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求卓越-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奖励。总计每年有30次庆祝活动,15 000人得奖(每次3 000人获奖),还有颁奖活动以及各种仪式。整个环境充分运用正面激励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在惠普、特百惠公司和其他企业里,管理层致力于以下两件事:(1)高层主管以各种正面激励的方式来表扬任何有价值且已完成的行动;(2)大量制造振奋人心的机会。
  我们进行第一轮卓越公司访谈时,三位主要的调查人员大约6周后会合,试着摘述最重要(以及不同的)心得时,大家一致同意卓越企业都有自由沟通意见的良好环境。我们自此再也没有改变过这样的看法。丰富、非正式的沟通,是这项成功游戏的代号,而其惊人的副产品是鱼和熊掌兼得。也就是说,经常沟通能激发大家多行动、多实验、多学习,并且能够保持优势。
  现在,再想想这点。《欧洲货币》(Euromoney)杂志报道指出:“大通银行资深主管虽不情愿,也不得不佩服花旗银行。在花旗银行,如果有不满意之处,就会着手加以改变,不是像我们这样逐步改善,而是立刻改进,就算必须彻底颠覆也在所不惜。”再让我们看看以下的案例。IBM某主管曾说:“据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IBM就设下目标,要在短短几周内大幅重整。”IBM依然秉持同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所带来的稳定性,让IBM得以调动大量的资源克服某个特定的问题。另一方面,规模达3 500万美元的运动用品公司TRAK的CEO指出,为了激励公司的明星人才,他必须采用弹性的组织形态:“你不得不断推出新项目,以留住有价值的人才……(我们的方法)是有弹性的组织再造以及工作小组,并以此作为长期组织计划的一部分。”
  哈里斯公司(Harris)公司同样也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那就是解决将政府研究经费拨到商业领域的问题。其他许多企业都试过,但是几乎全都失败。哈里斯成功的主因在于管理层定期将工程师(25~50人)转出政府项目,将他们集体转入新的业务单位。波音的成功也是因为采取类似的做法。有位主管说过:“我们可以在两周内做到这一点(成立一个新的大型单位)。在国际收割机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连花两年都办不到。”
  卓越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各有不同,不过都可以归纳出一个重点:不断调整人们转移资源的意愿,譬如工程师团队、营销人员团队、各单位的产品等等。
  切割划分
  我们很清楚地记得,有次拜访某大航空公司产品事业协调部门的主管,此人曾经成功地解决劳资纠纷,因此获得现有的地位。他的办公桌上空荡荡的,他一味翻着《哈佛商业评论》里讨论人际关系的文章。当我们讨论他打算进行的计划时,他拿出一份清单,上头列举着他担任主席的各个委员会。这是一个过分强调矩阵组织的现象,容易造成职责零碎的工作环境。这和卓越企业的环境不一样。
  有位主管过去曾执掌埃克森亚洲分公司,后来在某个高层管理会议上就“战略”发表演说,说出公司进步的传奇故事。这是公司关于高瞻远瞩、战略行动大胆的故事吗?我们认为不是。它是由一连串务实行动所串成的故事。在他任职的10年中,几乎每年都可以解决某个问题。有一年,地区总部派遣一个特别小组协助整治应收账款,另一年则是解决关闭亏损部门的问题。还有一年是针对经销商进行创新的安排。这是我们“组块理论”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我们相信,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不过是正视实际的问题,加以克服,而且立刻采取行动。埃克森在日本的分公司只是几近完美地执行一连串实际的措施,让每个问题变得容易管理,然后一一加以克服。每个计划所需的时间都很短。无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计划自然成为大家的首要目标。这听起来好像是战略性的远见,不过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他们确实在执行一连串实际的任务。
  在此有个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所谓“切割划分”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重要特质。这是指把事物分解开来,以促进组织的弹性及鼓励采取行动。这些以行动为导向的小单位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推介人、团队、工作小组、沙皇、项目中心、臭鼬工厂以及质量圈,不过这些名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不会出现在正式的组织图上,也不会出现在企业的通话录里,它们却是维持弹性组织最明显的环节。
