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装,如萨尔瓦、衬衫、短上衣、男长裤、帽子等也随之传入印度。但这些
服装仅限于王公贵族和城市居民穿,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围巾,包头巾等。
后来欧洲人大量进入印度,又输入了欧洲服装,如西服、领带等。
由上可以看出,印度服装的演变,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与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不仅受本民族的生产力水平限制,而且也受所处
自然环境的制约。例如北印度人与南印度人在穿着上就有区别。北方比南方
气温低,因而北方人比南方人穿得较多,同时,服装颜色也较深。
同时,印度的民族服装也与该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有关。早在吠
陀时期,人们就有根据不同场合和工作需要而穿不同服装的做法。如当时举
行祭祀活动时,祭祀要穿红色衣服,并包头巾,祭祀者穿丝绸衣服。到了后
来,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开始穿不同式样的服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如从头
巾的包法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谁是印度教徒,谁是锡克教徒。
目前,印度人的衣着一般很朴素。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所穿的衣
服也有区别。如一些名门贵族多穿质料好的华丽衣服,农村平民一般穿质料
粗劣而简单的服装。妇女的服装则比较艳丽,主要有裙子、纱丽和紧身上衣
等。裙子有各式各样,而且是五颜六色。有浅色的,也有深色的,有些裙子
绣上花,非常漂亮,有些还镶有无数镜片,闪闪发光。
女子的紧身上衣短而瘦小,紧贴双肩、大臂和胸脯,小臂和腰部裸露在
外。当然,大多数女子不能只穿这种衣服出门,外边还要再披件纱丽。印度
的纱丽不仅本国人喜欢,外国人也为之陶醉。布料长度一般
5米到
8米,质
地从普通棉布到闪光的丝绸等,刺绣图案不拘一格,变化无穷。披戴方法雅
致多样,因不同地区和个人爱好而有所不同。有的缠绕全身,有的连头裹起,
有的看起来好像是穿着长袍,也有的地区妇女把纱丽披到两腿之间。但传统
的纱丽
6米长左右,从肩膀开始缠绕全身,这是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同时妇
①马宗达等人合著《高级通史》,第
25页。
①马宗达等人合著《高级印度史》,第
38页。
女们喜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不同颜色的纱丽,夏季纱丽的颜色偏淡,如
浅黄色、淡蓝色、浅绿色等;冬季多为深红色或浅红色等;雨季时多为深绿
色。
女们喜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不同颜色的纱丽,夏季纱丽的颜色偏淡,如
浅黄色、淡蓝色、浅绿色等;冬季多为深红色或浅红色等;雨季时多为深绿
色。
在现代城市里,穿西装革履的人逐渐增多,但乡下的农民则仍以穿围裤、
三角裤和赤脚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区,冬天气候较冷,在单衣外面再披
一条线毯或毛毯,才可御寒过冬。
印度人的服装尽管千差万别,但是有其共同特点。一是显得人人平等,
不分什么官服与民装,全都一样。如妇女所穿的纱丽,凡属女子都穿,区别
只是布料的好坏而已。男服也如此。二是服装宽大舒畅、清洁、透气。这些
都同当地气候有关。
当然,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年龄的差异,场合的不同,以及各自的兴
趣爱好而穿不同颜色的服装,这是为了同场合、年龄等进行有机的搭配,也
是同美丽如画、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色相协调。
(二)佩饰装点着男女
印度人并不只是满足于身体的自然美,还要用各种方法装饰打扮,无论
男女,古今皆然。
远在印度河文明时代,印度人就有佩戴各种装饰品的习惯,尤其是女子,
除戴耳环、手镯、项链、臂镯外,腰间还系一种作装饰品的腰带。富人的首
饰多用金、银或宝石制做,象牙首饰亦不少;穷人的首饰质量较差,除铜制
和贝壳制品外,还有陶瓷制的首饰。此外,许多人还喜欢在头上结扎鲜花。
吠陀时期,时兴一种叫古里尔的发卡,头戴一种叫贡帕的首饰,富人头
上还戴一种金制的冠,手镯、脚镯、耳环必不可少;脖子上所戴的项链则名
目繁多,诸如尼施格、斯里迦、莫里格里沃、斯利格和鲁格姆等等。到了史
诗时期,装饰品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数量大增。富人除戴讲究的手镯、
脚镯外,王后头上还扎有金带,腰间系有宝石,脚上戴讲究的脚铃,脖子上
戴宝石项链等。
笈多王朝时期,装饰品又有发展。仅仅在头上戴的首饰就有数种之多。
如纠错莫里、母格得古朗和吉利德等等,同时还出现了孟格得、盖友尔和沃
勒耶等种种臂饰。作为装饰品用的腰带,品种激增,名目繁多,例如莫柯腊、
