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情况下,有主观描述症状,却没发现异常,都会被认为是心因性疾病。也就是说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心理上的疾病。在医生看来,这也许和心情或者心理作用有关,但病人却认为这和真正的身体上的疾病没有差别。临床心理学家是研究“心”的专家,所以他们认为心灵感受到的症状是真的症状。如果那个人心里觉得奇怪,那就是真的奇怪。
请医生看病的人通常都对医生的专业性深信不疑,所以即使自己觉得不太对劲,只要医生说没有异常,他们就认为真的没有异常了。因为没有异常,所以就不会治疗,最多针对你的主观描述症状对症下药罢了。但是,也有人不相信没有异常,而要到各个医院都去检查一遍。
和这种情况相反,除非本人说没有异常,否则临床心理学家绝对不能说没有异常。当然也不能说是“心理作用”或是“多虑了”。因为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他们懂得“一个人的心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临床心理学家也会使用心理测试,来检查病人的内心到底病到什么程度。但是,并不是说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疗法。因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只有心灵的慰藉这一种。我认为,心理测试只是让医生能有明确的思想准备。如果通过测试发现心理疾病非常严重,或者心灵曾经受到过伤害,那么医生就要慎重对待了。
“以病人为中心”心理疗法的创始者,美国的CR罗杰斯主张在心理治疗时不需要诊断和检查。他还提出了即使人们都想客观的去评价一个人,其实却是很难做到;评价一个人时通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所影响,因此就无法去帮助别人,更会破坏和当事人的平等关系,而一旦破坏了平等关系,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等理论。
为什么罗杰斯会提出这样的理论呢?因为迄今为止的心理治疗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医学模型为中心的。医学模型就是自然科学模型。当然就会试图寻找出因果关系。自然科学是以探求“为什么”为目的的学问。而与此相对,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以探求“怎么样”为目的的学问。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无限深奥,即使你想探求“为什么”,不管你怎么探求,心中这个“为什么”怎么也不会消失。
“你们为什么会结婚呢?”对于这个问题,无论你怎样去寻找答案,都无法解答。因为这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而应该是“怎么样”的问题。回答了“为什么”,接下来又会出现一个“为什么”。比如,如果对于刚才的问题回答说:“因为我们相爱了。”接下来又会产生“为什么相爱了呢?”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永无止境地问下去。而到最后,如果回答:“我们在朋友的婚礼上认识的。”这就不是回答“为什么”,而是回答“怎么样”了。
比起喜欢指点别人来说,请教别人的态度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只有他自己才了解。”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位病人来这里治疗。他整天担心,害怕“每个人都想杀我,周围的人都在对我说去死吧,去死吧。”以致于筋疲力尽,无法入睡,如果他到神经科去看病,医生会耐心地听他讲,然后也许医生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安排他住院再辅用药物治疗。这当然没有错,但精神分裂症里的妄想也有好几种,为什么在这么多的妄想中会产生被害妄想,而且是被别人杀害的被害妄想呢?这就无从知晓了。
而另一方面,如果他一开始就找心理学家的话,情况又会有什么不同呢?我想,大多数的心理学家在耐心地听他讲了之后,会推荐他去找神经科的医生或医院。这是正确的处理方式。但是大家一定会不明白了,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去找神经科的医生,而找心理咨询家呢?首先还是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么多种妄想中他会产生被别人杀害的被害妄想呢?因为得妄想症的人自己不会意识到这是妄想,而且此时他们已经完全分不清主观和客观了。因为心理学家始终牢记“一个人的内心只有他自己才了解。”所以他们知道要以请教的态度和病人谈话。
方法有很多种,例如,
心理学家轻轻地边敲桌子边问:“那些叫你去死吧,去死吧的声音是不是和这个差不多?”也许大部分的病人都会回答:“不是这样的声音,确实是大家都在说话的声音。”接着心理学家又会问:“我感到有些耳鸣,你听得见我耳鸣的声音吧?”
病人:听不见。
心理学家:我确实耳鸣得很厉害,你听不见吗?并且再一次轻轻地敲着桌子,这个声音你听见了吗?
病人:听见了。
心理学家:我也听见了。
病人:那么您听见“去死吧,去死吧”这样的声音了吗?
