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86-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综合起来看,讨论后的报告稿较前做了如下的修改:    
    一、报告保持了原来的框架结构,三个问题没有变,也就是说原来的报告没有推翻再重新起草。对第一个问题“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做了较大的调整。原来的报告,在讲成绩和错误方面,是与建国以来12年的成绩一起混着讲的,哪些成绩是“大跃进”以来取得的没有单独讲,讲的缺点错误几乎都是“大跃进”以来的。所以在大会上有人抓住这一点说,缺点错误讲得过分了。修改后的稿子,则重点总结“大跃进”以来的成绩是12条,缺点错误4条,并增加了基本经验教训16条。这16条教训,重点强调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的说来,修改后的稿子比原来的稿子较突出地讲了“大跃进”以来的成绩,缺点错误也讲得集中系统了一些,加上经验教训十六条,显得条理清楚、详实了许多。    
    二、在反对分散主义问题上,因为一些地方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所以去掉了一些不适当的提法。如去掉了“分散主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我们党内的反映”,“闹分散主义的人,……使自己成了目光短浅,市侩习气的政治庸人”等。但是,从中央的角度来看,仍然认为反对分散主义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大会后,刘少奇对报告进行再修改时说:“在各级讨论我那个报告的时候,就反映出来了,但是我们起草委员会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他们说分散主义不是主要问题,我们说分散主义是主要问题,和他们对起来了,而没有从另一方面考虑他们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这一次,刘少奇根据大会的反映,也根据毛泽东关于加强民主集中制的讲话,修改报告时,在反对分散主义前面加写了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将第二个问题“关于集中统一”,改题为:“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中统一”,将原来报告比较片面的地方,讲得比较全面了,并对不少因分散主义被点名批评的单位,隐去了姓名,改得使大家更容易接受了。    
    三、关于指标问题。在起草委员会除了个别同志,大家都吸取了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带来的严重教训,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安排生产计划,在增加产品的品种和提高质量方面下工夫。对原来报告提出的一些指标,又进行了反复斟酌。如:原来的报告提出:争取到1972年,使我国在主要工业品的总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修改后的报告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去掉了这一提法。实际上是放弃了“超英赶美”的口号。原来的报告还提到要继续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起草委员会认为“四十条”提出的亩产400、500、800斤的指标太高了,一时很难实现,因此将这一条也拿下了。原来的报告提出:争取到1967年,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吃、穿、用的问题;修改后的报告将这一时间目标改为1972年。较前稿延长了五年。当然,现在看来,就是1972年也还是冒进了一些。此外,对粮食、棉花、钢铁、煤炭四大指标,照原来的报告均调低了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这年的1月27日,当刘少奇在大会上做口头报告谈到指标不高时,毛泽东插话:“有一种可能是还达不到。”这说明,对指标问题,毛泽东也同样表现了十分审慎的态度。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毛泽东总是有意的压低指标,可以说,在他的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在指标上再冒进过。可见急躁情绪的高指标,确实给毛泽东和中央领导留下了极深的教训。通过七千人大会,及后来的实践,决策层在安排生产和管理经济方面越来越采取接近实际的态度了。    
    四、关于产生三年困难的原因,及所犯错误的性质,在起草委员会内部没有引起全面的讨论,或者说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大。报告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意思:一方面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述错误(高指标、高估产、共产风、高速度、权力下放过多等等)所引起的,还有缺少经验等原因;所犯错误的性质,不是路线性质的错误,而是具体执行中的问题。    
    至于大会有建议要将报告中关于“三面红旗”是“站得住的”、“正确的”、“基本上正确的”的提法,改为“完全正确的”,起草委员会接受了部分意见,将“站得住的”改为“正确的”。在错误的责任这个问题上,如所前述,彭真大胆讲了几句话,一方面受到了善意的劝告,一方面也遭到了恶意责难。这个问题也没有展开讨论。不过修改后的报告在叙述毛泽东对纠正错误所做贡献的时候,加写了以下的内容:    
    如果我们许多同志更好地领会毛泽东思想,善于运用毛泽东同志一向提倡的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方法,并且认真执行毛泽东同志在每个关键时刻提出的指导意见,那么,这几年工作中的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或者可以大大减轻,或者在发生之后可以更快地纠正。    