  这些小团体是项目小组机制里最明显的部分,也就是卓越企业基本的组织单位。一般想到基本组织单位,通常是谈比较高层次的部门或那些会出现在组织图上的名词。不过在我们看来,小团体更重要,它能使组织有效运作。在这方面(以及许多其他层面),卓越企业看起来极具日式风格。在《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一书里,作者埃兹拉•;沃格尔表示,日本企业整体的业务和组织结构,都是以课长(Kacho)以及8~10人的小团体为核心。公司重要的基本构成元素是部门(section),而不是由某个配有个人秘书、助理的人负责特定的职务……这些基层小组在各自的领域里自行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待高层主管下令……系统要有效运作,这些部门主管一定要相当了解公司的目标,这点是美国企业所欠缺的。要通过长期经验以及多年和各级人员沟通,才能累积这样深厚的了解。
  以小团体为组织基本单位的做法,在美国也奏效,只不过这种做法并非美国固有文化的一部分。3M有好几百个由4~10人的团队负责开发新产品,德州仪器则有9 000个小组努力提升生产力。在澳大利亚,ICI总监德克•;齐德勒(Dirk Ziedler)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仿效日本企业小组的形态,成立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团队。这家公司是澳大利亚少数具有绝佳劳动记录的大型企业之一。
  小型团队真正的威力在于它极富弹性。3M随处都有新产品团队,没有人会担心这些团队是否会破坏原有的组织制度。德州仪器董事长谢泼德形容他的公司为“一个机动性、以项目为导向的环境”,这样的形容的确相当恰当。杰出企业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应该发挥功用的地方就绝对不会失灵。
  卓越企业能够有效运用团队,这点和学术界在小型团队研究的结果相吻合。譬如,卓越企业提升生产力或是新产品的团队通常是由5~10人组成。学术界的研究对此有很明确的结果:在大多数研究里,最理想的小组规模约为7个人。其他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论点。志愿加入、有限定期间,以及自行设定目标的团队,通常会有更好的成效。
  特殊工作小组。特殊工作小组可说是有效行动的缩影。不过,这种小组也可能集无可救药的官僚组织之大成。我们对此印象非常深刻!例如,有个客户是规模达好几十亿美元的企业。我们对该公司的工作小组进行调查,发现这类单位总共有325个,数目虽多,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工作表现。让我们真正感到震惊的是,在我们走访三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小组完成任务,也没有任何一个小组遭到解散。我们在另一家公司随机挑选工作小组的报告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报告通常都超过100页,需要20~50个主管的批示签章才能通过。
  让我们简短地回顾工作小组崛起的近代史。工作小组一开始当然是以各种未被归类的形式出现,不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北极星(Polaris)计划为其赋予了正式的名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明了特殊工作小组的结构,并在初期计划中发挥了很大的功效。这种结构在北极星潜水艇计划的成效更为卓著。工作小组的概念传播到产业界,几乎被应用在所有的事情上。到20世纪70年代,工作小组在大型企业已极为普遍,它本来的目的是要解决组织的僵化,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为企业僵化体系的一部分。
  事后看来,这些大企业的做法出了一些差错。就跟行政体系的其他工具一样,工作小组发展到最后,自己也成为问题的一部分,不但充斥着繁文缛节和协调工作,而且未能以任务为导向。烦琐、拘泥、墨守成规的组织未将工作小组视为紧急行动的独立单位,而是使它变得一样僵化。结果工作小组和协调委员会如出一辙,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它最后和其他被误用的管理工具一样,不但没解决企业的问题,反而使情况恶化。
  这是坏的一面。好消息是,做法正确的公司能接受变动,而且组织具有弹性,工作小组就可以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工具。其实,工作小组是对抗矩阵组织缺点最有效的工具,它强调必须跨部门解决问题并且积极加以实施,而非靠建立永久的方式来实现。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这点。在进行调查工作期间,某个寒冷的2月天,我们走访DEC位于麻省梅纳德的总公司。在正式的访谈之后,我们请一位主管说明接下来几天他打算进行的工作,希望借此了解DEC内部的实际运作情况。
  他表示将会和6位同人重新安排全美的业务人力。这7人都是资深的生产线经理,都可全权决定改革项目。我们是在周四和他谈话,他们即将在当晚前往科罗拉多州韦尔市。他表示:“我们会在周一晚间回来,预计将在周二宣布对业务单位的改革计划。第一阶段的执行工作应该会在一周后完成。”
  我们后来进行更多的访谈后发现,其他企业的做法和他们大不相同。DEC、3M、惠普、德州仪器、麦当劳、德纳、艾默生电气以及埃克森运用工作小组的方式,和其他企业的官僚模式大相径庭。卓越企业的工作小组都能依应有的方式运作。
  卓越公司的工作小组人数并不多,通常只有10人或是不到10人。的确是先前所说小型团队的化身。官僚模式里的工作小组则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