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妙锦下地要关门,铁凤把门半开着,说:“这样反而好。”
  徐妙锦说:“其实,你们全家从山东一押到京城来,我就去找了皇上,我谁也不保,只保你一个,朱棣满口答应,他说,为了你对张玉的一番情义,他也会赦免你。所以叫我把你领回家了。”
  铁凤说:“最终证明他全是虚情假意。”
  徐妙锦说:“也不尽然。审你父亲那天,他要你上殿,本来是想让你以女儿的似水柔情软化你父亲,却没想到,你帮了倒忙,他反倒更被激怒了,过后听说他非常后悔,他说,方孝孺和铁铉是他最不想杀的人,却死得最惨……”
  铁凤说:“说这些已经没用了。我早该一死了之,你知道我为什么没死吗?”
  徐妙锦说:“你想复仇?”
  铁凤说:“我一个人可能办不到,和我师傅合起来就有希望,我再白白地死了,太窝囊了。妙锦姐,你能救我出去吗?”
  徐妙锦说她正是为这个来的。她原想用重金把铁凤赎出去,现在想,太天真了。
  铁凤摇摇头,这主意不妥,她是钦犯,老鸨子不敢放人,她会没命的。
  徐妙锦说“我们得想个万全之策。”她忽见桌上有一首墨迹未干的诗,就拿起来看:“你写的诗?”
  铁凤点了点头。
  徐妙锦不禁念出声来:
  骨肉相残产业荒,一身何忍去归娼!
  泪垂玉筋辞官舍,悄然袖刀入教坊。
  旧曲听来犹有恨,回首故园哪堪伤?
  留得丹田三寸气,何日雪耻再流芳?
  徐妙锦赞不绝口:“好,好样的。我再找找你师傅,他还没走,也在等你消息。”
  铁凤眼一亮:“我师傅在南京?”
  徐妙锦点点头。
  又有人影在门外晃动。徐妙锦窃笑道:“老鸨子一定很奇怪,我这个人有什么本事让铁石心肠的铁凤移船就岸呢?”
  铁凤也捂着嘴吃吃地笑起来。
  第七部分
  赈灾钦差走方和尚坐在庙堂岂忘万民(1)     赈灾的钦差是个走方和尚,与灾民在一起,真人不露相,却坐了父母官的牢房,最终掉脑袋的是县太爷。北风吹云云南下,不知何日刮南风?不敢以《洪武正韵》换一筐樱桃,背后有天子的眼睛。巡过田亩,曾闻百姓疾苦,坐在庙堂,岂忘万民生涯?
  道衍被县太爷稀里糊涂地逮进了姑苏县牢中,他既不亮明身份,也不申辩,居然心安理得地在牢中地铺上酣然而睡。
  半夜时分牢外忽然外面有一片吵嚷声,并且有火把照亮了监狱走廊。这也没有惊醒道衍。
  这群人里有一个户部主事叫王聿,他是陪道衍下来赈灾的随员,这几天也在私访民情、灾情。道衍失踪,这可是大事,他带人找遍了姑苏城各个角落,踪影全无,最后只剩大牢没来了。
  抓道衍的那个刘县令陪着主事小心走在一边,他说:“主事大人尽管查,就是我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把赈灾的钦差大人抓起来呀,确实没见啊,连主事王大人,卑职也是刚刚见啊。”
  户部主事王聿说,全姑苏城都翻遍了,只剩大牢了,莫非钦差大人上天入地了不成,钦差大人可是在姑苏地面上失踪的,这若是找不到,刘县令可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狱卒们举着火把逐个牢房寻找着。当这群人最后停在道衍的牢门外时,王聿举着火把向里一照,一个和尚正酣然大睡。他忽然愤怒地叫了起来:“这不在这吗?你这狗头县令,真的把钦差大人抓到你牢里来了。”
  县令说:“哪有钦差呀,主事大人看花眼了吧?这里只有一个野和尚啊。”
  主事回手抽了县令一个嘴巴,他说:“混账!这和尚是谁?就是当今皇上靖难起兵运筹帷幄的第一大功臣道衍长老,如今是赞善大夫了,官至极品,你敢说他是个野和尚?”
  县令蒙了,一边自己抽自己嘴巴,一边喊:“快开牢门。”他说:“这可是真人不露相啊,罪过,罪过。”
  牢门打开,灯笼火把地拥进一大群人都没能惊醒道衍,他仍然打着鼾睡得正香。
  户部主事王聿蹲下身轻轻摇着道衍说:“大人,醒醒吧,这里太潮了,会坐病的。”
  道衍这才伸了个懒腰睁开眼,爬起来问:“你们干什么?老衲睡得正香啊。”
  王聿说:“钦差大人,下官找了你一夜了,大人怎么会被关到牢里来了呢?”
