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喝了一口说:“我不身先士卒,谁肯卖命?”
  徐王妃说:“听说东面通州都扫清了?”
  朱棣说,也有坏消息,西北方又告急了,丘福入城后,官军余瑱占了居庸关,这对燕军很不利。
  徐王妃多少有些奇怪,这几天,朱棣一直重点经略北方,却不忙着向南打,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朱棣有他的谋略,后院不稳,万一失利,连退路都没有了。居庸关历来被称为‘百夫镇守,万夫莫窥’的险关,两侧山峰陡峭,地势险要,走出关沟南端的南口,就是一马平川,可长驱直入进逼北平,不拿下居庸关,就好像一个人家的后院落入贼盗之手,此时若不趁锐气夺到手,以后就更加困难了。
  徐王妃说:“你又想亲自领兵?”
  朱棣想让高煦去。他冷眼旁观,高煦是一员猛将,应给他个建功立业机会。
  徐王妃当然高兴,她觉得,那也要有人帮扶才行,他毕竟才出茅庐,让人不放心。
  朱棣以自己为例,像高煦这个年龄,他早已独自挂帅征北了。他是有意放朱高煦单飞的,如果派道衍或张玉与他同征,即使得胜,人家也会把功劳记在道衍、张玉身上。他必须有一次独占全功的机会。
  徐王妃点了点头,佩服朱棣用心良苦。
  说到张玉,徐王妃很担心,他现身在战场上,分不开身,一条肠子打仗,顾不了许多了,一旦下来,知道朱棣又反悔了,不同意把铁凤嫁他,那岂不是惹他恼怒吗?现在是用人之际,这样做,得不偿失吧?
  朱棣也是进退两难,他既要笼络部将,又不能伤了读书人,徐王妃担心的不是没道理,朱棣这几天一直在想,应该怎么办,才能两全其美?他倒想出了一个主意,正不知怎样张口,不想王妃先提出来了,正好,她说要和王妃商量这件事呢。
  徐王妃很看好张玉,认为他挺本分的,勇猛而又心细,从不拈花惹草,好不容易看中了一个女人,又不允许,他会伤心的。
  朱棣试探地说:“难得你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你既认为他是个好人,我倒有个两全齐美的主意。”
  “说呀,什么好主意?”徐王妃追问。
  朱棣笑笑,说:“不过,你别生气才好。”
  徐王妃很感奇怪,朱棣从来不是吞吞吐吐的人啊!给张玉找媳妇,是好事,她会生什么气?
  朱棣说:“假如让张玉做你的东床佳婿,你看如何?”
  徐王妃大惊,惊得瞪大了眼睛半晌说不出话来。
  朱棣又没信心了,他说:“你看,还是生气了吧?”
  徐王妃好歹回过神来说:“这不是生气的事。亏你怎么想得出来,咱的小郡主才十四岁,你就打她的主意了?”
  朱棣说:“十四岁也不算小了,可先下定,不急于成婚嘛。这样,张玉可就是完完全全的自家人了,他当我的郡主佳婿,不比要一个铁凤更会高兴吗?”
  不知为什么,徐王妃躲到树下哭了起来。
  朱棣凑过去,又递上手帕,徐王妃不接,扭过头去,朱棣叹口气,知道她是嫌张玉出身寒微,就开导她,当年太祖高皇帝还讨过饭、当过和尚呢,出身不是更寒微吗?
  徐王妃所以伤心,倒不是非要攀高门大户,也不是看不上张玉,她只是觉得,朱棣想这门婚姻时,就不是从女儿的终身幸福出发的,又是他的得失人心,女儿的终身大事,也成了他权谋链条上的一环,她替女儿委屈。
  朱棣又哄劝她,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有什么不好?假如张玉是个饭桶,是个花花太岁,是个瘸子、瞎子,这样指婚,是不对,可是……
  徐王妃擦干眼泪说:“我知道我阻挡不了你,你看着办吧。”说罢又去和后宫人一起搬运粮食去了。
  第四部分
  群臣论道古理治今女扮男装更不能忍(3)     铁铉正在布政使司公堂里批答公文,书办上来说:“铁大人,有人求见。”
  铁铉抬起头来,发现方行子已经大步上堂来了。铁铉惊得站了起来,自从方行子“拐”走了他女儿铁凤,一直没音信,夫人天天唠叨,这几天,已听到了北平的一些风声,却又吃不准,正着急呢。
  他上下打量着征尘满身的方行子说:“是你?你是从北平来吗?北平到底出了什么事?”
  方行子讨了一碗凉茶水,咕嘟嘟地喝下去说,别提了,燕王朱棣反了,杀了张昺、谢贵,扣押了景清,打伤了魏国公,攻占北平九门,很快就要发兵南下了。
  铁铉一听,跺足而叹,朱棣果然反了,这真是社稷的不幸啊。这是他预见到了又怕发生的……冷静了一下自己,他问起方行子此行目的。
  方行子说他是护卫着魏国公回京上奏,因国公爷受伤,经不得颠簸和过分劳累,走得太慢,让她先行,他特地来姑夫家报个信。
  铁铉多少有些奇怪,方行子怎么不到家,却直接到衙门来了?姑姑知道了还不生气呀!
