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劳动着,直到来年春天四月末才结束。这期间,我心里很委屈,思想也很消沉,但又不敢流露。我陆续收到几个同学的来信后才知道,他们那些在农场劳动锻炼的同学,虽然同学人多不孤独,但干活劳动强度大,全是军事化管理。每天要出早操,外出办事请假按小时计。对比之下我比他们自由多了。”
这时,于丹已经做好了午饭。范丽的弟弟范阳也下班回来了,准备吃午饭,中断了她们的谈话。席间范阳说:“若不是姐姐从哈尔滨带来的红肠,真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则平姐的。”
则平说:“范阳太客气了,这已经够丰盛的了。”
这样几个人边说边笑着用完了午饭。
饭后,于丹很认真地问则平:“张姐,你不是学林的吗,怎么到粉坊捡土豆了呢?” 则平笑了说:“我是一九六八年九月份毕业离校的。这之前《人民日报》转发过《文汇报》的一篇调查报告并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文中的大意是:经调查认为,在工作实践中,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专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要求大学毕业生一律到工农兵中去接受再教育。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去报到的,林业局政工组的负责人说:“都先下去劳动锻炼,时间不定。”我还跟人家谈什么专业啊。
于丹又问:“张姐,你一个人一天到晚捡土豆时,不感到枯躁、寂寞吗?”
则平说:“是很枯躁、寂寞,我没办法,也很无奈。很大的一栋房子里,制粉的工人也不多。我捡土豆是在最里间,我只是在进、出时和工人师付打打招呼。干活时,离我三、四米远处有两个男工负责洗土豆,和他们搭话拉家常的时侯也不多。我常常是靠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想念同学,回忆往事来打发时间,在校时的理想、抱负都化为泡影,对未来一片茫然。”
于丹又问:“张姐,你冬天捡土豆,那夏天干十么?”
则平说:“夏天,我是结合专业参加劳动。实际就是看苗圃地。那个苗圃很小,那时没有新播、换床等生产任务,只有一点留床苗。我的任务是拿一根自制的鞭子,用它赶鸟,赶鸡,赶猪,赶牛羊等,更是要看着前来玩的孩子们,免得他们淘气弄坏苗木。我每天这样在苗圃地里来回遛达着,渡过漫长的夏秋季节。
那时,我始终是独立作业,平时很少和大家来往。只有在食堂吃饭或所里开会的会前或会后有时和别人聊聊。我与小学校的五名带课女老师住在一起,平时相处也很融恰。
每当学校放寒、署假时只剩下我和另外一名妇女主任两个人了。这时,如果她再出去开会有事走了。就只剩下我一个人进出宿舍,真是孤独寂寞极了。有一次夜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风吹打着外面的什么东西乱响,吓得我既不敢去看,又睡不着觉,索性披衣看书坐等天明。
有时,我一个人漫步到河边小渡口的老柳树下,去看上船、下船的行人,或者去看日落西沉时的晚霞。天上的火烧云把河面照得通红,波光粼粼。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绿树,都被染成淡淡的玫瑰色。
袅袅升腾的炊烟和不时传来的鸡鸣犬吠,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山村景色美极了,但丝毫不能减经我思想上的苦闷,反而更加想念家中的父母亲人。
天色渐耍氐剿奚岫自谠钋吧杖韧量唬乇咛聿癖呖醋旁钐爬锷辽练⒐獾幕鹧娣⒋簟W约盒睦锏目嗝莆薮λ撸茁业乃夹骼聿怀龈鐾贰?br>
有时想,如果大学毕业生始终这样接受再教育,那么今后我们国家可以不办大学了。可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又在最新指示中说理工科大学还是要办的。新型大学究竟什么样,为什么我们这茬人就这么倒霉,苦读寒窗十几年,多少掌握点专业知识,到头来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按照这个逻辑,难到我真比同屋住的小学老师反动吗?不是,不是的。百思不得其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有多少回这样渡过难捱的夜晚。
范丽问:“默仁的情况怎么样?”
