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佛法修学中,‘前五识与第八识是果地上转,第六识与第七识是因地上转’。因此,我们对于六、七识的境界相要特别深刻去研究了解。在做功夫的时候,最好是能把‘我’,我相要扩大,这在修学方面来讲是一种方便法门,而且非常的巧妙。因为一般人的‘我’实在太小,只顾自己,起心动念都会想到这桩事与我自己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利益?这个‘我’就太小了。对修行人来讲,首先要把‘我’放大一层,放大到我一家,这个我相就比执著个人要大得多。我们起心动念,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想到与我整个一家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这就是把小我化成一个家,这个‘我’就比较大了。从这里更能推广,推广到家族、邻里,推广到社会、国家,这个我相比小我就大得多。这样还不平等,为什么?我们以一个国家为‘我’,对于其他的国家还是不平等。譬如,我起心动念要想做事情,与我们自己国家有没有利益?有利益;对别的国家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只要是与自己国家有利益,对别的国家没有利益,这桩事情我们也可以做,这个‘我’虽然说大,还是不平等。佛法讲到平等,必须把我相放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以现代话说,不但对我们整个地球的一切众生,要以平等心去对待,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一体,同时更要看到外太空、他方世界也是我们自己平等心中所现之物。这样逐渐放大,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我执不必破,自然就化掉、就化解。比起小乘人破我执、破法执,方法实在是巧妙得太多。第六识清净了,所有一切心所统统都清净;第六识若是不清净、不平等,连带所有心理行为全都是染污,全都是不清净。所以这个关系非常之大。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是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如果它分别一切法而不执著,没有妄念,能在分别中得到自在,这就是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同圆镜’,这是讲前五识。‘成’是成就,‘作’就是成办一切的事用,前五识转成智之后,都叫做成所作。成所作为何同大圆镜智?因为它是果地上转。成所作智正是根本智之后的后得智;大圆镜智是根本智,成所作智是后得智。
第二首:‘五八六七果因转’,这是讲转识的次第,前五识、第八识是果地上转,我们最著重的就是第六识、第七识,因为它是在因地上转。简单的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练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转识成智的最初方便。‘但用名言无实性’,我们不要被经的言语文字所转,你懂得这个名词,要离开这个名字相。‘若于转处不留情’,一悟悟至极处,不再退转,这就是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虽然繁兴,可是并没有动念。‘繁’是讲染境虽然多、境缘非常复杂,可是我们的心永远是在大定当中,不为外境所惑。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智通禅师听了大师开示之后,恍然大悟,于是他说了一首偈,道出心得。智通禅师的开悟,是得力于千余遍的读诵,这一点希望大家特别留意。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问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智常禅师,少年出家却很有志气,从小就以明心见性为志愿。有一天他来参礼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他说:‘学人最近曾经到过洪州白峰山见过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指示见性成佛的义趣。虽然和尚这样指示,心里总不免还有一些疑惑,所以我老远来到曹溪,求和尚慈悲指示。’六祖问他:‘大通和尚为你说些什么?你讲给我听。’智常说:‘我到那个地方,大概有三个多月都没有承蒙大通和尚的开导。因为我求法心切,有一天晚上,就独自一人到方丈室见和尚,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你见到虚空吗?’智常说:‘我见到。’大通和尚说:‘你见虚空,有没有相貌?’智常说:‘虚空无形,哪有相貌?’大通和尚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只要你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这就叫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智常说:‘大通和尚这番话,我听了以后,依然是不明了,求祖师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知见。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六祖说:‘大通和尚对你所讲的这些话,里面还存著有知见,所以你不能开悟。我现在再指一条路给你。’于是,大师说了一首偈:‘不见一法存无见’,诸位要特别留意‘存’字,不见一法是对的,你存一个‘无见’就是毛病。为什么?无见还是一法。‘大似浮云遮日面’,心里有个‘无见’,就是一片浮云,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遮盖住,所以你不能悟入。‘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这是承上文‘无一物可知’而说。但是,不可以执守空知,若执守这个空知,岂不像木石一样吗?你为空知所障,像太虚空生闪电一样。‘太虚空’比作真如本性,‘闪电’便是障碍,若你不守空知,太虚空就不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这个知见忽然生了。‘错认何曾解方便’,以无知无见为是,而失去见性的捷径,这就是错认,这就是不曾解得方便法门。‘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这桩事是要自知其非,自知见与知统统都要离开。《般若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必须要把‘知’与‘无知’两头坐断,这个时候心性才真正的清净光明,灵光独耀。禅家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心性无染,本自圆成。所以,只要我们摆脱一切妄缘,就是如如佛。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听六祖这段开示后,豁然大悟!于是,说了一首偈:“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这四句偈的大意,是说他自己以前的过失,确实是无端生起的知见。学佛之人最怕的就是著相,菩提是觉,著相是迷,哪有著相求觉的道理?你要想开悟,你有这一念就是开悟的障碍。所以,真正要求开悟,是心里一念不生,而一切境界了了分明,这才有入处。智常又说:“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自性’就是大觉的根源,称作佛性,亦称心地。‘随照’,随著见知照了万物;‘枉’是冤枉,冤枉是说念念迁流。这是讲凡夫地的境界。后两句是歌颂六祖开示之德,‘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若没有到祖师这里接受指导,必定依然是趣向于两头。‘两头’,一个是‘存无见’,一个是‘守空知’,这两头都是障碍,两头都不能悟入。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禅师问六祖:‘佛法常讲三乘法,又说最上乘,弟子不了解这个道理,希望祖师开示。’六祖说:‘你学道,要懂得观自本心。’观自本心,就是观照般若。在一般经论中,是以观世音菩萨做代表,观世音菩萨的方法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闻是用的耳根,所以叫反闻。观是讲见性,叫返观;《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者’即是。所以,要著重在‘观自本心’。这一句,大乘佛法虽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讲多少法门都不离这个原则。我们能掌握这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很容易成就。‘莫著外法相’,只要你执著心外的法相,事情就麻烦,所有的障碍都起来了,我们俗话说‘放不下’。因此,不但世缘我们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譬如,我们念佛,念佛也得要‘三轮体空’。佛号二六时中绝无间断,不执著能念的我相,不执著所念的佛相,不执著所执持的名号,这就叫念佛三轮体空。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念佛法就是‘观自本心,不著法相’,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上品上生。
六祖说:‘法,哪有四乘?四乘法是从人心有差别而说’。‘见闻转诵是小乘’,小乘根性小,仅依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勤诵经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像这样的人确实是有,不但有而且还不少。他虽然是念《华严经》、念方等经、念《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