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发现的鲁迅-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    
    鲁迅婚后过着既没有爱情也没有敦伦的性压抑的生活,满腔都是“无所可爱的悲哀”,如此人生,令人痛苦不堪。既然孔家店已经被砸烂,“四千年的旧帐”总该有个了结,何苦要“陪着做一世的牺牲”?既然朱安不觉醒不愿意回绍兴,那只有自己离开,兵法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诗一开头就点明了中国人的不觉醒,应该告别不觉醒的人: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人”,即不觉醒的中国人,具体来说就是朱安。    
    “睡”,鲁迅认为中国人在无窗的铁房子里浑浑噩噩的过活,好像永远也睡不醒了,此处主要是指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生活。朱安既然不觉醒,鲁迅只好告别而去。    
    “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犹孙伏园所谓的“万一什么时候”,此时,鲁迅只是有此打算而已,只是思想解放了,还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和行程表。    
    “影”,隐喻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如同“影”一样没有真实的意义,干枯空虚的夫妻生活,把一个活生生地人熬成了“影”。包办婚姻对鲁迅的煎熬,简直把人蒸发成“影”了。其次是取猫头鹰悄无声息,迅飞如影之意。“影”是猫头鹰的化身,鲁迅原有猫头鹰的绰号。在日本求学时期,鲁迅不修边幅,毛发蓬然,常常凝然冷坐,状如猫头鹰,钱玄同就给他起了这一绰号。鲁迅自己也喜欢猫头鹰的寓意,鲁迅还画过一些猫头鹰图案,曾以猫头鹰作为《坟》的初版封面的装饰。尼采也喜欢猫头鹰: “你是一只猛鹰?或娇贵的家禽?或者你喜欢作弥涅耳瓦心爱的猫头鹰?”(《快乐的科学》)中国社会是黑暗如夜的,人们又都昏睡不醒,而鲁迅则像猫头鹰一样在夜里清醒着战斗。然而这里主要的意寓还是前者,解决这个问题非常迫切,是当务之急,因为这种空虚有直接的切肤之痛,“影”是极度痛苦的象征,人性被取消,被阉割,被虐杀,或如后文所说的被“消失”,岂不痛哉!“告别”的对象既是朱安,也是这种沉闷空虚的生活。


