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闻理论十讲-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密度非常高。本来县城的人并不很多,现在县城里集中了各乡镇卖蒜薹的人,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交往频率也很高,因为人们有共同的利益,蒜薹成为大家谈论的主要问题。
    第二,空间开放程度高。县城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都到路口去收买路钱了,县城里真正管事的没几个人。
    第三,感染力度非常大。大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就是眼看着蒜薹腐烂变质而卖不出去,人们的情绪越来越焦躁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形成一种非常强烈的反对县领导的舆论,由于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只要有人振臂一呼,高声一喊,反对县领导的舆论马上变成了打砸县机关的行动。
    当然,带头闹事的人按照法律进行了处罚,但是中央也对该县的领导做出了相应的处罚。当时的县城,便是关于蒜薹的舆论形成的“舆论场”。
    下面再说一个比较宏观的舆论问题:就是舆论形成过程中官方如何把握舆论。
    4.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社会动员带来的舆论问题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官方总要进行社会动员,动员的时候就要许诺——改革有什么什么好处,否则,无法把大家动员起来参与改革的计划。然而,经济的发展通常达不到进行动员时的许诺,这就会引发冲突,人们会产生一种社会挫折感。社会挫折感是一种舆论表现形态。
    图10…7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文版封面
    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著作《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图10…7)中专门谈到这个问题。这个观点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重要,因为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要进行社会动员,官方的意见对社会产生了影响,才可能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舆论反应。这就有一个问题,动员的时候不能不说一些许诺的话,如果改革完成以后大家一点好处都没有,那谁会跟着你走啊?但是你要把好处说得太多了,又可能无法收获那么多好处。说得没有那么好,又难以把人民动员起来。说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怎么能够把大家动员起来,同时又能形成一种比较良好的舆论?许诺不要说得太高。但也不能说得太低了,什么好处都没有,或者风险非常大,人们还是不会跟你走。这是很矛盾的事情,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是比较典型的。我写过一篇小文章《论适度动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是亨廷顿开列的公式(5):
    5.消除传闻
    传闻是舆论的一种畸形表现形态,是非正常状态下舆论现象。由于信息没有及时沟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现看下面的图式:
    重要性×模糊性:就是说,事情越重要,同时相关的信息越不清晰,传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事情的重要性,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公众越认为重要的信息,如果同时越感到模糊不清,就越会快而广地得到传播。图式的分子部分,是两个美国人提出的。分母部分,即“批判能力”,是孟小平1989年出版的《舆论学》里加上的一句话。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传闻的传布越少。
    图10…8 诺伊鲍尔《谣言女神》中文版封面
    三个因素里面,“importance”是不能改变的,公众认为某个事情很重要,就会传。能够改变的是“ambiguity”(模糊度),如果传媒及时发出信息说明这个事实是怎么回事,就会减少传闻的传播。第二种方法,传媒要提供批判性的材料(包括科学知识和新的信息),提高公众的批判能力。做到这两点,传闻就会很快消失,你要不说清楚,传闻就会越传越厉害。
    建议大家读一下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所著《谣言女神》(中信出版社版)(图10…8),这本书很好看,普及性质的,但是道理说得较深。
    古代社会由于没有现在这样的传播工具,谣言传播较为广泛,没法制止,而现代社会有了大众传播,就出现了如马克思所说的情况:“在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还成了什么?”(6)“印刷所广场”是指《泰晤士报》,该报当时就在伦敦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是古罗马神话中的传闻女神,或叫谣言女神,她在希腊神话中叫“俄萨”。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现代传媒,谣言或传闻就没有了生存之地。换句话说,现代媒体有一种责任,就是要提供清晰度高的信息,同时提供一定的知识和分析材料,让公众能够对传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澄清传闻。
    6.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媒在哪些方面引导舆论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传媒适当地引导舆论,有利于顺利地社会转型,但要注意,不能刻意硬扭,因为舆论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意见现象,需要我们通过媒体的努力,逐渐让舆论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前引导舆论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把对财富的贪欲冲动、单纯的牟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在搞市场经济,大家都想赚钱,对财富增长的贪欲、牟利的动机,看来不可避免,但赚钱为了什么?除了基本的生活资料外,其实每个人的消费,即使有较高标准,也是有限的。因此,传媒要多报道一些牟利的动机中表现的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把牟利的动机向这两个方面引导,这是可以做到的。
