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做越强,越做越大,有的举步维艰,逐步萎缩。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已由“黄金时代”步入微利时代。
迄今为止,我国大陆在工商机构登记注册的出版社为568家,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2003年各出版社总共出版各类书籍近20万个品种,销售码洋400多亿元,实现利润不到30亿元,图书出版的销售利润率也就7%,摊到每本书,其中的利润也就1万多元;平均到每一家出版社,一年的利润仅为500余万。所以从获取利润的角度来说,图书出版行业根本谈不上是暴利,它与其他行业一样,仅仅是在维持生存而已。
当然,要与出版行业的投资相比,图书出版的投入产出比还是比较高的,但这仅仅只是表面现象。一般读者有所不知的是,其实图书出版业是一个库存率最高的行业。截至2003年底,出版行业一共库存积压图书近60亿册,总码洋超过300多亿元,图书库存码洋占到了总销售码洋的四分之三强。而这三百多亿元的库存图书构成了中国最大的一笔不良资产,比海南省的烂尾楼还要多几倍。试想,中国年产汽车400万辆,如果有300万辆库存积压,中国的汽车行业还能生存和发展吗?
维持这些库存图书每年不但要花费大约2%的管理费用,而最为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库存图书的资产质量还在不断下降。图书是一个时效性极强的产品,它是有生命周期的,有些书是可以流传后世,但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新书的推出,大部分库存书的最终结局却只能是造纸厂的回炉车间。据统计,有百分之九十的库存图书只能是以公斤计价的。
如果将这300多亿码洋的库存图书平摊到每一个出版社,则每一出版社因此而多出负债5000多万元,就是按图书20%的成本保守估计,每个出版社就要占压资金1000多万元,而这1000多万元资金的回收是基本无望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中国的大部分出版社都是处在潜亏状态,只有不到10%的出版社能在高额利润下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我国整个图书出版行业经营状况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风光,但由于图书出版是一个文化产业,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脑,图书出版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行业。所谓风险高,也就是变数大,变数大,其中就蕴藏着机会,有暴利的可能。虽然中国的图书出版目前不再是一个暴利行业,但行业里面却隐藏着暴利。
暴利如何产生
要弄清图书的暴利如何产生,首先要知道图书的定价与图书成本之间的关系。
虽然图书出版实行的是政府管制,但图书的定价基本是由出版社自主确定,但按行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每个印张原则上不得高于2元钱。所谓印张就是纸张的单位,对于普通的32开本图书来说,一印张就是32页;对于16开本图书,一印张就是16页。而16开本的页面大小,就是人们平常办公所使用的A4纸大小。
拿一本10个印张定价20元的图书做例子,其成本构成有稿费、编辑费、办公费、管理费、印刷费、发行费。在这些费用中,印刷费和发行费是变动成本,即随着图书出版发行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时,出版社也以版税的形式支付稿费,费率在8%~12%之间,也就是说,按书的定价以这个固定比例索取稿费,常用于发行量较大的文学书籍。
10个印张图书的字数应该在25万字以内,按现在每千字50元的标准,一本图书的稿费应该在1。5万元以内,出版社的编辑费、办公费、管理费等摊在每本书上一般也不会超过1。5万元,所以一本书的固定成本应该在3万元以内。
一本图书的印刷费和发行费是可变成本,可控制在图书定价的20%以内,也就是4元钱,稍宽一些的,25%肯定没问题。另外,图书的流通与其他产品不同。图书是事先定好了最终的零售价,所以在批发时要给图书的销售者留出利润空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折扣。在现在的市场行情下,出版社批发给书店的图书折扣一般是在45%到70%之间。总体说来,一本10个印张图书利润可由以下公式算出:
图书利润=图书定价×数量×折扣-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如果图书批发的折扣能达到55%,则这本10个印张、定价20元图书的利润为:
图书利润=数量×20×55%-3-20×20%
如果要这本书在发行过程中不赔钱即达到盈亏平衡,则发行数量必须到达6340册。
一般人之所以认为图书是暴利,其仅仅看到的是图书变动成本与定价的关系,图书的印刷发行费只是定价的20%,毛利空间80%。君不知,这80%的空间是由许多环节共享的,其中的固定成本是要由一定的发行数量来抵消的。如果图书的发行达不到盈亏平衡所需要的数量,定价与印刷费的比例再大,那出版社也得赔本。
如何在图书出版中获取暴利呢?