  道衍看清了县令的脸孔,他诙谐地说:“这得多谢县太爷呀,他怕老衲睡露天地,才发慈悲把我请到这里来享福的。”说罢一阵哈哈大笑,笑得县令毛骨悚然。
  县令双腿一屈,噗通一声跪在他面前,说:“下官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国师大人,罪该万死。请大人原谅,大人不记小人过……”
  道衍打着哈欠说:“老衲坐在寒山寺的台阶上吃干粮,碍着你县太爷什么事了,非要毒打我一顿……”这话只像是不疼不痒的责备,并不厉害。
  汗下如雨的县令说:“误会,误会……”
  道衍法师说:“打了老衲,你说是误会,随便打了老百姓,你也会说误会吗?你打了我、关了我,都不算是什么事,都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你勾结河工贪污赈灾银子,看着百姓流离失所而不心疼,这和当今皇上倡导的爱民如子可相去太远了。”
  县令说,大人可不能听那些灾民信口胡说呀!他们穷疯了,咬人一口骨三分呐。
  道衍站起身来,抖落着身上的尘土、草屑,说:“老衲已私访几天了,没有证据,岂敢乱说?你我素无冤仇,也不会因为关了我半宿,就公报私仇吧?你的脑袋怕是保不住了,当今皇上最恨你这样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
  随后平静地下令:“把他锁了,明天游街示众,然后开仓放粮。”
  这才叫大快人心,连牢子、衙役们都欢呼起来。
  第七部分
  赈灾钦差走方和尚坐在庙堂岂忘万民(2)     朱棣正和一个妃子睡在床上,外面有嘁嘁喳喳的说话声。朱棣十分警觉地坐起来,迅速披上衣服,摘下挂在墙上的宝剑,走到窗下,把窗帘拉开一条缝,向外张望。多年来的动荡和军旅生涯养成了他这种机警、多疑的个性。
  妃子也坐了起来,害怕得直抖:“皇上,怎么了……”
  朱棣嘘了一声。
  有人轻轻叩门,李谦在外面说:“皇上,是张信进宫来了,他说皇上曾有话,深更半夜谁也不准阻挡他见皇上。”
  朱棣这才放心地吁了口气,挂起宝剑,说:“让他在内书房等朕。”
  朱棣穿戴整齐,来到内书房,接待风尘仆仆归来的隆平侯张信,张信跪下请安后,爬起来说:“臣不该夜半三更来打扰皇上。”
  朱棣说:“你这样辛苦都在所不计,朕少睡一会觉算什么?朕这半年来,真还是第一次这样早睡。”
  张信说:“皇上为国操劳,真是殚精竭虑呀。”
  朱棣问:“有什么好消息吗?”
  张信随即奏报寻找建文帝的消息。他先后在六个省份转了一大圈,有消息说建文帝藏在西平侯沐晟家,后来去了白龙山,他都去了,扑了个空。还有一种传闻,说建文帝时的工部尚书严震出使安南时见过他,又说建文帝吊死在驿亭了,也是查无实据。张信抄来一首诗,说是建文帝所写,他看口气、身份,不像假冒。
  说罢递上一张纸,朱棣念出声来:
  风尘一夕忽南浸,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医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朱棣细细品味,觉得确实很像。
  这首诗张信得自贵州金竺罗永庵,在那里又得了新线索,说建文帝几经周折,就在南京家门口,在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
  普济寺?那不是道衍法师要去归隐的寺院吗?这是道衍自己选的道场。朱棣觉得这不怎么可能。
  张信说:“有人说,正是道衍法师庇护了他,在偏殿里也有一首诗,臣也抄下来了。”说罢再度递上一张花笺。
  朱棣看着,说:“这口气也像他的。”看到后来,不禁念出声来:“龙下西洋盼回游,这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猜测,张信认为,建文帝已决定远下西洋了,但无时无刻不想回归故国。尾联最末一句说“重振故国壮志酬”,这不太明白了吗?朱允炆要卷土重来,再登皇位。
  终究都是雾里看花的消息。朱棣说:“还有什么消息吗?”
  张信说他曲折巧妙地问过道衍法师,他避而不答,后来说了一句,“北风吹云云南下,不知何日刮南风。”这也像暗示,朱允炆渡海南下,到西洋各国避难去了。
  朱棣说:“借外夷之兵卷土重来?这也确实不得不防。不过这都不是定论,你还得继续访察,不能松懈。朱允炆死没死,在不在国内,都要弄个水落石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张爱卿只好再吃些辛苦了。”
  张信说:“回皇上,臣不过跑跑路而已,我会一如既往,不过,皇上也得防着他真下了西洋才是。”
  朱棣点头,少顷,朱棣忽然以关切的口吻说:“清廉固然是为官的第一操守,可也不能草木皆兵,别太苦着自己。”
  张信有点发愣,不知朱棣是什么意思。
  朱棣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语气笑道:“听说你在贵州寻访时,一个土酋送给你三筐樱桃,换你手上的一部《洪武正韵》?有这事吗?”
  张信大惊,这事皇上也知道?他感到恐惧,不禁汗毛直竖。这说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的监视之下,那双看不见的眼睛是谁?他惶悚地说,回皇上,确有此事,后来他把《洪武正韵》送给那酋长了,但樱桃退还了,幸亏他一粒没尝。
  朱棣说,这未免太过分了,樱桃不过是水果,又不比金银珠宝。
  张信说:“陛下不是常常对臣等训诲吗?不因小利而贪之,贪小利,就会由小而大,人的贪欲是无底洞啊。”
  朱棣很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