    市场的欲望有很大的发散性,它可以在同一时刻兼容若干欲望的指向,并且每一具体方面的欲望不时地向四周投射。在这些欲望中既有对私利的疯狂追求,也有对成就感的不懈追求,还会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正面扩大这些欲望中的成就感追求和社会责任意识,抑制对于私利的过度追求,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现代经济氛围。成就感也是一种欲望,但是它总体上有利于社会。
    第二,把投机风气和追求虚幻的泡沫经济意识,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市场经济变化万千,带有一定的投机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的基础是实业,是不断开拓的新生产领域。
    如果我们的传媒把报道重心集中在商业流通领域和经济投机领域,过分催动公众对于股票、期货投机的期望,着力宣扬各种商业促销手段,容易使已有的关于市场认识的舆论,变得更加浮躁不安,暴富导致奢侈挥霍,暴穷导致精神崩溃。比如股市上扬了,媒体应客观地报道就行了,不要多说,你说得多了,大家都被你鼓动起来,很快大家又都被套牢,愤怒的情绪若找不到出口,问题就来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有务实精神,这关系到经济活动的主导取向问题。
    第三,把你死我活、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经济交往观念,转变为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观念。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生命表现,但这种竞争并非你死我活的政治军事的战争。过去我们的传媒宣扬了太多的“你死我活”的观念,是不对的,市场经济的原则应该是“你活我也活”,经济交往活动各方都得到一定利益,才可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交往得以继续进行。
    我们的传媒曾经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各种以传统“兵法”为圭臬的商战经验,影视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节,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这个基本特点。营造互惠互利的竞争与合作的经济氛围,对于舆论保持理智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和战争、政治不完全一样,我们曾经宣扬了一种错误的市场经济观点,把各种传统的兵法运用到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不按契约办事,不走正道,相互欺骗,现在我们已经感觉到了,我们的交易成本大大提高,因为我和你签订契约的同时,还要防备你在背后做什么,每次交易,交易中的双方和多方都要防着对方,整体社会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大提高,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因此,要倡导市场交往中的互惠互利的、遵守契约、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这是传媒在报道中要注意的问题,涉及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问题。
    第四,把对财富的挥霍和单纯的享乐意识,转变为对文明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现在我国一些人有钱了,有了钱花到哪里?当然花钱是自由的,但是不少人炫富,这是一种不好的心态。其实,西方国家比你还有钱的人,穿着非常朴素。这说明什么?你有钱了,经济增长了,不一定意味人就自然文明了,社会自然就发展了,要防止出现社会有增无长的结果。这个“增”是指财富的增长,“长”是指人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这就给大众传媒提出了一个具体任务:赋予享受和娱乐以一定的人文内涵和健康的价值取向。没有人文内涵的价值取向的经济增长,不是文明的经济增长,也不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这方面传媒能做很多事情,可以批判地做一些事情,但媒体广告往往宣传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包括《北京青年报》,不停地宣传房产和汽车,虽然它赚了很多钱,这方面的传媒管理经验也很多,但无意中使社会增添了炫富的意识,如何摆平,需要研究。
    第五,把对自然资源的单纯占用和消耗,转变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环境保护是需要媒体进行宏观引导的,这恐怕不只是中国的,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正是舆论中潜在着的对这问题的轻视态度,日益导致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
    这方面我觉得媒体可以做很多事。前几天偶然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太湖。太湖有一条支流永远是黑的。有一个人就是为了这条河,不停地上告。这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个人利益,他住在河边,有条件搬走,他是为了整个地区的利益不停地上告,受到了很多迫害。这样的事情多报道一点,增加人们对环保的重视,促使人们对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恐怕是媒体能够做到的。太湖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