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为了严格管理和防止垄断,按美国法律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不许银行跨 
州设立分行。但电子银行却可以跨州设立。现在全美国有几套各个银行共同 
使用的联网机,你在别的州旅行时同样可以向自己的银行支取现款,收取的 
手续费仅 1 美元,它相当于汇款的汇费,在账户上自动扣除。由于电子银行 
的出现,用现款的交易又取代了一部分原来用支票的交易。 
    到美国以外旅行,电子银行就鞭长莫及了,而旅行支票则大显身手。花 
1%的手续费,到银行去买票面额为 20 到 1000 美元的旅行支票。在支票上有 
两行签字的空档,当你从银行购得旅行支票时立即在其中一个空档上签上你 
的名字,最后当你用它付款时当着收款人员的面再在另一个空档签上字。收 
款人确认两个签字一致,支票就像现款一样有效。万一旅行支票遗失,拾得 

支票的人也未必敢于当着收款员来伪造签名。而且支票持有人可以用电话挂 
失,挂失以后如有人伪造签名冒领,由银行赔偿损失。银行靠旅行支票赚的 
钱,主要还不是 1%的手续费,而是从购票到付款这一段时间内的利息。旅 
行支票的出现比电子银行早。由于这一巧妙构思而发明旅行支票的人后来成 
了百万富翁。 
    美国银行存款分支票存款和储蓄存款两种,前者非但没有利息还要扣除 
办理支票的服务费,后者虽有利息却不提供支票服务。70 年代开始流行两便 
存款,既可开支票又有利息可拿,但最低存款额不得低于某一标准,譬如 1000 
美元。美国存款的利率很低,1986 年时大银行的利率一般为 5—6%,而且利 
息还要交 20%的所得税,当时通货膨胀率为 4%左右,所以实际利率几乎等 
于零。银行的贷款利率经常变动,但远高于存款利率。在轻微通货膨胀情况 
下,利率对吸引存款的作用不大。储户存钱主要是图方便,而不是图利息。 
真正靠资本赚钱的人,把财产用到买股票、公司债券和购置房地产上去了。 

    小结:货币的实质是支付能力的信用凭证,凡能起到信用凭证作用的也都可以当货币来流通。 

支票提高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费用。 

                  20.个体经济规律和总量经济规律 


    现代经济学常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前者研究个体经济规律, 
后者研究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从狭义来看,是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以 
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以及如何按照价格来决定自己的 
行为的学科。譬如说,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消费者减少消费,并寻求 
此种商品的替代品,从而引起替代品的需求增加和价格上升等。另一方面, 
生产者会增加涨了价的商品的生产,从其它方面转来更多的资本和劳力,期 
望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又抑制了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并满足消费需要。宏 
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它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只能是以货 
币表示的价值总量,否则不同的产品无法相加)。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它 
们如何对价格水平(不是某一种商品的具体价格)作出反应并保持平衡。因 
而它要研究居民的总消费量和总储蓄量随什么而变,研究为什么投资会超过 
储蓄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为什么投资会低于储蓄从而引发失业和 
萧条。 
    宏观经济学虽然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宏观上的规律却不同于 
微观规律,有时两者截然相反。萨缪尔森教授是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大师,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或许超过了其他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因为 
他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不但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发行了几百万册,修订 
了 12 版。在这本书中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微观规律和宏观规律之不同:当 
一群人在观看马路上的游行时,如果某人把脚踏起来,他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这是微观规律。但如果大家都踮起脚来看,则谁也不会比原来看得更清楚, 
这是宏观规律。这里可以看到,微观规律不同于宏观规律。 
    拿经济现象来看,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明两种经济学规律的不同: 
如果我的工资得到增加,我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如果所有的人工资都同 
样地增加,则谁也不会因加工资而改善生活。因为总体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社 
会的生产总量。如果生产不增加,光增加薪水,物价水平就会上升,结果把 
增加工资的效果全部抵消。相反,从理论上说,如果生产总量增加而工资水 
平不变,物价水平就会下降,生活照样会改善。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 
界上的主要国家虽然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但还没有出现过通货收缩、物价水 
平降低的例子。 
    在美国,工会组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工人争工资。但是在市场经济中, 
没有工会的话个人也会向雇主争工资的,有了工会只是增强了佣方的谈判地 
位,并不能改变工资决定的规律。专门的研究证明,全社会创造的价值以一 
定的比例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分配,或者说,资本产出的价值和劳动产出的价 
值有一个相当稳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并不因工会的出现而改变。但这是一个 
宏观规律,从微观看则不然,有工会组织的地方工资水平明显地高于没有工 
会的地方。微观与宏观规律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工会将工资抬上去以后,资 
方将减少雇佣的工人人数,总体而言,社会产出总价值中分配给劳动的部分 
并不增加。美国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得主弗里德曼反复强调,如果政府 
设置最低工资标准(即企业付给工人的工资不得低于此数),将导致失业的 
增加。此时政府相当于扮演了一个大工会的角色。经济规律之具有客观性, 
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的比例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仅是一个例子。附带提一 
句,中外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后发现,中国社会产出的总价值中劳动所占 

