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不迈,哪有当宫中侍卫的机会。
  方孝孺说不服她,只好听之任之,却多少有隐忧,一旦漏了馅,这叫什么事,他怎么面对皇上啊!
  晚饭还没做好,方行子换上女儿装,在她的房子里弹着琵琶,好久不弹,她觉得手都生疏了。
  方孝孺在书房案前伏案批改文章,听着琵琶声在院子里回荡。
  管家方仁进来禀报说:“老爷,燕王来了。”并随手递上洒金粉的大红拜帖。
  方孝孺接过拜帖一愣,这一惊非同小可。不禁“唉呀”了一声,他怎么来造访?万万想不到啊,突如其来,迎接也不是,拒之门外也不是,叫他无所措手足。他最怕的是皇上和同僚们知道,他可是跳进黄河洗不清啊,岂不有一只脚踏两只船之嫌。
  在方孝孺拿不定主意时,方行子进来了,她说:“父亲早该想到的。朱棣向有礼贤下士美名,他的三个儿子又都是你的门生,于理于情,他都不该过门而不入啊。”
  方孝孺与女儿探讨,燕王此来何意,应如何接待?
  方行子笑道:“得了吧,我的夫子爹,你再把燕王上门的意图和你的对策探讨明白,人家早进来了,快换衣服吧。”
  方仁早捧出了官服靴帽,女儿帮他穿戴,方仁说:“我先请燕王殿下到前面客厅里等吧。”
  方孝孺说:“岂有此理!他是王爷,我得到大门外去跪接。”
  方府大门、二门早已洞开,家仆分左右两列站班。方孝孺急步趋出,见朱棣带着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个儿子早已下了轿,正在阶下等着呢。
  方孝孺口里说:“燕王驾临寒舍,该先下个安民告示才是,免得我失礼。”同时跪下去要磕头。
  朱棣马上双手扶起他来说:“这可使不得,先生是我三个儿子的业师,我来看望老师,我只是家长而已,岂敢受先生大礼?倒是先生该受我一拜才是。”他只是象征性地做行礼状,方孝孺马上拖住了他。
  朱棣便折中地对三个儿子说:“你们快来给老师磕头,也算代表本藩了。”
  不管方孝孺怎样拦挡,朱高炽还是带两个弟弟给方孝孺行了大礼。
  方孝孺伸手礼让:“殿下快请。”并让朱棣在甬道上居中先行。
  朱棣却与方孝孺手拉手地进了院子。
  方孝孺本来要把朱棣延入客厅的,朱棣却执意去书房,他早听人说了,方孝孺的私人藏书,江南独一无二,他很想见识见识。
  方孝孺无奈,只得把他让进书房。
  一进入方家书房,一股陈年纸张和油墨气息扑面而来。朱棣望着张挂四壁的字画和琳琅满目的图书,他说:“一进先生的房子,便闻到了书墨香气,不像我们家,一股世俗之气。”
  方孝孺说了一句:“殿下太客气了,你说是书香之气,更多的人说是酸腐之气呢。”他笑着与朱棣分宾主坐定,朱高炽三兄弟打横分坐两侧。丫环穿梭般过来上手巾把、上茶和干鲜果品和水果。
  朱棣早就听蜀王说过方先生学富五车,只是无缘结识,去年在临淮关陌路相逢,又是个不愉快的见面,朱棣说过后想来,很抱愧。
  方孝孺说,殿下奔丧,归心似箭,这也是人之常情,在下奉旨劝阻,也是基于太祖遗诏,这并不伤彼此感情。
  朱棣道:“说得好。没想到,我的儿子们有幸受方夫子熏陶。”
  方孝孺称赞世子和两位公子都是极其聪颖的,他方才还在批改他们的文章,方孝孺说,文如其人,个个都有不凡气质。
  朱棣说:“过奖。”他转对朱高炽说:“高炽,把我送给方先生的礼物拿来。”
  方孝孺一听就不高兴了,也有几分惶惑,他说:“我知道殿下富有,可我不希望坏了我的规矩,我从不收学生任何礼物。不信,可问问世子和二位公子。”
  朱棣早知道。但他一本正经地说:“本藩岂敢坏先生清规?我按孔圣人礼数,先生该不会拒绝吧?”
  方孝孺一时还没反应过来,朱高炽已经呈上一束肉干,一共十条,干干巴巴的,很不像样子。方孝孺先时一愣,随即开怀大笑,说:“好,好,我收下这束脩,孔夫子收十条肉干,我收了也不为过。”
  朱棣也说,孔圣人收学生的束脩,不就是十条肉干吗?这礼物没使先生为难吧?
  显然,朱棣这举动博得了方孝孺的好感。他说:“如不嫌弃,殿下父子留下便饭,正好我也没吃呢,不知可赏脸否?”
  朱棣很痛快地应承下来:“太好了,我非常想与先生多交谈几句,长长见识,只是不好意思叨扰。”
  方孝孺说:“我也拿不出山珍海味来招待王爷,诚如殿下所言,一起说说话吧。”他吩咐守候在门口的方仁说:“你去告诉厨师,买点新鲜菜蔬,收拾一桌清淡好菜,还有,就用自家酿的米酒。”
  方仁答应一声离去。
  第二部分
  给了生命和智慧师承圣贤孔夫子(4)     朱棣突然问:“记得在临淮关相见时,方先生是带了公子同行的,公子不在吗?”
