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泉林说,他也是无奈。他病得很重,没听那个掉队的小太监说吗?他连马都不能骑了,整天躺在皇帝大辂中。
  方行子说,得快点追上他。别让他自己悄悄死了,得尽天年,那也是一种善终,朱棣不该是善终。
  孟泉林忍不住笑了。
  此时官军已穿越大沙漠,到达清水源了。
  风沙肆虐的大沙漠中,背着昏黄的落日,朱棣的东路军伴着冲天沙尘冉冉而来,车辚辚马萧萧,但毕竟能看出这是一支疲惫之师。
  朱棣半躺半坐在微微颠簸的大辂中,半闭着眼睛,似醒非醒。
  李谦递上一杯水:“圣上,喝口水吧,润润嗓子,该吃药了。”
  朱棣喝了一口水,向外探头,见金幼孜紧紧骑马护卫大辂旁,他就问:“得什么时候到达京师呀?”
  金幼孜说,以时下行程推算,要到八月中,中秋节可在京城过。
  朱棣苦笑了一下,很悲观地说,他也许看不到奉天殿上的月圆了。
  金幼孜等人闻言,吓了一跳。
  朱棣又和缓平淡地说:“京城有消息吗?”
  金幼孜呈上几份奏折说:“有。皇上龙体违和,臣等未报。昨日杨荣派专使来奏报,他已遵旨将反贼高以正、王射成和孟贤捉拿归案,当即正法,赵王也已夺其卫,软禁起来,等皇上回去处置。”
  朱棣并不感到轻松,反觉沉重。心里凄凄然没个着落。他一直防范着老二图谋不轨,却忽略了老三。这真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啊。
  停了一下,他说从前错怪老二了,朱高煦密揭赵王想约他联手作乱,这是大忠与大奸的对比。
  金幼孜说:“他又有奏折在此,是说太子好话的。”
  朱棣感慨地说:“老二反倒令我放心了……东宫太子历涉年久,政务已熟,朕还京后,军国事都交付他处置,朕该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了。”
  金幼孜这才放下心来。
  前面突然出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葱茏去处,而且迎面有一块屏风般的石壁挺立着。
  朱棣探头张望着问:“这是什么地方?简直是沙漠仙境啊。”
  金幼孜说:“陛下忘了吗,这里是清水源啊,皇上三度亲征漠北,凯旋班师路过这里时,正是金秋八月,不是降旨要勒石立碑的吗?”
  朱棣想起来了,他说:“上次所刻之字,朕还没来得及看呢。”他叫车子快行。
  大辂很快到了峭壁前,朱棣让金幼孜和李谦扶他下车,费了好大力气,他才艰难地走下大辂,在侍从搀扶下勉强站稳,他举目望着前方巍巍崖壁,只见刀削般的青石崖上,刻了十六个巨大的红字,正是朱棣亲笔所题:塞上飞雪,漠北鸣沙,万代永乐,宇宙恒昌。落款是永乐御笔题于永乐二十年八月。
  朱棣感慨莫名而又十分伤感,这是第三次漠北之行的纪念,算起来,距第一次出征,已经过去十四个年头了,他喃喃地说:“万代永乐,万代永乐……朕五出漠北,不正是想让世人千秋万代永远康乐,让煌煌宇宙永远昌盛吗?但愿漠北从此安定,朕不会第六次出师漠北了……后人见此刻石,是否能记得,大明王朝有一个永乐皇帝,为开拓疆土、保障天下安宁,曾亲自带兵,五出漠北……”
  金幼孜安慰地说,皇上的功勋足以彪炳千秋,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呀。
  朱棣似乎心满意足了,他吃力地登上大辂,一只脚刚迈上去,朱棣又回头叫住了金幼孜:“你过来。”
  金幼孜又下马走近大辂。
  朱棣说:“现在回想起来,夏原吉反对朕劳师北伐,也是爱朕啊。可惜他还为此陷在牢狱中。你说,他会怨恨朕吗?”
  金幼孜说:“那怎么会?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呀,况且,夏原吉也好,臣也好,都深信自己的忠诚和无私最终能感动上苍。”
  朱棣说:“你远比夏原吉、解缙会说话。你马上代朕拟旨,传朕旨意,派人回京,从监牢里放夏原吉出来,官复原职,朕回师居庸关时,希望在那里看到他率文武百官接驾。”说到此处,朱棣眼里甚至有了泪花。
  第九部分
  夺命神宝两人不赦站着出关躺着回来(6)     由于朱棣发烧,张辅和金幼孜商议后,下令全军在清水源扎营休整后再走,让太医抓紧时间给朱棣看病,他们都希望班师队伍进居庸关时,朱棣能意气风发地骑在高头大马上接受太子率百官的迎贺典礼。
  方行子等人终于在清水源追上了官军。他们来到朱棣官军营房外,方行子把包袱交给桂儿,说:“你去吧,为得此御玺,他病再重,也会见你。”不过又千叮咛万嘱咐,让她记住,只可替朱棣打开包袱,打开锦盒,不可用手触摸御玺,那上面涂了剧毒药物,人摸了会致命的。这正是他们经过苦思冥想琢磨出来的行刺手段。
  孟泉林又叮嘱说:“朱棣一定会亲手抚摸的,如果他不摸,你要千方百计引诱他摸。”
  桂儿说:“怪不得你们不出面呢,原来是用这办法要他命。”
  朱棣又在御医陪护下喝药,李谦兴冲冲地进来说:“皇上,大好事,大好事,有人来进献御玺了。”
  朱棣说:“你说什么?什么御玺?”
