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景云关好了车门几步走进院子:“李秋玲,我们又见面了!”
“姐姐不叫,不懂礼貌!”李秋玲和赵景云说话的随便程度让其他人吃惊。
赵景云:“我们小学的时候在一个班上学,你们忘记了吧!初中才分开的,现在又在一所学校上学!”
赵敏说:“怪不得你们这样热乎呢,我和老曹这几年忙着生活忙着事业,孩子的事情倒是很少关心了。”
赵景云说:“就是关心了,我也不会说的。今天看到李秋玲才告诉你们的。”
李秋燕招呼客人坐下:“来,阿姨喝茶,赵景云,来,这边坐下。”
赵敏说:“白天忙着电视台的事情,下班了还要置办年货,这么晚才来。你家曹叔叔很忙,公司里的事情很多,要工资的打发掉一拨又一拨,出去追债的倒是很少满载而归。赵景云呢,十六岁了,吃粮不管事,一放假整天泡在网吧里。”
赵敏拉着李秋玲的手唠叨着,陈家辉有点怀疑这个赵敏到了更年期。赵景云坐在李秋玲对面,抓着茶杯转动着,一幅不耐烦的样子。
赵敏站起来要看看李秋玲的房间,李秋玲带她到西房间里看看,一张小床很干净,一张办公桌上立着一排大大小小的书本,大衣橱旁边的小方桌上一台21英寸的长虹彩电,床头柜放着一盏海蓝色的台灯、三四个小巧的瓶瓶罐罐。赵敏说:“好香啊,夏士莲,对不对?这被子是不是薄了点?夜里睡觉冷不冷啊?”李秋玲仿佛面前站着的就是自己的妈妈,揣着赵敏的胳膊更紧了:“阿姨,我从初中的时候就一直寄宿在学校,很少回家住的。”
“好香啊!”赵景云也闪了进来。
赵敏挥着手:“出去出去,姑娘的闺房你不可以随便进来的。”
赵景云万般不情愿地转过身,走到门口扭过头来看着李秋玲:“李秋玲都没有赶我走,老妈霸道啊!”
李秋玲笑笑,浅浅的:“哪有啊,这房间小得很,我和阿姨担心委屈了你。”说着拉着赵敏的手:“阿姨,我们到外面坐。”
赵敏抚摸着李秋玲的头发:“秋玲,我一直想有个女儿,前几年就想和你说,怕你刚刚失去爸爸妈妈,引起你伤心。”赵敏眼眶里闪闪的好像要流泪,急忙从随身的小包里抽出一张面巾纸,掖了掖眼睛:“你曹叔叔今年搞了丽和花园工程,忙得很,我在电视台也忙。前些时候,我和你曹叔叔说了,他没有意见,怪喜欢你的。这次来送点东西给你过年,还有明年的学费也带来了。”
“阿姨,这几年你们帮助我很多,学费生活费都是你们给的。你和曹叔叔对我这样好,我不知道怎样感谢你们。挺想做你们的女儿,我又怕做不好,惹你们生气。”李秋玲声音柔柔的。
陈家辉说:“曹总、赵阿姨的一片心意,我们知道。这样吧,我们征求一下舅舅、外婆、大伯、叔叔的意见,过几天登门拜访。”
“也好,我们刚刚搬了家,桃花镇里的房子租出去了,新家在东方小区8栋208。”赵敏又将家里的座机号码、电视台办公室的号码写给李秋玲,忽然想起来什么,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来递给李秋玲:“呵呵,我忘记了,这里印着呢,明明白白的。”
赵景云也拿出一张名片给李秋玲:“这是我的,请好好保存。”
李秋玲笑弯了腰:“你和我一个学校还要什么名片?再说,你还上学呢,也搞个名片。”
赵敏一把抢过曹景云的名片:“瞎胡闹,乱花钱!”拿起名片一看,上面印着“风城市第一中学高一(12)班体育委员校科技兴趣小组组长曹景云先生”赵敏不禁“噗嗤”一声笑起来:“你这孩子,跟风跟得也太顽皮了!”
第二十四章 富人不问出处
题字:张小渔说:“生意人刚刚起步哪个不搞点鬼名堂?先搞点钱挖到第一桶金再说,看看那些有钱人,现在风风光光地做慈善,上报纸上电视。你要明白,慈善家都是富人,这是个富人不问出处的时代,谁管他们以前做过什么?”陈家辉有些茫然了,感觉站在面前的二个兄弟一般的朋友陌生起来,他离开学校也在社会上混了些时日,如今越发不认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了。
陈家辉感觉自己落伍了!