    这段话显然有为毛泽东开脱的意思。实事求是地说,当时在毛泽东肯定“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情况下,以及还有不少人和毛泽东的认识相一致,再加上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形势下,对上述问题要深入地展开讨论,彻底地总结经验,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是也可以看出,起草委员会的同志为尽量正确地总结经验,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为开好七千人大会,为团结全党,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十分积极的努力。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第二部分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解释(1)

    大会经过13天、二十一人报告起草委员会经过8天的讨论,1月24日,书面报告的第二稿终于完成了。    
    1月25日下午,刘少奇在中南海怀仁堂正厅,主持召开有各省市委第一书记及中央各部长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报告第二稿进行讨论表决。根据大会的议程,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后,再提交大会通过,然后七千人大会就结束了。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了3个多小时,毛泽东没有出席,朱德、董必武等老同志出席了会议。在这之前,改好的报告稿曾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没有看完,但表示赞成“这个方向”。    
    说来有点话长,书面报告的第一稿送给毛泽东审阅时,他没有看完,就提出不交政治局审议通过,直接发给大会进行讨论。这第二稿,他还是没有看完。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开始,笔者推想:如果说,第一稿没有看完是因为时间太紧来不及了,但第二稿应该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了,他仍然没有看完。真是有点耐人寻味了!经过笔者反复核查发现:原来报告的三个部分,是分三天在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的,通过一部分,就送毛泽东看一部分,待最后一部分通过之后,刘少奇等立刻到毛泽东处听取他的意见,所以,他仍然没有看完。由此也就解除了人们心中的疑问。    
    会上,刘少奇没有多说报告的具体内容,就是请大家提意见,什么意见都可以提,甚至推翻都可以。他表示:从1958年以来,我们发生了这样多问题,一方面很有成绩,另一方面有很多缺点错误,到底如何认识,这是一个大问题。(大会)这样多人,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以至以后还要统一计划、统一行动,这是我们党内目前的关键时期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这个大会开得时间很长。议论又这样多,有许多不同意见,这是完全自然的、允许的,方针是总结经验。刘少奇还说:事后诸葛亮也很有必要。    
    刘少奇的意思很明确,我们处在关键时期,又遇到了关键问题,事情十分重大,希望大家积极发表意见,不要怕当事后诸葛亮,我们要在充分交换意见的情况下,实现大家的思想统一。    
    参加会议的人员,对刘少奇的讲话给予了一定的回应,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子恢、谢觉哉、王震、邓颖超、张鼎丞等不少人先后发言。刘少奇总结发言时,针对与会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报告中涉及的焦点问题向会议作了解释和说明。    
    关于15年赶超英国的问题,刘少奇说:15年赶上英国、超过英国,这个报告上没有讲。我们起草委员会讨论过这个问题,头一次是写上去了,第二次说还是不写好。15年赶上英国,原来是这样提的: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现在这个口号用不着去改,用不着取消,我们做的好,到15年的时候赶上了,就赶上了,没有赶上,也没有那么不得了。提个口号,为什么不得了呢?更多一点时间,多几年就是了。    
    刘少奇讲得比较婉转。他没有说这个口号是怎么来的,也没有说这个口号在“大跃进”当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只说没有把这个口号写到报告里面去。即使如此,与会者心里恐怕也很清楚,这个口号曾起了很负面的作用,所以不便再提了。    
    “15年赶上英国”,是毛泽东在1957年11月莫斯科会议上最先提出来的。当时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毛泽东受其鼓舞,提出15年后中国要赶上或者超过英国。他还说:“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无敌于天下了,没有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此后,毛泽东带着莫斯科会议的东风,带着这一美好的愿望回到中国。“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便成了中国人民的头等大事,也成了“大跃进”运动发动的助推器。    
    在这个15年赶超英国口号的实施过程中,在“大跃进”浪潮中,各地各部门又层层加码,竞相施放“卫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则信以为真,又将15年的赶超时间变为10年。在“大跃进”的高潮阶段,毛泽东又兴奋地降之为7年,再后来竟降到2至3年。这种忽略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