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NBA职业篮球运动,在经济上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是NBA职业运动是为服务业的一环,以提供球赛及服务来吸引观众进场,制造无形的商品;NBA职业运动是以营利为最终目的,透过贩卖门票,纪念品及相关的周边商品以维持组织的运作;职业运动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增加门票的收入,必须透过行销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并获得支持。
NBA每年在世界范围的选秀制度和它天文数字的薪金待遇,保证了它目前的30支球队所拥有的400多名球员,是全世界最好的。火箭、国王都是NBA联盟的西区强队,其实力自然不用怀疑。
NBA赚钱,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体育经济竞争充分的地方,它是如何把钱赚到的,如果不亲眼看一看,却很难想像。
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说:“这次来中国打两场季前赛,为了让中国球迷看到原汁原味的NBA比赛,几乎所有与比赛相关的设备都是从美国空运而来,光投入就几百万美元。就像好莱坞大片,动辄上亿美元的大制作,影片效果自然精美绝伦,如此,横扫世界票房也就不奇怪。”NBA如此高投入,其目的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异曲同工。
硬件投入固然重要,NBA的造星运动其实也是同样的策略。就拿姚明来说:姚明的实力固然不俗,但在进NBA之前,作为上海队的核心球员,他的身价也就几十万人民币而已。但是2002年成为NBA状元秀后,姚明身后的“姚之队”对他进行了“健康、阳光、智慧”的形象打造,并很快见效。蜂拥而至的各大赞助商用美钞将姚明“埋了起来”。去年10月,姚明与新的球鞋赞助商签约,合同金额是7年5000万美元!
由于NBA运动员的技术高度的提升,大幅提升了比赛的精彩程度,此外,NBA业运动的发展亦提供了运动员运动生命的延续,同时对社会运动风气及运动人口的提升有正向的帮助。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NBA职业篮球运动是以营利为考量,为服务业的一环,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透过职业运动赛事以提供服务,并同时从中获利以维持组织的营运,而NBA运动球员高超的球技及精彩的赛事为其最大的吸引力所在。NBA对球星的塑造更是锦上添花,从而一大批追星族,自觉自愿地为NBA抛出了钞票。
人人都崇拜英雄,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哪里有英雄,哪里就会有蜂涌的追星族。只要是“星”,无论是歌星、舞星还是影星,都一定会有一大群赶都赶不走的粉丝。下面我们来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一下名星。
“明星”的魔力:20%的人创造了80%的财富。
国际上有一条公认的企业管理法则,叫“马特莱法则”,又称20:80法则。“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往往是20%的人完成了80%的工作任务。企业必须时刻关注这20%的骨干力量,并不断地加以培养和激励,来带动企业另外80%的员工。
“明星”员工的价值何在?
华点通国际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苏珊女士把人分为五种:人财、人才、人材、人在、人灾。人财是指能直接带来社会财富的人,20%的人财创造了80%的财富;人才指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20%的人才带来了10%的财富;人材是指有发展和培养潜力的人,20%的人材带来了财富的10%;人在是指对企业无所谓可有可无、人在心不在的人,其中30%的人没有一次实际性贡献;人灾是指给企业带来麻烦和灾难的人,这种人不仅不能带来社会财富,还会消耗掉社会财富。人财是企业间争夺的关键,企业要千方百计留住他们;对于有潜力的人材就要提供一个好平台使他转化成人才;对于“人在”,要有良好的用人制度、淘汰机制;将人力成本最低化,对于“人灾”,决不能姑息养奸,只有一个决定:赶走他们。
留住“明星”,就是留住了企业的未来。在企业里,让老总们最揪心的就是如何吸引和保留明星雇员。据管理专家德赫斯先生介绍,3年前,甲骨文公司有人提到过,更换一个在公司里工作了5年的人的成本是50000至60000美元。因此,他开始调查其它的上升公司,有些公司告诉他说,如果他们失去一位资深顾问,就会损失200000美元和18个月的业务。这些成本包括招人的费用、培训的费用、更换合同的费用、弥补离开的人带走的专业技能的费用。
企业应该一定要有英雄吗?