  因方行子今天是女儿装,不敢让她露脸,方孝孺就笑着说:“不巧,犬子不在,倒是女儿在家。”他想,朱棣总不好意思见人家女儿吧?
  却不料朱棣说:“何不请出一见?”
  无奈,方孝孺便命门口的仆妇:“去把小姐叫来。”
  仆妇去后,方行子很快来了,风摆杨柳地进来,美丽而又带着大家风范,她先向朱棣道了个万福,说:“见过殿下,恭请大安。”又转过去说:“世子、公子好。”
  朱棣和三个儿子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个美丽少女。朱棣说:“上次临淮关见到的是她弟弟,还是哥哥呀?”
  方行子说:“是我弟弟。”
  朱棣说:“长得太像了,太像了。”
  朱高燧也说:“像一个人一样。”
  朱高煦问:“在宫里教皇子武艺的,就是你弟弟吗?”他听说过,却没见过。
  方行子看了父亲一眼说:“正是。”
  朱棣夸奖说:“方先生课子有方啊。”
  方孝孺说:“不行不行,自己的刀总是削不了自己的把呀。”他对方行子说:“给殿下添一杯茶,下去吧。”
  方行子给朱棣倒了茶,犹豫了一下,也给朱高炽三兄弟添了茶,她发现,朱高煦一双眼睛一直在她脸上扫来扫去,她装看不见,走了出去。
  宴席上,果然没有鱼翅、燕窝、熊掌之类的山珍海味,多是菜蔬瓜豆,朱棣父子却觉得新鲜,吃得很尽兴,都说好吃,比皇宫里的好吃,方孝孺忍不住乐。
  觥筹交错,早已酒过三巡。朱棣说:“既然先生说他们三个大有长进,我很欣慰,我这次北归,想把他们带回去,你看如何?”他知道方孝孺是天子近臣,所以这话也带有试探性质。
  方孝孺警惕起来,他才不表这个态呢。他说:“这是殿下自己的事呀。更何况,殿下需奏明皇上才是。”
  “那自然。”朱棣说,“如果方便的话,先生可否在皇上面前进一言?就说高炽他们兄弟学业有成,可以回去了。”
  方孝孺在大事上可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这怕不方便。一来他只管教书,管不着他们的去留。二来,他读了大半生书,也不敢说学业有成,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朱棣很尴尬。朱高炽打圆场说:“父亲是想儿子想得太切了,这事怎么好求先生?父亲直接去问皇上,也许会放我们回去的。按我的本心,真想多留几年,以期跟着方先生有更大进益。”
  朱棣借坡下驴地说:“高炽说得是,我是思子心切,烧香没找对门。”
  方孝孺是深知皇上是不会放他们走的,这是唯一可以牵制朱棣的,他挽留朱高炽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他说,让他们多在太学读几年书,有益无害,江南大儒云集金陵,这里有钟灵毓秀之气,讲做学问,总比北平强啊。况且,即便是要走,也要过了年根。
  朱棣问他这是为什么?
  方孝孺说,朝廷在张罗兰亭诗会,文人骚客谁不想躬逢其盛、一展才华?世子三兄弟实在不该错过这个机会。兰亭诗会是有这么回事,但是否一定要朱高炽他们参加,完全是方孝孺随口说的。
  朱棣只得说:“方先生此言有理。我是想,让他们回去,过些时候,我把先生接过去,专门为我课子几年,岂不更好。”
  方孝孺推托说:“好是好,我也愿意。只是皇上晨昏召问,我实在离不开呀。”
  朱棣碰了个软钉子,无言可对。
  第二部分
  给了生命和智慧师承圣贤孔夫子(5)     朱允炆的嗅觉和触角都是很灵敏的,朱棣造访方府的第二天,他就知道了。散朝时,他把方孝孺留下,约他到御花园湖心亭坐坐。方孝孺立刻猜到,有耳报神把消息传过去了,幸好他心里没鬼,可以坦然面对。其实皇上不问,他也会奏报的。
  皇上和方孝孺坐在湖心亭石桌旁,太监上了茶,皇上由天气说到唐诗宋词,又说到咸水鸭,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
  方孝孺忍不住了,他说:“皇上把臣留下,是有话说吧?”
  朱允炆笑道,没事时请教学问的次数也不少啊。
  方孝孺说:“这次不同,皇上是听到什么风了吧?”
  朱允炆笑了,不再拐弯:“是呀,听说燕王礼贤下士,带着三个儿子到府上去谢师了?”
  方孝孺说,谢师也谢得很别致,不落俗套,送了十条肉干,真正的束脩。
  朱允炆说:“这不是本来用意吧?”
  方孝孺只能实话实说:“他想求我在圣上面前说句话,说他三个儿子都已学业有成,可以回北平了。”
  朱允炆没想到会有这事,这可不像朱棣了,这不是太露骨了吗?他太急于让儿子离开南京,他不怕露了马脚吗?
  方孝孺说,这是当局者迷吧。他没答应朱棣,他还会来求皇上的。
  朱允炆说:“不放人,总得找点理由吧?”
  “理由是现成的,陛下也不妨这么说。”方孝孺说,他告诉燕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