的比例低于美国的比例。这个现象是很容易从观察中得到说明,中国城乡有 
大量的普通劳动力,由于缺乏资本的结合,只能从事于产出价值很低的劳动。 
    美国的工会在五六十年代曾取得巨大的发展,工会会员大量增加。尤其 
在汽车和钢铁工业中,几乎一切企业里都有工会组织,其结果是这两个行业 
的工资水平大大高出平均水平。但这产生了三方面的负作用。一是许多工人 
都希望转到这两个行业中去,但行业容纳的劳动有限,工会取代资方,成为 
雇佣的垄断者。谁可以入厂,谁不可以入厂由工会说了算。二是工会为了增 
加雇佣人数,反对资方采用节约劳动的先进设备,阻碍了技术发展。三是使 
此两行业的成本上升,在国际上丧失了竞争能力。到了 70 年代,大量价廉物 
美的日本汽车拥进美国市场,使大量美国的汽车和钢铁企业关门,失业增加。 
这个事实教育了美国的工会组织,80 年代以来工会不再坚持增加工资,工会 
会员数开始略有减少。1986 年我在哈佛大学访问时,教职工开始组建工会。 
但从权利与义务的条款看,参加工会益处不大,所以响应的人并不踊跃。但 
工会在保障工人的政治权利,使工人不受资方欺侮,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则 
起到过极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工资是什么态度呢?可以相信,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府不希望自己 
的百姓生活能够提高的。可是政府不希望工资水平提高得太快,否则会造成 
通货膨胀,对谁都没有好处。和美国政府一样,我国政府三令五申要控制工 
资总额,但就国有企业而言,总希望多发一点钱给职工。在美国,工资的提 
高受市场的制约,过高的工资会使企业亏损,资方只好关门大吉。但我国的 
企业是国有的,高工资即使造成亏损,自有政府补贴。所以厂长们没有受到 
私营企业那么大的约束,而提工资的内外压力却极大,这成为国有企业的一 
大基本矛盾。 
    另一个宏观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的例子是关于人口增加对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来看,土地、淡水等自然资源总量是一定的,人口越多,则人均资源 
成反比地减少,所以人口越多越穷。可是从一个家庭来看,多一个人即多一 
份劳动力,显然可以增加收入。这两者的矛盾在于:人均资源减少的影响由 
社会上全部人口来负担,而增加劳动的收入增加却归家庭所有。然而实际情 
况远比上述的规律复杂得多。既有人口增加伴随着经济增加的例子,也有人 
口增加导致贫困化的例子;既有人口密度高的穷国,也有人口密度高的富国, 
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这方面从事的研究成果可说是汗牛充栋,可是并没有 
一个简单的结论。人口多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移民政策的一个基本考虑。 
正因为没有一个简单结论,美国的移民政策经常引起争议。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绝大多数人都是 15 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以 
后迁来的移民,土著的印第安人及少数爱斯基摩人现在只占总人口的 0.6 
%。在 20 世纪初以前美国对欧洲来的移民实际上没有什么限制,但渐渐地早 
期移民当家作主以后,就要考虑一下新来的对原来的移民有何利害得失。有 
人认为新移民扩大了美国的经济规模,补充了劳动力的供应,因而利大于弊。 
也有人认为新移民抢了大家的饭碗。但这些考虑是从整体上作的宏观考虑, 
从微观上看,美国各州、各城镇之间争夺居民是一普遍现象。因为居民增加 
首先是增加了政府税收。其次每个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要,都要在市场上买 
东西。美国是一个需求不足的社会,只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