1。发行量大的书
在图书销售中,文艺类书籍排名第一,社科类排名第二,其比例都在25%以上,紧接其后的就是教材和辅导材料和各类专业书籍。所以,
文艺作品特别是名作家的小说、名人的回忆录等等都容易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其出版量都会在数十万册之间,就是稿费按12%的税率计算,这些书的出版利润都应该在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类似于前几年大炒特炒的《学习的革命》,发行数量应该在千万册以上,去年极流行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其发行数量达200万册,《韦尔奇自传》在100万册、《希拉里回忆录》在30万册以上,这些书应该是赚得盆满钵满。当一本图书的发行量超过万册以上,一本书的出版利润最保守地也能达到定价的18%。用这个简单的比率算一算,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图书出版中,大家都要追求时尚、追求流行和跟风出版的最大原因。而在图书中,学校的教科书和辅导教材是发行量较大的,更主要的是,教材的需求是刚性的,发行起来毫不费力。
2。固定成本小的书。
有些出版社没有能力策划一些流行图书,那就在降低固定成本上下功夫。一是找枪手做书,出一个不冷不热的选题,在大专院校找一帮勤工俭学的学生,在各种出版物中东抄西拼就凑成了书,稿费自然是往低里算,千字给个二三十元的也就不错了。因为图书是按印张定价,另一招就是热衷于〃增肥〃。或东拼西凑,拉拉掺掺;或把字号放大,将版心缩小,上下左右弄上花边装饰,美其名曰为轻松阅读。前不久由北京某出版社出版的谈论人生的书,17个印张,竟只有8。6万字。虽然图书的稿费在总成本里所占比例不大,但能省一点是一点。
3。盗版书。
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这就是“一难二怕”。一难就是难得策划出好的选题,没有好的选题,图书就不合大众口味、难以流行。而二怕,就是怕盗版。一旦一本好书得以流行,盗版就会接踵而至。现在街头巷尾经常有流动的小贩在兜售图书,其价格便宜的让人吃惊,一般只有定价的1/3甚至更低,毫无疑问,这些书都是盗版。正版书一是没有这个成本,二也不是这个卖法。
哪本书流行,哪里就有盗版。有人估计,盗版书与正版书的比例为一比一,可见盗版至猖獗。为什么有盗版,就因为盗版成本低,没有稿费支出,没有出版前的那些费用,没有固定成本,只有变动成本,印刷费和发行费,其开支也就书价的20%。1/5的成本、1/4的批发价、1/3的零售价,这是盗版书最保守的获利空间,一本定价20元的盗版书,盗版者最少要赚1元;虽说每本的利薄,但是盗版的书,没有一本是少于三五万册的。如果盗版书堂而皇之进了批发市场或书店,每本书的盈利能达到4元,二三十万就轻松到手。
盗版最关键的地方还不是节省了图书出版的前期费用,而是对知识产权的侵害。在我国每年出版的20多万种书籍中,只有大约不到10%成为能赚钱的流行书,其它的90%都充当了分母。而盗版瞄准的都是畅销书,只要印刷出来,没有不赚钱的,且都是黑心钱,绝对的暴利。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且对盗版打击不力,盗版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屡禁不止。就是极其严肃、发行渠道十分严密的教材领域,盗版书也堂而皇之攻了进去。它不但对出版社和著作权人造成了侵害,而且对学校教育也造成不良影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是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的教学用书,国内有近千所高校采用此书。盗版商见有利可图,便起了贼心。去年春季,盗版《大学英语》竟然通过学校教材科进入武汉一所大学。学生们使用此书不到两月,内页即开始纷纷脱落,而且插图、封面及内页字迹模糊,后经学生向媒体投诉,才知是盗版书。
对盗版虽然年年喊打,但盗版却一年比一年猖獗,原因何在?
一是非法书商与出版社相互勾结。搞非法活动的不法书商往往和出版社内部的管理人员、包括从业人员相勾结。他们用少量交际费用即可通过出版社的内部工作人员获得书稿的电子文本甚至印刷用的胶片,他们不用付管理费、不用付作者的稿酬,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低投入、高产出。
二是市场管理法规尚不完善。一些出版社的图书遭到盗版,虽然向有关执法部门举报,但在查处中的收效不是很明显。现在打击盗版往往是追源、端窝点,盗版者和执法机构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玩游击战、玩地道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以,执法部门穷于奔命,没有堵住出口,很难抑制盗版。要根绝盗版,这就要制定法规、条例,不管你是新华书店、国营书店、私人书店、地摊,如果你要销售盗版图书,就要进行严厉的制裁,不但取消经营销售图书的资格,重者还得进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