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农民向政府或私人商号出售农产品时,得到的不是现款,而是一张欠条
(俗称白条)。这些情况说明货币供给相对不足(例如银行的贷款到期收不
回来,超额惜贷去做生意。也可能是钞票调度上出了问题,但此时必有另一
些地方通货过剩而积压)。不难想象,货币供给不足会造成多大的不方便。
它使本应得到这些货币的人由于得不到这笔钱而被迫中断其经济活动。
正因为“通货”和“膨胀”两个词都存在着许多界限不分明的定义,这
给它们的研究者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如果我们不作定量的深入研究,只讨论
最基本的概念还是办得到的。在纸币流通之前,贵金属是大家同意接受的通
货。19 世纪时纸币在美国虽已流行,但它只是为了携带方便而使用,人们心
目中只有贵金属才有价值,纸币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随时可以兑换成黄
金。那时 20 美元的钞票上印着:“美利坚合众国将兑给持票人 20 美元(当
时即指黄金)”,钞票上有财政部长和银行行长的签名,以示郑重。正因为
美钞可以兑换成黄金,所以美元习惯上被称为美金。到 1934 年美国废止了以
黄金支持美元的金本位制,从那以后美钞已不能兑成黄金,不过人们仍习惯
于美金这一称呼。为了防止联邦储备银行(美国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滥发
纸币,国会规定银行必须有相应的黄金储备(不一定正好等于纸币)才可以
发行纸币。到 1968 年,连这一点联系也取消了。美元钞票上的那句诸也改成
了“本券为公私债务的合法支付手段”。美元虽已不能兑成黄金,它具有购
买力的事实却丝毫未变。
从这一点看,货币并不因为本身具有价值才能为大家所承认。严格地说,
将贵金属作为货币还保留着以货易货的特点。或者说,黄金的购买力,或与
别的货物的交换能力,取决于黄金本身的价值。如果发现了大的金矿,或新
的炼金工艺,使黄金的生产成本降低,黄金作为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表现
为其它商品以黄金标价的价格普遍上升。纸币却没有这个缺点,它不会因某
种商品的成本变化而使物价水平发生波动。纸币优于贵金属的另一个重要原
因是贵金属本身具有价值,将它用作流通中的支付手段是积压了资金,损失
了利息。或者说,一个国家如果用贵金属作货币,就要有一大批劳动和资金
用来生产黄金供流通之需,而纸币的生产容易得多,大量用于生产黄金的劳
动和资金就可以节省。管理得好的话,纸币是一种更为优越的货币。当今世
界上已没有一个国家继续使用贵金属为货币了。
纸币只是一张纸,它之所以有购买力,纯粹是因为接受纸币的人相信别
人同样会接受它,但一张纸币的真实购买力是会变动的,它取决于流通中的
通货的总量是多于或少于“适当的量”。当货币流通量大多时,物价水平将
上升;太少时则下降。
前面谈到,当货币量太少,不足以满足周转所需时,到银行和邮局提现
款提不出来,出售商品只能得到一张欠条而不是现款。一些急于用现款去做
别的交易的人,宁愿自己遭受一些经济损失也希望立刻得到现款。他们可能
向银行提出,100 元的存款能付 95 元现款也可以同意;出售商品的店家也可
能向顾主提出,如果能付现款,商品可以打 95 折。当货币普遍紧缺时,上述
追求现款的交易也普遍存在。此时,昨天卖 100 元的商品今天只卖 95 元,出
现了普遍的货币升值。这一现象曾发生在大萧条的美国,从 1930 到 1933 年
的 3 年内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了 23%。在用黄金作通货的 16 世纪,英国也
曾发生过因黄金供应不足,而各种交易迫切需要黄金,致使黄金价格上升到
超过它本身价值的现象。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本身有
多少价值无关,而与货币的供应和需求有关。和别的商品一样,当货币供不
应求时货币的价值上升,它的购买力提高,这就是“通货紧缩”;相反,货
币供过于求时货币价值降低,物价普遍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但是,
自从世界各国采用纸币以来,通货紧缩的现象很少发生,倒是通货膨胀不断
地困扰着大多数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社会主义
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小结:首先讨论了什么是通货,从现钞到国库券都可能作为支付手段,但其灵活性大不相同。
黄金作通货有种种不便,纸币是更为优越的一种货币。通货供应不足会引起经济活动的中断,供应过
多则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但多少通货供应算是恰到好处则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
28.美国的通货膨胀(中)
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
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
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
