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行子吹着火说,见着庙就进,总有一天会找到他们的。
  宫斗却渐渐失去了耐性,我们若转遍天下的庙,那不把头发都转白了?
  方行子说:“你别灰心,皇上在,就有希望,就能号令天下。”
  宫斗说:“若是皇上不在了呢?”
  方行子心里陡然一惊,呆了一下,这也是她常常忧心的。她不能不想这个问题。是啊,万一皇上有个三长两短,不在了,她还有盼头吗?
  但她马上又振作起来了,她说:“还有你呀,你身上带着皇帝的御玺,你别小看这一块石头,这就是你日后君临天下的凭证啊。”这想法不仅激励宫斗的,也同时给了她自己以新的勇气,赋予她更沉重更庄严的使命感,国恨家仇集于一身,她不能有半点灰心。
  山风呼呼地吹,吹得灶火的火苗歪歪扭扭的,火光照着方行子若有所思的脸孔。
  饭熟了,宫斗已经睡着了,山谷里传来阵阵狼嚎声。
  第六部分
  寻访怪人声东击西为子当孝为父当慈(1)     三千文士修大典,前无古人,洋洋几万卷,后无来者。隆平侯出使,寻访怪人张邋遢,声东击西。魏国公的每日功课是来回搬石头,却搬不动窃踞御座的那一块。君,父也,民,子也,为子当孝,为父当慈,千古不易?
  长江南岸下关码头正有几条大船靠岸,是从北岸浦子口驶过来的,因为满船是犯人,引得百姓围观者如堵。
  原来是官军押解着兵败后的铁铉和一家老小、亲族正在下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几百口人,但闻脚镣声叮当作响。一面三十斤大枷里,铁铉高昂着头颅第一个下船。他夫人和女儿铁凤也在人群中,只是没有带枷。
  围观者议论纷纷,有人说:“看,又是诛灭几族的朝廷钦犯。”
  有人认了出来:“这不是铁尚书吗?前几天还在领兵对抗,怎么说败就败了?”有人说:“听说被败类出卖了。”
  也有人慨叹:“铁铉屡败当今皇上,这回是凶多吉少了……”
  朱棣此前已得到奏报,铁铉兵败被执,朱棣总算松了口气,随着铁铉的覆灭,反抗他的余火已全部扑灭了。这天,他在皇宫御花园里与解缙漫步,朱棣与解缙边走边说,解缙在他身后两步之后,朱棣说:“你说,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解缙想了想说,这是丞相李斯最先提出的,他认为,秦始皇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不足效法,他认为读书人不师今而学古,哗众取宠,他建议禁止私学,焚烧惑乱黔首的《诗》、《书》,准许保留不烧的只有《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植之类的实用书。
  朱棣说李斯并不是肇事者,其实,远在商鞅变法时,秦王就明令过烧书。这是秦始皇的罪过。他一直在琢磨秦始皇是一代英豪,焚书坑儒,这是明显的坏事,他会不想身后骂名吗?
  解缙有他独到的理解,秦皇焚书,意在反对是古非今,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依朱棣看,适得其反,秦始皇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实行郡县制不同,毁掉典籍,饱受后人非议,这是秦始皇和李斯始料不及的。
  解缙有些奇怪地问:“皇上怎么忽然提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旧事呢?”
  原来朱棣近来萌生了一个想法,欲反其道而行之,为后人做一桩好事。天下古今事物,都散见于各种书籍里,篇帙浩繁,查找起来很不方便。说着停下步,等他跟上来。
  解缙说:“是。”他见皇上站住,他也忙站住,仍与朱棣保持着两步之遥。
  朱棣说:“怎么朕停下等你,你也站下?朕与你交谈,你总是看朕的后背,这怎么谈?”
  解缙说:“臣怎敢与皇上并驾齐驱?那是欺君越礼了。”
  朱棣说:“太拘礼义,反倒把情义疏淡了,朕让你与朕并肩而行,谁敢说你越礼?你不答应,那才是越礼。”
  解缙这才与朱棣同行。朱棣接着按他的思路说下去,如果把天下文章典籍按经、史、子、集排列下来,再把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持艺等书全都集结成一部大书,那读书人该多省力气呀,也便于流传后世。问他以为如何?
  解缙佩服朱棣的襟怀,这可是一个浩繁的工程,此前国中也有类似的类书,如魏时缪袭的《皇览》,六百八十卷,梁代刘孝标的《类苑》不过一百二十卷,北齐祖珽的《修文殿御览》也不过三百六十卷。谁也不敢想尽收天下图书典籍。
  “是呀。”朱棣说,“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览》怕是最长的一部了,也只有千卷。你想过吗?朕要编的这套书该有多少卷?”
  解缙估算一下,至少在万卷以上。
  朱棣以为一万卷也是挡不住的。
  解缙说:“也只有陛下敢想此事,敢有这样的心怀、大志,这要多少文人墨客参与呀,费时、费力、费财赋。”
  朱棣说:“可做成了,造福千百代。怎么样,由你当总修撰,如何?这是个很吃累的活,你可愿意?”
  解缙说:“臣求之不得,只是这人手……”
  朱棣说:“由你点将。几百人够不够?”