第三部分哀婉的幽怨(2)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天堂”,与《秋夜》中的“天空”一样,借喻中国世俗社会的性满足,即包办婚姻之外的补偿,“少的另去姘人宿娼,老的再来买妾”,充分享受了性的自由,这种补偿对于某些有钱无德的人来说,确实不啻于“天堂”。    
    “地狱”,喻中国世俗社会的性文化的另一面,指不可抗拒的包办婚姻之内的生活,在鲁迅则是既没有爱情,也没有同床异梦的包办婚姻,更尤其是冬天不能穿棉裤的婚后生活,冷酷难熬,犹如地狱一般。另有一层意思,佛教理论中有“孤独地狱”一说,鲁迅虽然最终反对佛教,但是对于佛教理论是了解的,所谓“孤独地狱”是游魂孤独的处在虚空和山野之中。鲁迅以此比喻自己的婚后的生活。其实,鲁迅已经“住”在这种地狱里了,不仅仅是愿意与不愿意“去”的问题,鲁迅出于修辞上的考虑,用三个排比句可以使散文诗更优美。所以后面又特别补充一句: “我不愿住。”根据佛教的理论,人死后之所以下到“孤独地狱”,是人生前太孤独的业力牵引之故,这种孤独不是精神上的独立性,而是人们常说的某人特“独”,俗话所谓“独头蒜”是也。鲁迅不愿意一直独下去,要离开这个地狱。再罗嗦一句,地狱不分生前死后,都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孤独的人类,“不愿意去”与“不愿意住”都是鲁迅对同时存在的两种状态的反感。    
    “你们”,指朱安和母亲。    
    “将来的黄金世界”,是母亲和朱安所期望的传统的家庭和睦生活。在旧中国,许多令当事人不满意的包办婚姻,后来慢慢都因为当事人“想通了,”或“顺其自然”而变得和睦了,朱安与母亲也如此地期望着鲁迅“会好起来”,如果鲁迅能够回心转意,就是黄金世界。    
    有人把它理解为未来的共产主义世界,这是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必然会产生的误解。鲁迅确实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也说过: “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鲁迅也确实说过,“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不过,鲁迅这些话都与解脱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有关,从前后文的关系上看,这里也绝非政治意义上的“黄金世界”。     
    这三种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都是“我所不乐意的”,鲁迅对于一切没有爱情的地方都不要去。鲁迅在《死后》一文中所说: “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这“任何一面”之中的主要人物,当然是母亲和朱安,另外可能也有许羡苏。无疑鲁迅的母亲是很期望鲁迅慢慢地会接受朱安,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这种前景就是后文所说的“光明”。朱安曾说: “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这就是周家“将来的黄金世界”,与某些人的政治理想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你”和“朋友”,都是指朱安,在这个世界上,鲁迅所不乐意的人固然有很多,但是在家中,鲁迅所不乐意者,无非就是朱安。鲁迅当然不能“跟随”朱安和母亲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这类“从来如此”的谬见和生活逻辑,永远“住”在这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痛责的“从来如此便对吗?”就是指自己的包办婚姻。    
    “我不愿住”,是“我不愿去”的更进一步,即现在就不愿再与朱安共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过这种没有实际内容的夫妻生活了,遑论去什么“将来的黄金世界”了。    
    “彷徨于无地”,意谓尚无可去之处,但也不妨离开。林贤治说: “他的哲学既然以生命为本位,那么,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爱情不能不成为他所渴望的人生。可是,他太重视精神了。灵与肉的自然结合难道是可能的么?这个怀疑论者,即使怀着一种高远的理想,最后也不能不把自己放逐到荒原中去。”鲁迅告诉人,作文的秘诀是,一要含糊二要难懂。此处的“灵与肉”是指自己的灵与自己的肉的关系,抑或是爱人之间的“灵与肉”的关系?不清楚。鲁迅的理想的确太高远了,后来即使找到了爱情,“最后也不能不把自己放逐到荒原中去。”后来在《伤逝》中,鲁迅不是又有一次“彷徨于无地”吗。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我不过一个影”,鲁迅对朱安没有尽到“五伦”中的夫妇之责——没有敦伦尽份的夫妻生活,鲁迅对于朱安不过如“一个影”。国家政治有所谓“影子内阁”,鲁迅在家中则是“影子丈夫”。


第三部分哀婉的幽怨(3)

    “黑暗”,喻中国社会。鲁迅把自己看作是中国黑暗社会中的猫头鹰。鲁迅之“迅”,就是形容猫头鹰飞行与捕食的速度甚快。鲁迅虽然急于告别朱安,同时,鲁迅始终对离开家去做登程的旅客存有“疑惧”(《墓碣文》: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离开北平,登程之后也不过是“沉没在黑暗里”而已。昏睡之人偏偏会看见“黄金世界”的“光明”,而觉醒者却只看到“黑暗”。在“光明”与“黑暗”之间,鲁迅只能在两害之间取其轻了。另有一层意思,鲁迅要离开朱安,并希望新的自由恋爱生活无声无息,不欲人知。紧接在上面所引的《死后》中的一段文字之后,他又说: “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心。”包办婚姻之外的自由恋爱生活毕竟是同居,思想解放者也有所顾虑,还是不公开为好(可悲的是,如今朱安又变成了“影”,知道她的人极少,朱安像影一样,消失在鲁迅的光明之中)。    
    “吞并”,喻社会压迫。社会如此黑暗,包办婚姻不能解除,即使有自由恋爱也须在“黑暗”中进行。鲁迅在婚姻之外的自由恋爱也将受到良心的折磨,也可能被内疚的痛苦“吞并”。    
    “光明”,是朱安对未来家庭的看法,正如“黄金世界”以及后文“你的白天”一样,都是朱安期待中的光明,世俗社会的光明能使觉醒者鲁迅像影一样消失。在“你的白天”——“天堂”或“黄金世界”里,鲁迅连做一个猫头鹰也不可能。“彷徨于”不能摆脱的“光明”,也不能走进的“黑暗”的境遇之中,“两岸茫茫皆不见”是最令人沮丧的生存状态,“生命的泥”都虚耗了,当时鲁迅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不愿意再虚耗下去了,鲁迅终于向昏睡中的朱安“说出那些话。”    
    “明暗之间”,即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之间;去留之间;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又喻猫头鹰的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黑暗里沉没”,即到猫头鹰的自由世界里去。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