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皇后说他回来好几天了,是她不让他来,怕打扰皇上休息。
  朱棣下旨,叫他马上来陛见,他行前,朱棣还交办给他事呢,不能不了了之,他得听一听。
  徐皇后无奈,叹了口气走出去。
  朱棣坐直身子,问朱高炽,这些折子是通政司收到的全部折子吗?
  朱高炽说:“不是。”通政司可能怕皇上太过累,他们通常是把接到的奏折先看一遍,经过筛选,不重要的就不往皇上这送了,直接发给六科去裁处了。
  朱棣很生气地说:“他们怎么知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是他们当皇上还是朕当?谁给通政司这么大的权力?”
  朱高炽觉得错怪了通政司,就说:“回父皇,太祖高皇帝晚年就是这么做的,即使这样,他每天还要批几百个折子呢。”
  朱棣说,祖宗成法要遵循,又不可一成不变。远古时人们钻木取火,难道我们现在有火镰也不用,有油灯也不点吗?
  朱高炽说:“是。回头是不是传旨,让通政司必须把所有的折子上奏?”
  朱棣不容置疑地说:“当然。你记住,这不仅仅是他们有没有能力判断准确的事,更重要的是,时间长了,他们会做手脚,根据他们的好恶来处理天下大事,甚至隐恶扬善、假传圣旨,那就要大权旁落了,不可不防。”
  朱高炽说:“父皇所虑极是。”
  第七部分
  诤臣直言打掉门牙广建耳目耳聪目明(4)     朱棣随手从床上拿起一个折子,朱棣用朱笔大字批了这样几个字:
  朕根本不信。
  朱棣把这个折子递给朱高炽说:“就拿湖州知府的这个折子来说,狗屁,全是往脸上贴金。你听,什么田谷丰稔,闾阎乐业,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你信吗?”
  朱高炽也觉得确实空洞无物。
  朱棣最痛恨报喜不报忧的风气,认为此风不可长,虚夸、瞒报,只会歌功颂德,那边饿死人了,他还要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长此以往,皇上就会耳不聪,目不明,朝廷为什么有了十三台御史、有了六科给事中纠弹百官还嫌不够?朱棣还要设锦衣卫,还要让宦官再建东厂?就是要广建耳目,才不会受骗。
  朱高炽说:“儿臣明白了。”
  朱棣说:“你把这些专门报喜不报忧的折子都一一记下来,朕要派人一一去查实,朕有空也要去暗访,对这些官吏,不可不信,也断不可全信。”
  这时郑和进来了,手里提一个鲜亮的盒子,一进来就跪下了:“皇上大安?”
  朱棣笑了:“你这老套子也不会变一变?朕明明病着,你却说朕大安。”
  郑和爬起来说:“龙体欠安,才希望大安呐。”
  朱棣笑了,连朱高炽也笑了。朱棣说:“你倒会随机应变。你手里提的是什么?是给朕的礼物吗?”
  郑和呈上:“是家乡的潽耳茶,新茶,我哥说请皇上尝尝鲜。”
  朱棣饶有兴致地打开,还抓了几片茶叶放到口中咀嚼,说:“味道是很好。”
  朱棣下了地,向起居间走,示意郑和跟上。
  朱高炽知趣地站起来:“父皇,我先出去吧?”
  朱棣说:“不是背着你,朕在床上腿都坐麻了,想活动活动筋骨。”太子便没有跟过去。
  朱棣和郑和来到隔壁的起居间,朱棣坐在椅子上,关切地问他们那里收成怎么样?这一季稻子割了没有?
  郑和说:“割了,新米都上市了。”
  朱棣说:“农夫的米够吃吗?”
  郑和说,够吃。由于皇上下诏减农户赋税,百姓日子过好了,都念叨皇上好呢。
  朱棣问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农夫说朕比建文帝如何?
  郑和顺口说:“比他强多了。”
  朱棣又问:“比太祖高皇帝呢?”
  郑和更是不假思索了:比哪个都强,汉武帝、唐太宗也不在话下。
  朱棣哈哈大笑:“这就是假话了,看起来,就是想从朕身边的人嘴里听一句真话,也不容易呀。”
  郑和好不尴尬,他狡辩说:“人家说的是真的呀。”
  朱棣又问:“那件事,访查了吗?”
  郑和说,确有人说建文帝从贵州到了云南,可并没找到任何踪迹。
  朱棣沉吟了片刻说:“朕知道是找不到的,他也许早就不在国内了。”
  郑和说:“皇上是说……”
  朱棣打断他说:“你家也回了,这回一心无牵挂了,就着手准备船只,该下西洋了。朕给你派个助手,叫王景弘。”
  郑和说:“我认识他,不是尚膳监的掌印太监吗?”
  朱棣点点头:“这个人老成,不会给你找麻烦,他也许能给你烧儿个可口的菜吃。你回云南前不是从户部关领造船用的银子了吗?你打算在什么地方造宝船啊?”
