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所指出的那种“更粗野的群婚形成”或多或少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夫一妻制成为科学和普遍的婚制。它的出现,正如
恩格斯所说:“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成。”
这时表现在婚姻方面的一系列习俗是围绕着妇女的问题。当女子出嫁,她的
家庭要向男方索取一定代价或补偿。今天不少印度土著人还是这样。例如桑
塔尔族、霍族、吴朗族、柯里亚族等,至今这种风俗仍盛行不衰。买卖婚姻
是它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把姑娘当作一种“商品”进行买卖。生活在印度的
山区或边缘地带的贡德族、皮尔族等,至今还有这种情况。

当社会发展到封建制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形态时,私有观念进一步
加强,买卖婚姻习俗不但没有消灭,相反,更是花样百出。世界上有些国家,
为了筹备新娘的聘礼,常常弄得债台高筑。而印度则是另一种形式,尤其是
占全国人口 
82%以上的印度教徒。姑娘结婚时兴“倒贴男方”钱财。而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价越来越高,现在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贴几件衣服、
给几百卢比就可完事,而是需要给男方沙发、电视、摩托车、小汽车等等大
件物资。若给少了,女子则难于嫁出。所以印度有句俗话,“一家若有仨姑
娘,全部家产折腾光。”为了嫁出女儿,有多少人家倾家荡产,又有多少女
子自杀或被杀身亡。把妇女当成廉价商品,倒贴钱财才能嫁出,可见妇女地
位之低!多少年来,由于这种陋习的流行,坑害了多少无辜女子。因此,1983
年 
7月,印度总统宰尔·辛格曾经呼吁:废除嫁妆习俗。他强调指出,“尽
管法律和社会都谴责这种习俗,但仍有妇女被烧死,同时嫁妆问题又有发展
趋势。”据报导,一般中等家庭,没有 
3万到 
5万卢比的现金,是无法让女
儿出嫁的。即使已婚的妇女,也常因未能满足男方索取嫁妆的要求,而在丈
夫家受到虐待,甚至被害死或者被迫自杀。因此总统强调,“应该废除嫁妆
习俗,避免这种风俗带来的危害。”政府虽然采取了有关措施,但一时难于
煞住这股歪风。

丧葬也属风俗范畴,它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对社会有着不同影响。
印度实行火葬,它始于何时,今天尚难确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公元
前几世纪就开始流行。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我国的火葬流行,同印度佛教传
入有很大关系。

很多印度人认为,活人是由于灵魂寄居在躯体之内才活着,当灵魂一旦
离开躯体,人就死亡。尸体被烧,化为灰烬,但灵魂永存。

如今人死以后,进行祭奠、追悼等仪式,以表崇敬,并寄托哀思。但人
类社会最初,人们为了让死者在阴间过与尘世一样的生活,则在死者身旁放
置一些食物、衣服、工具或武器等,并陪伴一段时间。后来,随着阶级的出
现,奴隶主们生前使役奴隶,死后也要他们陪葬,便出现了杀奴殉葬的风俗。
今天社会已发展进步,许多不健康的风俗已不复存在,但有些并未绝迹。例


如今天有些印度土著人,对死者祭典非常重视,不少人还采用人类最初那种
让死者在阴间过尘世一样生活的祭典方法。如那加族人死后就是这样,他们
把尸体抬出之前,先杀鸡祭奠,然后抬出去火化。火葬后,把未烧完的头骨
带回村里,将其装进陶罐。在村边路上连放三年,三年内每逢全村或全族聚
会,一起吃饭,都要给死者送酒送饭。他们认为,三年过后,死者的灵魂在
阴间便可以自食其力,因此不需要再为死者送酒送饭了。其它民族也有类似
做法,尽管形式不同,但实质上一样。这是旧风俗的残存。至于那种活人为
死人殉葬的残忍风俗,早被视为非法,受到政府严禁,故已基本消除,只是
前几年在个别地方偶有发生。以上种种,不仅说明丧葬对社会影响之大,而
且说明消除一种旧的丧葬习俗并非易事。

如今天有些印度土著人,对死者祭典非常重视,不少人还采用人类最初那种
让死者在阴间过尘世一样生活的祭典方法。如那加族人死后就是这样,他们
把尸体抬出之前,先杀鸡祭奠,然后抬出去火化。火葬后,把未烧完的头骨
带回村里,将其装进陶罐。在村边路上连放三年,三年内每逢全村或全族聚
会,一起吃饭,都要给死者送酒送饭。他们认为,三年过后,死者的灵魂在
阴间便可以自食其力,因此不需要再为死者送酒送饭了。其它民族也有类似
做法,尽管形式不同,但实质上一样。这是旧风俗的残存。至于那种活人为
死人殉葬的残忍风俗,早被视为非法,受到政府严禁,故已基本消除,只是
前几年在个别地方偶有发生。以上种种,不仅说明丧葬对社会影响之大,而
且说明消除一种旧的丧葬习俗并非易事。