海姆·迈可拉、岗吉、格纳格·耿格利和勒希纳等都有大量使用。从阿旃陀
石窟的壁画可证实,当时妇女为了装饰发路而戴嵌有宝石的装饰品,连发髻
上都系有昂贵的宝石。据有关记载,当时戴项链成风,而且不分男女,全都
如此。
到公元
7世纪时,人们同样注重装饰。从玄奘的著作中也可得到证实,
“头上戴着花环,身上佩着璎珞(类似项链一类的饰物)”
①,“花环宝冠,
作为首饰,镯子璎珞挂在身上。有的富商大贾,只戴镯子”②,“耳上穿孔”
①见《〈大唐西域记〉今译》,第
62~63页。
②见《〈大唐西域记〉今译》,第
62~63页。
③③
古时候,印度人并不戴鼻饰,它是外来货,并非印度的特产,据说是后
来由穆斯林传入印度的。
至今印度男女,喜欢佩戴项圈、项链、耳环、手镯、脚镯、脚铃等之类
的装饰品。有不少地区,男子也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项链等装饰品。若是
参加节日或喜庆活动,一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美丽动人。
不仅不同的首饰被用作装饰品,而且就连女子头发的长短,男子留不留
胡须等也作为一种装饰看待。青年女子结婚前要把头发留长。有些地区把男
子留须看成是光荣的象征,否则被人歧视。
(三)首饰的传统及种类
印度首饰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佩戴首饰不仅反映
了印度人生活的内容多样,而且是印度文化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显现
出印度文化的光辉灿烂,丰富多彩。
印度首饰出现很早,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在《梨俱吠陀》中多处提
到,卡柯希瓦特圣人曾祈祷有戴耳环和宝石项链的儿子,他还曾对祭司和僧
侣提到用首饰作为赐物。
在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也提到了首饰,当
时宝石和珍珠已被用作装饰品。据印度学者研究,当时富人和穷人都用首饰
装饰自己,富人用镶有宝石的金首饰,光彩夺目,价值昂贵;穷人则用仿金
制品,价值低廉。
公元前
6世纪左右,印度文化不仅有高度发展,而且物质财富也有长足
进步。到这时,耆那教和佛教在印度形成并流传。这两种宗教,尤其是佛教
礼仪和思想都非常重视各种形式的首饰。据说释迦牟尼诞生时,手镯和其它
饰物都自动叮当作响,“是这位大哲学家成为肉身的
32个先兆之一”。又说,
释迦牟尼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时,把王冠和其它饰物放于一处,挥手驱之,
这些东西则飘浮于空中,直到一位天使把它们取走。
从阿旃陀石窟和爱罗拉石窟的壁画与雕塑显示的公元前
2世纪的首饰造
型及其制作技巧看,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印度首饰制品一直保持着它的精
美传统。
从公元前
1世纪以后,不同类型的首饰大量出现。当时头饰的不同设计
成为家族的标志。项链也分多种,有单条珍珠项链,多条珍珠项链和垂饰项
链等。从当时的雕塑看,当时耳饰、腰带和手饰已在流行。
到贵霜王朝时代,印度首饰和迦腻色迦皇帝的权力与荣誉发生了联系,
形式也有了变化。以前被广泛使用的花朵,被鸟、鱼、象、狮子或其他动物
造型所取代。从当时首饰上的飞禽、动物、诸如一些鱼、鹰及狮子、大象来
看,当时首饰的设计者及工匠已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时的一
些首饰式样至今仍在南北印度一些民族中流行,认为能支撑耳垂的“卷花条”
就是一例。当时流行的一种含八种象征意义的花纹垂饰,今天南印度妇女还
用它来避邪。
2世纪前后,印度诗歌空前繁荣,这同当时涌现出的一些诗人有关。迦
③见《〈大唐西域记〉今译》,第
62~63页。
梨陀娑是其中代表之一,首饰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反映。在印度人民生活中首
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路上的珠宝。其设计讲究,做工
精细。项链的工艺也很复杂,迦梨陀娑的女主人公戴有成串的珍珠项链。耳
环的种类繁多,有小孩用的、也有青年女子用的。用料不同,质地有异,除
金属、珍珠、宝石制品外,还有贝壳、象牙制品。手镯已大量使用,带铃的
脚镯在这一时期已很流行。
梨陀娑是其中代表之一,首饰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反映。在印度人民生活中首
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路上的珠宝。其设计讲究,做工
精细。项链的工艺也很复杂,迦梨陀娑的女主人公戴有成串的珍珠项链。耳
环的种类繁多,有小孩用的、也有青年女子用的。用料不同,质地有异,除
金属、珍珠、宝石制品外,还有贝壳、象牙制品。手镯已大量使用,带铃的
脚镯在这一时期已很流行。
11~16世纪,印度文化艺术受到穆斯林的影响。尤其到了莫卧儿时期,
其影响的程度达到了顶峰,致使印度原有的文化和莫卧儿文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