  方行子说:“我不敢去见姑姑……我又实在不敢多停留。”
  铁铉心里咕咚一沉,为什么怕见姑姑?他马上想到,是凤丫头出了什么事了。
  方行子点点头,怕他着急,又说也没什么大事。她把和凤儿一起潜入燕王府的过程说了一遍,她说,凤儿虽然陷在里面了,但她不会有什么事的,肯定是有惊无险。为了笼络姑父,朱棣也不会加害于她,可是她怕见姑姑,姑姑难免要哭的。
  铁铉沉吟半天,也不强求方行子去见姑姑了,先瞒着她也好,出于对朱棣的了解,铁铉也相信,朱棣不会为难凤丫头的。既然行子丫头公务在身,就让她吃了饭,在衙门的公馆里好好歇息一晚上,马上赶往京城报信吧。
  方行子答应了一声。
  北平已经起了烽烟,南京还没有闻到硝烟味。
  这天,朱允炆又与方孝孺议论按照西周时代的法理治天下的大事,这是朱允炆登极以来全部注意力之所在,方孝孺当然是始作俑者,他是复古的急先锋,他对朱允炆的影响太大了。
  方孝孺又在侃侃而谈,他以为,《周官》法度就是准绳,既然陛下锐意文治,那就必须复古改制。
  朱允炆的意思,是恢复二帝三王之治,光把职官名称改用周礼上的名称还不够,要避免贫富悬殊,必须达到人人有田,田各有公,通利趋事,相救相恤的地步,方孝孺提出恢复井田制,群臣反对,好多人觉得好笑,连齐泰、黄子澄都不支持,唯朱允炆认可,觉得不是不可为的。
  君臣二人正津津有味地坐而论道,宁福上殿来,说:“启禀圣上,方行子回京来了,有十万火急的事要奏报。”
  朱允炆看了方孝孺一眼,说:“你并没有提起方行子回来了呀。”
  方孝孺说:“臣也是刚听说,大概她是刚到。”
  朱允炆并没太在意,他对宁福说:“旅途劳顿,让他先回去歇着吧。不必拘礼马上来陛见。”
  宁福刚要下殿,倒是方孝孺有些不祥的预感,他劝陛下马上召见行子,这几天他心里总是没底,也许北平出了事,行子家都不回,直接上殿,定有要事,还是宣她上来问问的好。
  朱允炆想想也是,派她去北平,原是为朱棣而去,她带来的消息,自然也与朱棣有关。朱允炆便说:“那就叫方行子上来吧。”
  宁福答应一声下去,少顷,一身征尘的方行子上殿来,衣服十分破旧,积满尘土,路上又伤了风,鼻塞声浊,人也十分消瘦,方孝孺看着心疼。
  方行子跪在地上叩头说:“臣方行子恭请皇上圣安。”
  朱允炆说:“你起来吧,看你又黑又瘦,可见路上太劳累了,像是病了,没什么大事,就先下去歇着吧。”
  方行子凄然地说:“朱棣已经起兵造反了,占了北平,又攻下通州,这还不是大事?皇上,臣是陪魏国公回来的,他受了箭伤,不宜快走,特打发臣先行入京奏报。”
  朱允炆惊得站了起来:“他真的反了?”
  方行子将魏国公的那份奏疏双手奉上。宁福从她手中接过去,交给朱允炆。
  她简要地述说了朱棣以按名册点验属官为由,诱张昺、谢贵、景清三人入燕王府的过程,当她说到朱棣竟敢擅杀大臣张昺、谢贵,把人头挂在旗杆上示众,还扣押了景清时,朱允炆已目瞪口呆,当皇上得知朱棣已攻打北平九门,打出奉天靖难、清君测的旗号时,他几乎气晕了。
  朱允炆的手有些发抖,看过奏折,交给方孝孺,他痛骂朱棣狼子野心,也责难张昺、谢贵真是庸碌之才,手握重兵,又有皇上的密诏,居然上了人家的圈套,连魏国公也无能之至。
  方行子为魏国公开脱,如果他不被朱棣暗箭所伤,总有个主心骨,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方孝孺奏请快去找齐泰、黄子澄他们来,他劝陛下勿忧,他称宋忠在怀来的大军足以遏制朱棣,朝廷也可马上调集军队北上,防堵朱棣南犯,小不伤大,疥癣之疾而已。
  朱允炆真是后悔莫及,朱棣要叛,是意中事,没想到这么快,早知如此,那次他进京朝觐,真的不该让他回去。
  方孝孺认为,这未尝不是好事。他不反,陛下出于仁爱之心,总是不忍心下手,现在他是自投罗网,天下人都看清了他的面目,他这是自取灭亡。
  这话对朱允炆多少是个安慰。是呀,这是自作孽不可活。他令宁福快去叫六部、翰詹科道、御史台、都察院各大臣,马上来御前议事。
  宁福答应一声下殿去了。
  这时小皇子宫斗在台阶上玩耍,一眼看见了方行子,他忘记了礼仪,快步跑上殿来嚷着:“师傅,你走了这么多天,怎么才回来呀,都想死我了。”
  方行子摸了他一下头,小声说:“你先下去,我这里有事,呆会儿我去找你。”
  宫斗任性地说:“不嘛,现在你就跟我走,你走了,我腿上天天绑沙袋,没偷懒,不信,我走一趟轻功给师傅看,有没有长进!”
  朱允炆训斥道:“怎么这样没规矩?带你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