则平说:“他的情况也不比我好多少。他被分配到一个很大、很有名气的军工企业。一下子来了从全国各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几百人在这里接受再教育,均由厂劳动工资科分配到各车间班组顶岗劳动。
默仁被分配到成品车间,每天用手推车运送沉重的木箱,天天累得筋疲力尽。我们是一九六九年春节时回家结婚的,一直两地分居。他不好请假,不能常来看我。
我苦于四十里山路之劳很少去看他。直到一九七0年春,我从森林经营所被调到林业局营林科。这年末,他调到我们林业局机修厂工作。这时我俩专业也都对口,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家。”
则平觉得时间不早了,就对范丽说:“我们俩要说的话太多了,还是以后在信里接着说吧。”于是,互相记下了新的通信地址,告别范丽和她的弟弟、弟媳走了。
则平因为惦记工作分配的事,在母亲家里只住三天就回到青山林业局的婆婆家了。
在她回来后的第二天下午,当她和妹妹默华在院子里聊天时,突然从大街上的高音喇叭里传来了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消息。空中低回着阵阵哀乐,人们纷纷佩带上白花、础T谡饩俟吹娜兆永铮磺姓9ぷ鞫纪O吕戳恕R虼耍湍使ぷ鞣峙涞氖戮驮菔备橄吕础?br>
默仁的家离林业局的职工俱乐部很近,那几天没事时,则平就抱着孩子到俱乐部附近去,站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看个各单位、部门、群众团体送去的悼念毛主席的花圈。
各种个样的花圈,大小不同、花色不同,出自不同人的手,但都凝聚着同样深情的哀思。看着这些,则平心里有些难过,她刚来待分配,没有具体工作单位,不能参加集体的悼念活动。直到九月十五日下午三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时,她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向着毛主席逝世的北京方向,深深地三鞠躬,以此来表达她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哀思和怀念。
她这个五十年代的红领巾,六十年代的共青团员深深的懂得:是共产党,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是党和人民把她这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女孩子培养成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如今,她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发自内心的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只能用这深深地三鞠躬表达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三
三
在□□主席追悼大会开完的第二天,默仁的父亲接到林业局人事部门的口头通知,让默仁、则平两人立即去报到。默仁被分配到林业局公路电讯管理处任机械技术员,则平被分配到林业局营林科任营林技术员。
对于这次分配,则平早就做好了改行的思想准备。因为这里是开发建设近三十年的老林业局,每年都分配来一批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各类技术人员并不缺。没想到能让默仁和她仍做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她更没想到能把她留在局营林科,这也是她求之不得的。第二天,她拿着介绍信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则平在林业局办公楼的一楼往左拐看到第二个门挂着营林科的牌子,她敲敲门,听见里面有“请进”的声音后,才轻轻地推开门进去。在临窗的办公桌前坐着一位男同志,看见她就问:“你有什么事?”
则平边往里走边自我介绍说:“我是新来的,叫张则平,这是我的介绍信。”随后把介绍信递过去。
那人接过介绍信简单的看一眼说:“到这屋来”领她到第三个屋,在靠近门口的一张大写字台前,坐着一位正写字的男同志。来人对他说:“肖科长,这是新来的张则平同志,这是她的介绍信。”然后对则平说:“这是营林科的肖科长”
肖科长站起来与则平握手并请她坐下,他看了看介绍信说:“听说新调来一位女同志,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来上班。”
则平说:“我们回来十多天了”
肖科长向则平介绍说:“科里共九个人”话刚出口,他马上就纠正说:“这回算你十个人了”说得则平和来的那人都笑了。
肖科长接着说:“今天只有我和老夏在家,其他人都下去检查秋整地去了。科里还有一位女出纳员,这回你们俩有伴儿了。”
则平说:“那太好了”
肖科长又说:“你家里如果有事没料理完,你就先回去,明天再正式上班。如果家里没事,愿意在这熟悉一下情况也行。你的工作先不细分,每天负责听电话,收集一下有关情况就行了,熟悉一段时间以后再说。”
则平答应着说:“行,听领导安排,干啥都行。家里也没什么事,今天就上班吧。”
肖科长说:“那更好”
这时侯,出纳员姜玲从财务科办事回来了,经肖科长介绍她们认识了。姜玲让则平到她的办公室去坐坐。则平从交谈中得知:姜玲是牡丹江林校财会班的毕业生,刚二十六岁,做财务工作已经好几年了。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亲都六十来岁了。
她与丈夫是林校同学,他已改行做公安工作。他们的一双儿女由姜玲的父母照看着。则平对姜玲的印象很好,觉得她热情、憨厚、朴实,能善解人意。尤其是她们俩的娘家很相似,都是父母年迈,人口不多。这使她俩有很多共同语言,虽然才相识,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姜玲告诉则平说:“刚才领你到肖科长办公室去的人叫夏涛,是一九五六年沈阳林校毕业的,在咱们这个林业局工作整二十年的老技术员了。他负责种苗工作,今天没上山。
另外,科里还有一九五五年沈阳林校毕业的刘技术员,一九五七年沈阳林校毕业的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