。“蜀
殿琼人”则言文宗方拥杨妃而寝,对王妃之烧香,本是虚应故事而已,本来
不问一声,故有“金銮不问”之句。

还有《海上谣》一首,似亦同时所作。中有“。。海底觅仙人,香桃
如瘦骨。。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全诗过于晦涩,故不具录,我们
现在单来看义山在醮祭时所做的诗罢。《汉宫》云:“通灵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