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
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
通货膨胀如此可恶,那么通货紧缩,物价水平降低应该受欢迎吧?的确,
就个人而言,把钞票锁在抽屉里就增加了购买力,财产可以从天而降,确实
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经济学家从更广的角度看问题。因为财富不可能无中
生有,一切财富都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生产出来的,如果财富不归生产它的人
所有,而分配给了将钞票锁在抽屉里的人,生产财富的积极性就要受打击。
这显然对社会不利。所以经济学家既反对通货膨胀,也反对通货紧缩。上文
提到,美国在 30 年代初经济大萧条时,3 年之内物价下跌了 23%,其直接的
原因是货币供应大幅度减少,其后果是打击各个从事创造性经济活动的人,
使得大萧条肆虐达 7 年之久。经济萧条时减少货币的供应,是倒行逆施的经
济政策。当时凯恩斯的理论还没有问世,决策者的无知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我们反复提到,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货币流通量。然而这个量既无法
观察到,也无法计算出来,使问题更加难的一个现象是,美国经济对货币流
量的反应相当迟钝。多发了钞票要隔一年半之后物价才会上涨,等到发觉物
价上升再来控制货币流通量时,为时已晚。这使人们更难从物价变化上去判
断当前货币流通是多还是少。在 80 年代以前,美国用银行利率作为通货流通
量的指标,利率上升说明大家对货币的需求殷切,意味着需要增加流通中的
货币。所以货币的发行盯住银行利率,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有效的。但在
市场经济中,利率原应起到平衡储蓄和投资的作用,当储蓄少而投资过多时,
资金供不应求。此时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利率上升,从而可以抑止过热的投
资活动。可是如果用发行钞票来抵消利率的上升趋势,利率就不能抑制经济
过热。这一调剂作用的丧失,曾使美国连年货币发行过量,发生两位数的通
货膨胀。
在此期间,一种新的经济理论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这就是由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时在芝加哥大学执教的弗里德曼所创立的货币
主义。货币主义建议每年增加的货币发行量完全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量成
正比。这个理论认为每一元通货在一年内被使用的次数大体不变,或者说,
通货的周转速度不变。因此生产总值的增加,要有同样比例的货币增加来保
证新增的产品有足够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上交换。货币主义甚至还认为,在一
定条件下,通货量增加的百分比可以决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百分比。
货币主义的理论是弗里德曼利用美国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统计数字研究出
来的。虽然他的理论还有不少争议,但他确实揭示了过去大家所忽略的许多
重要关系,使人们对货币与经济运行的相互作用,有了比以前更深的理解。
然而由于这一理论的前提条件太复杂,在理论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问题。举一
个例子,近一两年来东欧诸国的经济大大地开放,交易中广泛使用美元和马
克;这使相当数量的美元流入东欧,如果不加补充,原来使用美元的地方将
发生货币供应不昆的现象。可是究竟有多少美元流出(或流入)了美国,这
是很难估计的。再说,假定货币周转速度不变也未必符合事实。计算机的应
用、电子银行的出现、新金融规则的实施都影响周转速度,而且影响的程度
很难定量估计。所以只把国民生产总值当作货币发行量的唯一指标显然不够
周全。
为什么当今各国政府十分警惕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是政府(或有权
使用新印钞票的机构)不费力气就可获得购买力的方法,它的诱惑实在太强
了。让我们把从印钞票到物价上涨的具体过程作一番追踪。
假设钞票印刷厂开动印刷机印出 100 万元钞票,政府下令将这些新钞票
沿着马路散发。行人拾得这些钞票后,将投向市场去买东西。显然,总生产
量井未增加,而总购买力增加了 100 万元,如果原来的总生产和总购买相等,
现在则总购买力超过了总生产。由于供不应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物价
水平将上升,最后在新的物价水平下建立起新的平衡。当然,事实上没有哪
个国家在马路上发钞票,但因货币供应增加而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的过程,其
本质就是如此。
在美国,政府发行债券(相当于我国的国库券)。如果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