心理学家:听不见。
病人:可是我听得很清楚。
心理学家:是啊。我也能很清楚地听见自己的耳鸣。
在这里我只是简单的写了一下。但是通过这番对话,病人已经知道了有别人听得见的声音和别人听不见的声音,而且他也能理解自己听到的那些声音,心理学家并不能听见,在这里,心理学家并没有去否定他的幻觉。能够做到这样,病人才有可以从幻想中分离出来讲述他的痛苦和烦恼。但是反之,如果否定了他的幻觉,有的人甚至会钻牛角尖。当被别人否定后,这个人就不会再敞开心扉。当然,这就不是一种可以治好的简单的精神分裂症了。还必须住院并使用药物治疗。但是,更重要的是从今以后对他心灵的关怀。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并不是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说的更明白一点,我是想告诉大家要关怀病人的心灵,能够抱着请教别人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大都不愿意与人交流,但他们更需要你抱着请教的态度去和他们交流。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只有他自己才了解”。
第三章老实的听对方讲话是一种秘诀
听力高手的秘诀就是“老实地听对方讲话”。那么,老实的听对方讲话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方法呢?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却很难做到。
现在我会说一些很简单的单词,请认真听好。“28岁、独身、女性、穿着黑色连衣裙和黄色浅口鞋,胸前佩戴着蔷薇花胸针。”
你会怎么想像这个女性呢?我们调查了100名成年男女。结果是七成的男性认为这个女性有一头长发。八成的女性认为不想和这样的女性交朋友。六成的男性和女性认为这是个美女。而且六成的人想像蔷薇花是红色的,三成的人想像成白色的,一成的人想像成黄色。大家一定都明白,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因为我只是随便罗列了一些单词而己。如果一定要说正确答案,回答“不知道”才是最恰当的。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出人们是多么会凭自己的想像去看待事物。
那么这些回答“不知道”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听了一串单词后,脑海里什么影像都没有,这是没有感受性的人,我想现实生活中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人。如果有的话,他简直就像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电脑一样,因为他感觉不到其他人和事物。或许有的人即使脑子里有印象,但还是回答不知道,这样的人也许已经习惯于做智力问答,也许他们头脑灵活,有点小聪明。或者还有极少数是十分率直的人。
让二十岁到三十五岁的女性排成一排,再让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自己判断哪些是“阿姨”,哪些是“姐姐”。这是我曾经看过的一个电视节目,当然,不会告诉小朋友们那些女性已婚或多大了之类的信息。只是让小朋友们靠自己的现有直觉来判断,结果他们都非常正确的判断了出来。
究竟是“阿姨”、还是“姐姐”,实际上和年龄并无多大关系。小朋友们靠自己敏锐的感受性就能做出判断。从这个结果来看,可以说孩子是非常天真,非常诚实的。如果把同样的问题给大人,那他们一定会考虑了对方的心情之后再做回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确孩子要比大人诚实。但是,在孩子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阿姨”的概念,只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判别,所以也不能完全归结于诚实。
如果要问什么是“诚实,老实”,还真是很难回答,再说到“老实地听”,你一定觉得更难了吧?事实上,不经过专门的训练是无法做到的。除非他问你,否则你就应该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心里。没有必要去说那些对方并没有问到的事,老实的听和老实的说完全是两回事。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老实的听。应该不难吧!那么就快来练习一下吧!
“现在的科长真是个讨厌的家伙。”你的同事这样说道。但是,你却并不这样认为。你觉得这个同事尽喜欢说别人的缺点和挖苦别人,而这时请你老老实实地听对方讲。你会怎么反应呢?你会说“是吗”、“嗯”之害的话,老老实实地听他说吗?不,如果你这样说了,你是不是会担心你说科长讨厌的话会传出去?或者你会不会稍不注意,就使对方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呢?还有,其实你并没觉得科长讨厌,但又不得不附和对方,会不会觉得自己在说谎呢?怎么样,恐怕这时候你已经从听的状态中分离出来,而处于一种想要明哲保身并且是说教的状态了吧。所以说要想做到老实地听对方讲话,不经过训练是不行的。
先假设你真的附和对方了,科长又相信了你同事说的话,误会了你。也许科长会直接问你:“你觉得我讨厌吗?”这时你说“我就这么一想,没想到科长您就感觉到啦?”或说:“是吗?”“那个笨蛋!”之类的话也就没事了。但即便是这么说了,科长还是不相信的话,你就不会觉得是同事说了你的坏话,而是科长从你身上感觉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