  郑和说已选在苏州刘家港,那里造大海船的技工多,又能招募到会航海的水手。
  朱棣让他尽快督造船只,尽快统船队下西洋。朱棣告诉他一句不得外泄于人的话,有消息说,朱允炆可能逃到西洋去了。他下西洋各国,一是宣示我天朝威仪,让万国来朝,打开通商之路,二是秘密侦访朱允炆下落,只要他真的在国外,不管死活,也要找到,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郑和顿觉使命重大,便庄严地点头:“我明白了。”
  第七部分
  诤臣直言打掉门牙广建耳目耳聪目明(5)     夜里,秦淮河上灯火辉映,画舫穿梭驶过,留下一阵阵丝竹管弦声和红男绿女的调笑声。
  纪纲和翠媛坊的老鸨子也坐在一条小船上,纪纲自己亲自划船,这多少使老鸨子感到不合身份,但也没多想。
  说起放走铁凤的事,老鸨子说她心里一直打鼓,铁凤这件事总算瞒过了皇上,风平浪静地过去了。
  纪纲说他自己可是担着天大的嫌疑呀。
  老鸨子说,纪大人坐收两千两银子,还不知足?
  纪纲说:“你捞的不是更多?你的嘴怎么乱说呢?你说嫖客女扮男装干什么?又说铁凤没失身,是处女,你这不是给我找事吗?”
  老鸨子狡辩:“我没说呀,我嘴最严了,跟拿线缝上的一样。”
  纪纲说:“这事连皇上都闻到风声了,我不能让你这张破嘴把我送到阎王那里去。”
  老鸨子看到了他眼里的凶光,她发觉事情不妙,后悔单独上他的船,万一他想杀人灭口怎么办?老鸨子就说:“快划到岸上停船,我憋不住尿了。”
  纪纲恶狠狠地说:“那你到水里去尿吧。”趁她不防,猛一推,把老鸨子推下水去,老鸨子在水里蹿了几下,纪纲怕她浮上来,又用桨用力把她向下按,直到水里不再冒水泡了,他才从容地划船远去。
  他放心地登岸弃船,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明天早上还要陪皇上到浙江去私访,走前不把隐患排除,真怕离京后出麻烦。
  纪纲猜到这次要倒霉的可能是浙江湖州知府马睦,他把自己的府治吹得天花乱坠,引起了朱棣的怀疑,此前已派纪纲暗察过一次,纪纲回来奏报,他是好大喜功,蒙骗天子,湖州是一片民不聊生景象。
  朱棣便决定拿他开刀来了。朱棣此行,还带着朱高炽和一群大臣,他们都是微服,轻车简从地沿乡村土路来到一处乡村。这里的村道都是新垫了沙土的,并新夯实的,还洒了水,平整而无任何车辙印。
  陪同巡查的湖州知府马睦还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呢,喜滋滋地步行跟随着。朱棣本来是瞒着马睦的,他够神通广大的了,朱棣刚刚驾临杭州,他就赶到行在去伺候了,朱棣也不好赶他走,他便一路跟着。
  朱棣在轿子里说:“朕到湖州来,是谁透露信息给你的?”
  马睦不敢说出朝中透信的人,一口咬定他在朝中没有熟人,也无同乡、亲友。故无人给他透信。
  朱棣不信,也不想现在深究,走了一程,他突然命轿夫驻轿。
  他从轿里下来,蹲下身,看了看路面上的新夯的土,说:“你不知朕下来巡视,为什么让百姓用新土垫道啊?这路上连个车辙印都没有,是你不准乡下人走吧?”
  马睦狡辩说:“回皇上,这里农家过得殷实了,都愿意拿出积蓄修桥补路,这是积阴德的事呀,并不用臣来支使。”
  朱棣显然不信,但也没再言语。
  一连路过几个村庒,朱棣都没进,到了岩上村,朱棣突然要进村,他对马睦察言观色,他好像并不惊慌,朱棣暗自思忖,是因他毫无欺瞒心里坦然,还是虽有假却早已弥合得天衣无缝?
  朱棣一行来到一户农家小院,院子扫得很光,一家老小都面有笑容地出来迎接,没牙的老头认不出是皇帝,还说:“贱民给大官人请安。”
  马睦说:“还不领家人跪下磕头,这是当今皇上啊。”
  没牙老头吓坏了,忙拉着家人趴在院子里磕头,口称“万岁”。
  朱棣说:“都起来吧,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老头抖抖地说:“托天子洪福,好啊、好啊。”
  朱棣问:“粮食够吃吗?”
  老头说:“吃不完呐。”
  朱棣说:“粮食仓在哪?朕看看。”
  老头便领朱棣一行到了后院的小仓房,那里有一个用芦席围起来的粮食囤子,米是满的,囤子上头形成馒头状,粮谷金灿灿的。
  朱棣抓了一把米,在手里搓着,子粒饱满,他显得很满意,他对马睦说:“你的折子里说湖州田谷丰稔,闾阎乐业,朕还不信呢。看来你府治有方啊。”
  第七部分
  诤臣直言打掉门牙广建耳目耳聪目明(6)     他回头瞪了纪纲一眼,纪纲倒有谎报诬陷的嫌疑了。
  马睦说:“这都因为遵循了皇上爱民如子的训诲,不敢有丝毫懈怠呀。”
  从仓房出来,朱棣又来到正房,一头钻入厨房,那里摆着一张桌子,上面罩了一个罩,看不见食物,只见有七八双筷子摆在桌上。
  朱棣突然发现没牙老头神色十分紧张,不断看马睦和陪来的地方官。
  朱棣起了疑心,他伸手揭开了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