  李谦说:“就是一直没有下落的建文帝的御玺呀!皇上不是盼得望眼欲穿的吗?”
  朱棣兴奋无比,一迭声问:“是真的吗?人在哪?快叫他进来!”
  但他马上又警惕起来了:“送御玺的人是不是方行子?她那年说送御玺,却没了下文,她本人也消失了。”
  李谦说:“不是方行子,方行子我还不认得吗?她是桂儿,当年徐妙锦的丫环,后来哑巴了的……”
  朱棣皱了皱眉头,记:“让她来见朕。”
  少顷,李谦带了桂儿进来,桂儿给朱棣请了安,递上黄包袱。
  朱棣看了一眼那包袱,并不急于打开,他问:“是谁指使你来献御玺的呀?”
  桂儿坦然答道:“皇上贵人多忘事,记不得我了,我是桂儿啊,从前是徐妙锦小姐的丫环。”
  朱棣问:“你从哪里得来御玺?怎么会落到你手里?”
  桂儿一见朱棣真的把御玺贴到了脸上,心里一阵暗喜,她替景展翼出了气,替方行子、孟泉林出了气。想不到小人物也有大用处。〖=B81〗
  桂儿说:“回皇上,我在通州开了一间小客栈,上个月,我们客栈里来了个病重的客人,没钱看郎中,后来死在了店里,分文无有,只把这个扔下了,小的找人一看,才知是国宝御玺。”
  朱棣问:“死的那人什么样?是男是女?”
  桂儿答:“住进来时本来是男人,三十多岁光景,可请人换装老衣裳时,才发现是个女的,无名无姓。”
  朱棣的眼睛明亮了一下,又黯淡下去,他用叹息的口气说:“方行子,除了方行子,会是谁?”
  朱棣命令桂儿:“快打开,朕看看。”
  桂儿便恭恭敬敬地打开包袱,再打开锦盒,露出灿烂夺目的御玺来。
  朱棣双手捧起皇帝大印,爱不释手地看着刻文,不禁念了出来:“天命明德,表正四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好,谁敢说自己天命明德?谁敢称自己表正四方?唯朕尔!这块凝命神宝,经过多少磨难,总算又回到朕手上了,这是天意啊。”他反复地用双手抚摩着玉印,甚至往脸上贴。
  朱棣对桂儿说:“朕要重重地赏你。”
  桂儿一见他真的把御玺贴到了脸上,心里一阵暗喜,她替景展翼出了气,替方行子、孟泉林出了气。想不到小人物也有大用处。
  第九部分
  夺命神宝两人不赦站着出关躺着回来(7)     虽刚交八月,塞北已是深秋景象。北风萧瑟,落叶纷飞。天又下起淅淅沥沥的冷雨,道路泥滑难行。朱棣的大军因朱棣病笃,不得不走走停停,到了榆木川时,朱棣又添了新病,喘气都困难了,大军不得不再次安营扎寨。
  榆木川,名副其实,山被和平地到处是榆树,土名叫蒙古黄榆,此地处在风口,常年大风频发,刮得蒙古榆没有一棵是树干挺直的,全都扭曲着,像是弯腰驼背的老人。
  朱棣精神恍惚,半卧床上,双手红肿,脸上也紫胀起来,出现一块块溃疡,他喘气已经很困难了,他对身旁的李谦说:“皇孙朱瞻基不是来接朕驾了吗?怎么还不到?”
  李谦说:“就快到了……”
  太医给他诊过脉,脸色灰暗地走到帐篷外,张辅和金幼孜迎上来问:“到底怎么回事?怎么越来越重了?”
  太医道:“手和脸苍肿起来,又透过皮肉向肌里渗入,这是一种外来的毒物所致……我也无能为力。”
  英国公张辅和金幼孜惶恐地对望了一下。
  张辅问金幼孜:“那件事,还奏报不奏报?”
  金幼孜说:“皇上病势这么凶险,若是奏报了,不是雪上加霜吗?”
  张辅说,如不奏报,汉王很可能趁皇上不测时发难造反,推翻太子自立。朱高煦真是错长了眼珠,居然打起他的主意来了。让张辅与他一起谋反。
  金幼孜问:“朱高煦派来策反的人还在吗?”
  张辅说:“在,他是朱高煦的亲信,叫枚青,我已稳住他,原想等启奏圣上后再将他锁拿起来。”
  金幼孜便与张辅商量,先不必动他,可以虚与委蛇,来个不动声色,立即派人报告东宫,趁皇上健在,传皇上圣旨,派兵秘密包围乐安,灭患于未萌,将叛贼一网打尽,以绝后患,绝不能把祸患留给新皇帝。
  张辅点头道:“好,就这么办。”
  忽然李谦走出来:“二位大人,不好了,皇上叫你们呢。”
  二人急趋床前。朱棣已在弥留之中,他半睁着眼,艰难地托付后事道:“朕怕是不行了,传位皇太子,丧服礼仪,一遵太祖遗制。”
  二大臣跪下领命。
  朱棣又托对了一件他最棘手的事,他终究是不放心老二,有他朱棣在,朱高煦毕竟有所顾忌,不敢有异举,朱棣一旦驾崩,太子仁弱,将难以制服。倘他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