一部“英雄”电影,荡气回肠,让我们领悟到侠骨柔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一个民族需要英雄,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凝聚和体现,同样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应该有自己的“英雄”。
中国的企业有很多自己的英雄?提起倪润峰,大家就想到“长虹”,提起张瑞敏,大家就想到“海尔”,提起柳传志,大家就会想到“联想”,中国很多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是企业的一种标志,为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英雄是一面旗帜,指引大家前进,如果缺乏了这面旗帜,大家就会觉得失落,没有了目标。尤其是在社会和企业处于发展期、转型期、困难期的时候,更需要有英雄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奋发图强。同时中国人自古就有“英雄”情结,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所以中国的很多企业家,都喜欢做大作强,努力把自己塑造为英雄形象,中国许多企业的老总在企业快速成长后马上多元化就是有力证明。
但也有人说,如果一个企业家的名气超过了企业,那这个企业就很危险了,因为企业运作靠的是团队、制度、流程,过多的突出个人可能会导致企业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的蔓延,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中国也有不少企业“英雄”名不副实,昙花一现。
有些企业就明确表示不搞“企业英雄”,比如新疆的德隆集团,就宣称自己是一个没有企业英雄的大集团。德隆集团有一条规矩,坚决不突出个人,他们坚持集体英雄主义原则。正因为如此,德隆集团成为一个没有英雄的企业。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德隆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反映了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另外一种理解,就是“平凡英雄、大众英雄”的概念,更直接一点就是谁加盟了德隆,谁为德隆做出了贡献,谁就是德隆的企业英雄。
第六章 NBA经营智慧巨星挂帅术:把崇拜者的口袋掏空(2)
谁是企业的英雄?
企业需要英雄,但我们并不赞成那种把英雄狭义话和神话的行为,那是个人崇拜,不是企业行为,对于企业来说,英雄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遵从和发扬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企业取得巨大进步的那些人。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成功的企业包括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他们可以是创始人,力挽狂澜的企业家,也可以是职业经理人,甚至可以是兢兢业业位于企业生产、营销第一线的人,只要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公司的文化,为公司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就是企业的英雄,就是企业应该塑造和宣传的楷模。
为了便于进行宣传和奖励,我们对英雄人物分为三个层次,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第一个层次:创业者或者企业家。
正如微软的比尔•;盖茨,联想的柳传志,IBM的郭士纳一样,他们身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本身也是文化的塑造者、倡导者和变革者,他们的事迹,深刻体现了公司的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因此,他们当之无愧是企业的英雄,是企业应该宣传的重点;
第二个层次: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在科研开发、产品创新、管理方法、营销策略、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变革和改进,并且经过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企业管理或者业绩带来了巨大成绩,具有这样行为的员工也是企业的英雄。
比如海尔为了阐释其“赛马不相马”的理念,在其《企业文化手册》里就有这样一则故事:98年,海尔健康型冰箱刚推向市场,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特别吸引大家目光的是健康型冰箱的包装箱图案设计:两个活泼可爱的“海尔兄弟”拿着气球在欢快地奔跑。包装箱图案为淡绿色,设计新颖,蕴含健康含义。让人想不到的是,参与设计人之一的黄蔚竟然是刚进厂的98届实习生。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她还独立设计了燃气灶灶具面板设计,投入生产已产生了经济效益。是什么让黄蔚有如此作为呢?
黄蔚说:“在海尔不论资排辈,企业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己为何不紧紧把握这个机遇呢!”
白天黄蔚在车间实习,下班后她就来到科研所机房里,她大胆参与了健康型冰箱包装箱设计,利用休息时间,在机房里反复设计。包装箱图案设计获通过后,深受鼓舞的它,又自告奋勇承担了灶具面板的设计。
第三个层次:长期为企业服务,体现公司价值观的员工。
即使是处于企业工作的一线,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的人员,只要认同企业文化并在工作中体现公司文化,长期兢兢业业为公司作出贡献的员工,也是企业的英雄。尤其对于那些在企业困难时期坚定不移的跟随企业度过难关,对企业高度忠诚的员工,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因为他们对企业的历史非常了解,更能体会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艰辛,是企业文化的坚决拥护者。
“超级明星”在市场上找得到吗?
依靠出类拔萃的管理人才创造辉煌企业的事例举不胜举:韦尔奇、葛洛夫、张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