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六篇,《尹都尉》十四篇,《赵氏》五篇等等,均已流失。《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在诸子的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
  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许行。
  许行(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楚国(都城江陵纪南城)人,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明的治理者应该带领人民一起劳作。他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他和门徒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还认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用粟来交换帽、锅、炊具、铁制农具等需要品。并且指出,如果一切自制,将妨碍农耕。在价格问题上他也有较深刻的见解,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轻重、多寡、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相应的价格,使“市贾(价)不贰”“莫之或欺”,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反对抬高物价和交换中的欺诈行为。他还否定君主拥有仓廪、府库的物权。对滕文公的“历民以自养”的君主剥削制度,也持批评态度。
  许行的思想,是小农经济平均主义的反映,集中显示了劳动农民自食其力的淳朴本色,表达了企图解除现实压迫的强烈愿望,充满对想象中平均社会的美好憧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小说家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时代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小说家著作有《伊尹说》二十七篇,《鬻子说》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等,均已流失。经后来考证,小说家著作体例似外史、别传、笔及之类,其立说托诸古人者有《伊尹说》、《鬻子说》、《师旷》、《务成子》、《天乙》、《黄帝说》;杂记故事者有《周考》、《青史子》、《虞初周说》、《百家》等共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多篇。
  刘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却是其他九流学派都所无法能代替的。
  易家
  春秋战国时期,除九流十家外,对《周易》的研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可以称为易家。
  易家学说是借助于老子宇宙学说、孔子人伦学说从《周易》中引申出来的一派学说。这一派别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以阴阳变化解说世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代表著作是《易传》,作者不知名。


第一节 法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结合(1)


  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就素有实行法治的传统。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死后,秦国实行法治的政策依然不变,秦国国富兵强,从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
  秦始皇时期,秦国继续实行法治政策。在秦国著成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思想以道、法内容居多。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集大成的学者,也被征到秦国。韩非的同学李斯,被任用为丞相,秦代的许多重大政治措施都出自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当政时,事无大小都要亲自处理,甚至日夜不休地批阅奏章(《史记·秦始皇本纪》),表现出极端的法家作风。秦始皇决定不再实行分封制,并决定焚毁《诗》《书》等百家经典,标志着秦代所实行的法家政策达到顶峰。
  法家政策在秦统一以后也有所增减,但却不是以保持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变化,而是统一再统一,于是造成过度的封闭。由奖励耕战、加强君权、制约大臣,转变为普遍的刑杀。所有事物都归结为法律程序,并尽可能地实施重刑。
  法令的约束从主要针对上层官吏扩大到了全社会各个阶层。秦二世即位以后,又进一步将秦始皇勤于理政、经常出巡的法家作风,转变为不见大臣的制御之术。结果是人人自危,刑戮相望。
  此时,法家学说成为了秦代实行急政暴政的理论依据,助长了秦王朝的速亡。贾谊说:“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贾谊《过秦论》)认为秦因为实行法家政策而统一天下,统一之后仍然沿袭了严酷的法家政策最终导致亡国,代表了汉初有识之士对秦王朝失败原因的普遍认识,是非常中肯的。秦因为法家思想得以迅速强盛,然而物极必反,秦朝运用法家政策对百姓倒施逆行,最终失去民心,激起民愤,霸业最终湮灭于农民起义的烽火里。
  李斯
  ——最后的法家
  人物介绍:
  李斯(约前284—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秦代思想家,政治家。
  学派
  法家的代表人物。
  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后的一环。正是李斯的出现,使得法家思想真正开始走上统治地位。然而李斯死后不久秦王朝覆灭,法家也盛极而衰,最终走向了消亡。
  生平:
  李斯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像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
  战国时期盛行追名逐利的风气,李斯也深受影响。为了将来能够飞黄腾达,李斯辞去小吏的官职,到齐国求学,拜当时的大学者荀子为师。
  荀子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在那里学问上很有收获,并且还结识了同在那里学习的韩公子韩非。学完之后李斯决定去雄心勃勃的秦国去发挥自己的才干,以谋求荣华富贵。
  临行之前,荀子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他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李斯于是告别了老师,来到了秦国。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投在丞相吕不韦门下做食客。李斯的机敏和才智使他很快脱颖而出,受到吕不韦的赏识。于是吕不韦把他推荐给秦王,当上了秦王政的侍从官。为了引起秦王的注意,尽快崭露头角,他潜心揣摸秦王心理,利用经常可以接近秦王政的机会,给秦王献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让他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公元前237年,正当李斯踌躇满志,准备干一番事业时,秦国宗室贵族借口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搞间谍活动,要求秦王政下令驱逐六国客卿。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在被逐离秦国途中,写下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政收回成命。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客之失,劝秦王政为成就统一大业,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人才。秦王政看了《谏逐客书》后深受震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追回被驱逐的客卿,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李斯的直言进谏使秦王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加速了秦统一的进程,也最终奠定了李斯在秦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修渠而引起的一场逐客风波平息了,郑国渠的完工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平定六国被提到秦王政的日程上来。李斯向秦王政献策,先进攻六国中最弱的韩国,成功后可以立军威,慑六国。
  这时,李斯的昔日同窗韩非来到秦国,秦王政十分欣赏韩非的才智,想要重用他,这引起了李斯的嫉恨。后来,李斯抓住秦王政对韩非的怀疑之心将其投入监狱。紧接着,李斯派人将毒药送给韩非,迫其自杀。一代法家大师就这样含恨而死。李斯虽然害死了韩非,却在自己的政治策略中贯彻了韩非的法家思想。此后仅三年,秦就灭了韩国。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吞并了六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要求,结束了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割据局面。李斯因功业绩显赫,官至廷尉,位列三公。
  秦统一六国后,在如何管理这个大统一的国家问题上,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置郡设县,遣官治理”,把全国分为三十郡,郡下设县。秦始皇力排众议,接受了李斯的主张。


第一节 法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结合(2)


  后来由于博士淳于越坚持实行分封制 ,激怒了秦始皇,秦始皇遂把他交给李斯处理,而李斯的审查结果却是淳于越食古不化、厚古薄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