  解缙说:“不一定够。”
  朱棣说:“百人不够就千人,一千不够两千,两千不够来三千,三千文士修大典,让大典与文风永存。”
  解缙说:“这部大书最好先定一个名字。”
  朱棣说:“叫《文献大成》如何?”
  解缙说:“不如叫《永乐大典》。”
  朱棣高兴得击掌道:“你真是奇才,好一个《永乐大典》!就是它了。朕也许一生治国平平,但留下一部皇皇巨著《永乐大典》也就够了。”
  这时朱棣看见九曲桥上走来两个人,一个是徐皇后,一个是徐妙锦,朱棣便先打招呼说:“是妙锦来了?”
  解缙忙说:“皇上,臣先回去,拿出个修书的章程来,再来奏闻。”
  朱棣说:“好,越快越好。”解缙急匆匆走了。
  第六部分
  寻访怪人声东击西为子当孝为父当慈(2)     明明看见朱棣过来,站在九曲桥上的徐妙锦却故意作出视而不见的样子,手里拿了一把米粒往水中撒着喂金鲤鱼。
  朱棣走上桥,对徐妙锦说:“妙锦可是发誓不进皇宫的,今天怎么这样屈尊啊。”
  徐皇后说:“妹妹来看我们这不是好事吗?”
  徐妙锦这才转过头来说:“我不是来看姐姐的,更不是来拜见皇上的,在我眼里,你不过是个被削了封爵的王。”
  朱棣四下看看,幸而那些宫女、太监都离得远没听见,他虽生气,却又不想撕破脸皮,他说:“我知道你有气。世间的事,是很难逆料的,朕确实没想过夺大位,朕过去对你说的也都是真话。”
  徐皇后也帮朱棣解释,如果建文皇帝还在,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局面了。他一死,国中无主,群臣屡屡劝进,再不做,就逆人心了。
  徐妙锦说:“你们二人当然是夫唱妇随了。我现在管不了你当不当皇帝了,也不是为此事进宫,我有一事,必须来找你。”
  朱棣说:“你说,只要朕能办到的,一句话的事。”
  徐妙锦说:“铁铉兵败山东,三族几百口人已被递解进京,是不是又像杀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一样斩草除根啊!”
  朱棣说:“朕岂愿杀人!杀人也是不得已。对坏纲纪、误国家、害民生的奸臣,如果宽纵了,就是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任何一个明君都不能手软的。建文帝曾想当一个不杀一个人的皇帝,他办到了吗?你二哥定国公就是他亲手杀死的。”
  徐妙锦用手堵住耳朵说:“我不听。”
  朱棣说:“那好吧,你求朕什么事?是给铁铉家求情?”
  徐妙锦说:“我只管一个人,铁凤你不能杀。”
  朱棣是知道她与铁凤感情的。他看了徐皇后一眼,故意说:“不要说像对方孝孺那样诛十族,就是诛一族,铁凤也在劫难逃,他是铁铉的亲闺女呀。这铁铉不比齐泰、黄子澄罪轻,朕已登极,他仍在带兵与朕作对,能饶恕吗?”
  徐妙锦怒目而视:“你真不答应吗?”
  朱棣说:“朕方才所言,是据理而言,朕虽是皇上,也有徇私情的时候。这个铁凤,朕答应赦免了,是看在妙锦的面子上,回头朕写手谕,送到你手上,你可接走她。”
  这么轻易?徐妙锦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你可不能骗我呀。”
  徐皇后说:“君前无戏言,你还信不过吗?还有我作证呢。”
  徐妙锦说:“那我回去等谕旨了。”说罢下桥去了。
  徐皇后望着妹妹的背影,替徐妙锦开脱说:“皇上别与她一般见识,我只有这一个任性的妹妹,我真担心她总有一天会触怒你……我以后不会再允许她进宫来了。”
  朱棣说:“你多心了。她即便再过分,朕也能容忍。”
  徐皇后冷冷地说:“是因为你心里还惦记着她吗?”
  “又来了!”朱棣说,“我对她宽容是为了你。我对她不好,不是伤了你的心吗?”
  徐皇后半信半疑地望着朱棣。
  朱棣说:“方才我是故意说不放铁凤,把面子留给妙锦的。你想啊,就是为了死去的张玉,我也不忍心杀铁凤啊。”
  这一说,徐皇后才又有了轻松的笑容。
  晚膳后,朱棣召张信进宫,张信觉得有点不寻常,时间不对,散朝时完全可以把他留下呀。
  殿里灯光昏暗,只有朱棣和初授资政大夫、隆平侯的张信两个人在,太监宫女都被赶到了殿外。朱棣坐在灯影里,张信站在对面。
  朱棣关切地问“令慈大人可好?”
  张信说:“好,托皇上福。家母天天为皇上早晚一炉香地祈祷呢。”是啊,没有朱棣,老太太早死了,没有救死这一段因缘,朱棣也没有今天,张信也没资格封侯。
  朱棣说:“这个月初八,是令慈大人七十大寿吧?”
  难为他还能打听到母亲生日,他太细心了。张信又惊又喜:“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