1
送走赵家母子,李秋燕打了个电话给舅舅,说了曹总赵敏夫妇要李秋玲做他们干女儿的事情。电话那个叽叽咕咕一阵后,舅舅说:“你外婆说了,不要死死板板的做什么形式,人家赵敏诚心诚意的,李秋玲同意就行,你们就做主吧。”陈家辉、李秋燕、李秋玲又和李荣华、李荣贵商量商量,伯伯叔叔都赞同认这门干亲。李秋燕这才打电话给赵敏,双方约好了时间。
第二天一早,陈家辉到琴湖古镇八鲜老字号买了些鱼饼、虾球、簖蟹,又从鸡窝里捉了二只草鸡用纸箱装着带过去。李秋玲拢了拢头发:“我想铲些青菜带过去!我在学校就是想吃家里的青菜,生活在城里的人也会喜欢青菜的。”。陈家辉说:“这些菜一滴药水都没有打过,霜打过的很好吃,多带些去。”李秋玲说:“我上铺的郭悠悠说,她妈妈买青菜专挑有虫眼的买,宁可回家多洗几遍,虫子没有农药可怕。”陈家辉说:“这年头,城里人倒显得可怜巴巴的了,吃个青菜都提心吊胆的。”
李秋玲在自家菜园里铲了几棵:“姐姐姐夫,你们种的菜太小了吧。”李秋玲说着跑到韩平家的菜园子里,说一声“韩平妈妈,我铲几棵青菜。”韩平的妈妈在屋子里应了一声:“好的,你拣好的铲,北边的几棵是做种子的不要铲掉就行!”韩师娘继续忙自己的家务。
桃花渡人家的菜园虽然用枸杞条儿做了“楚河汉界”,但是菜园里的瓜果蔬菜基本是不分家的,你家缺什么了,谁家田里有就到谁家要去,物主不会让你空手而归的。夏天的时候,路过的外乡人,口渴了要吃个西瓜、香瓜的随便你摘,只要不浪费不带走就行。李秋玲铲了十来棵苏州青用塑料袋装起来。
李荣华家的捉来二只鸭子:“孩子们,这二个散养的飞鸭,送给你们带给曹总吃。到了那里要有礼貌,第一次去城里不要给人家留个坏印象。”陈家辉接过飞鸭子:“谢谢大妈妈,总是沾你们的光,让我们不好意思。”李荣华家的说:“不说这些见外的话,我们养得多,你们要吃就去捉。蔬菜什么的想吃的话就到我家田里铲,缺什么就去向你大妈妈要。不要忘记了,到了曹总家帮人家把鸭子杀好了毛拔了,街上人不会杀鸭子,记住了。”
陈家辉连声应着,李荣华家的满意地回去了。
李秋燕洗洗漱漱给孩子喂了奶,陈家辉把一大桶尿布洗好了晾在院子里的晾条上,李秋玲读会儿牛津英语做了几张复习题,一切准备停当差不多九点多了。陈家辉跨上幸福250带着李秋燕、李秋玲、扬扬去东方小区曹家拜访。
赵敏收了他们的礼物,自然免不了客气一番。赵敏、赵景云、陈家辉、李秋燕、李秋玲、扬扬一起在会宾楼吃了午饭,赵敏给李秋玲买几件衣裳,几双鞋子送给干女儿当见面礼。
2
陈家辉回到家就忙着准备祭灶神,这是前几天孙阿珍叮嘱的。
很多地方民间多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祠灶神,而凤城市一带却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神,传说六百年前“洪武赶散”中,苏州阊门有大批移民迁移到凤城,为了让苏州老家的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上天,移民凤城的民众就恳请灶王爷推迟一天向玉皇禀报各家各户行善情况。到了这天,凤城百姓就给灶王爷献上炒糖圆,并在他的画像两侧贴上对联“廿四上天言好事,三十下界保平安”,横联“与人为善”。凤城人喜欢用糖炒糯米圆子敬灶神带有贿赂的嫌疑:灶王爷吃了又甜又粘的“炒糖圆”,带一张甜嘴巴上天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也是一种救赎和祈祷吧。
李秋燕炒糖圆,李秋玲抱着杨杨玩耍,陈家辉回陈家敬香祭灶王。陈家辉已经几个月没有收鸭毛鹅毛了,看不到一点鸭毛鹅毛踪影。院子里燃着一人多高的斗香,榆木粉和香精的味道在院子里飘着,屋子里打扫得很干净,桌子上、凳子上、木质的窗棂上一尘不染。
“妈妈、爸爸我回来了。”
孙阿珍习惯了陈家辉在李家过日子,也不再唧唧歪歪说些什么:“回来了!”
陈保良捧着《参考消息》坐在沙发上,冬天的夕阳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陈家辉一下子发现父亲好像苍老了许多。原来医院改革中,桃花镇卫生院卖给了私人老板,陈保良没有医师资格证书,桃花渡村卫生室取消了,陈保良拿到了三千元安置费后成了无业游民,前几天和刘正洵一起早出晚归到工地上打工。陈家辉忽然感到自己是多么的自私,步行十几分钟的路程都很少回家看看,连父亲下岗的事情到现在才知道。
陈保良推了推眼镜:“下岗的事情我早就有预感,和我一样的全市有六个,首胜村的、东杏村的、张家垛的、烂泥桥的、溪尾村都下岗了。趋势就是这样的,我这没有文凭没有证书的也不想赖着。镇文教助理说了,过了新年再说养老、下岗低保、下岗再就业的一些事情。”
陈家辉说:“爸爸,天无绝人之路,因祸得福的事情多的是。还有我呢,我会供养你。”
陈保良丢下报纸:“我还年轻呢,才四十九岁,要你供养我,你把老婆孩子供养周全,我们就放心了。”
孙阿珍拉着陈家辉到了厨房:“豆腐做了一着,二十斤黄豆,三大桶豆腐六斤百叶,你拿一桶豆腐三斤百叶回去。馒头在张小渔家加工的,做了十五斤面粉,青菜猪肉馅的,你带一半回去。糯米粉晒干了你也带十来斤回去,鲢鱼二条、青鱼一条、猪肉十斤、红枣蜜枣各二斤、咸生姜一斤都给你们包装好了,香烛、对联、门神、窗花你们自己准备。”
陈家辉本来想好的一段在李秋燕家过年的理由,一个字也没用机会说也不必说了。他听着妈妈一五一十地说着给他们准备的年货,心里有种拥抱妈妈的冲动,这么多年来一直认为妈妈只是个平凡不过的农妇,整天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