节日活动也是一种风俗习惯,印度自古以来,就有庆祝丰收、亲朋聚会
等各种节日。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单调繁重的劳动之后,通过欢度节日,以调
节身心。同时也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是青年男女寻找配
偶的好场所。因此,总要在一定时期举行一定的节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
节日形式不断变化,内容也有增有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一些不健康
的或意义不大的节日会被逐渐淘汰,陈旧风俗也会随之消亡,例如“殉葬”、
“人祭”等等,早被限制禁止,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就是实例。与此同时,
一些健康的习俗,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产生,例如,现在印度自由婚姻在增
多,包办婚姻在减少等等。

总之,民族习俗同社会制度与社会风尚以及人们的思想至关重要。文明
的社会能造就优秀民族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而优秀民族与人才又能把社会改
造得更加文明和进步。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随着历史不断前进,印度
的陈风陋习一定会消亡,而健康的风俗也会不断出现。


第十二章名胜与旅游

第十二章名胜与旅游

印度与别国不同的是,到了那里你会发现不止越过了地理上的境界,也
经过了时光隧道,就像进入了过去,但又停留在现在。有人把印度说成是“过
去与现在,传统与当代,新与旧的融合”,不无道理。

印度的历史名胜,在世界上享有盛名。阿旃陀石窟中 
2000年左右历史的
壁画,散发出世间难得一见的艺术光彩。倚山雕凿而成的爱劳拉石窟中,那
些工艺精湛的庙宇至今令人惊叹不已。年代久远的佛塔,使人想起佛陀的祥
和偈语。白色大理石、琉璃瓦和镜片嵌镶的巍峨宫殿,在阳光下炫耀着它们
的风姿。。

所有这一切,并不只是一个个已经消失了的过去的标志,使这一切遗迹
诞生的种种美丽的传说,至今仍在人们中广为流传。每天黎明,不少人还在
酣睡,从古老的庙宇里就已传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钟声与诵经声。古代的星
相学今天仍然支配着人们的诞生与婚配。隆重的婚礼仍庄严地绕着圣火举
行。音乐与舞蹈仍然回应庙宇墙壁上所刻的旋律。而今天在同一个国家里,
原子物理、太空技术等,就像当年圣雄甘地的非暴力那样获得了解与接受,
而且在迅速发展。

在这个国家,你会发现,人们的相貌和服饰、习俗与礼节、生活方式及
哲理有的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或共同
之点,它们构成了印度灿烂而伟大的文化。

印度虽然没有什么典型的饮食,不过他们比欧洲人更加喜欢吃大米、蔬
莱和调味品。北印度人觉得南印度人的食物难以下咽,而南印度人也不爱吃
北印度人的食物。有些人不吃鱼、肉和蛋类;很多人宁愿饿死而不肯吃牛肉,
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这些禁忌。所有这些饮食习惯的形成并不是由于食物味
道的好坏,而主要是由于宗教的原因。同时这个国家在气候方面千差万别,
喜马拉雅山终年白雪皑皑,克什米尔却有着北欧的天气;拉贾斯坦有灼热的
沙漠,半岛南端有热带的酷暑,西部沿海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3220公里
长的海岸线,再加上巨大恒河水系和其它一些大河,使得印度次大陆的画面
更加完美,因而饮食也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印度虽然给人以所谓“炎热国家”的印象,但最佳季节是雨季过后及夏
季酷热前的 
10月至 
3月。尤其在北印度,这时气候凉爽,天空晴朗,林木葱
郁,枝叶茂盛,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各种草木鲜花争相斗艳,散发出阵阵
芳香,令人心神为之一醉。

在印度,购物也是一大乐趣。街道两旁商店内,货物琳琅满目,使人目
不暇接。传统的手工艺品城乡都有,源远流长的技艺用于现代。精致的象牙
雕刻和檀香木刻、传统的首饰、现代技艺的皮革制品等等,不仅物美,而且
价廉。你若漫步于街上,热情的店主会主动向你招手。介绍名目繁多的商品,
请你看个没完。那些五颜六色的纱丽,刺绣精制的衣衫,雕有美丽图案的铜
器。。会使你眼花缭乱,使你看得入神,忘记了向店主讨价还价,也忘记了
时间的早晚。

印度自然条件良好,可耕地多,土壤也较肥沃。除北部山区外,印度没
有霜期,就是在北方的德里地区,冬天仍林木葱郁,公园内外,马路两旁,


各种奇花异草,色彩绚丽。有人说印度是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有人说印度是
个天然植物园,说法不一。但它的确给人一个异样的感觉:赤红似火的太阳,
五颜六色的花草,枝叶茂密的热带植物。。这些无不令人心醉。印度人活泼、
乐观、好客、乐于和人交谈,也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