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雍正养成计划-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更加重视与蒙古贵族的婚姻联盟,所娶女子中,蒙古族占有相当大的比

重。仅据不完全统计,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四帝娶的蒙古族

后妃就有14人。而乾隆十年(1751年)以前的清宫制度,皇室近支宗室的

未婚女性(公主、郡主、王公格格等)须全部指配给蒙古贵族子弟为妻。乾

隆十六年(1757年)以后,虽然将在京八旗勋旧世家子孙也列为宗室格格(满

语,小姐之意)指选额驸的人选范围,但皇帝指婚时仍要优先考虑蒙古贵族

子弟。即使在年龄条件不甚般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如《大清会典事例》载,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颙琰见当年指选的额驸均为在京八旗子弟,十分

不满,下旨曰:“我朝国初创建定制,近派及岁宗室之女,将年岁相当之蒙

古世族子嗣选指额驸。此次以蒙古内无年岁相当之子,备选额驸均未报出,

殊失结亲本意。凡指额驸著不必拘泥同岁,或年长三、四岁,年幼三、四岁

均可选指。嗣后每遇指选额驸,著将年长五岁、年幼五岁蒙古子嗣拣选报部。

倘有及岁隐匿不报者,一经查出,定行治罪。”可见满蒙联姻是一项带有强

制性的制度。

皇家及近支男性宗室则娶在京八旗勋旧世家的女子为妻。其方法:一是

由宫廷每三年在八旗中统一选一次“秀女”(即少女),选八旗官员之女年

13至16岁,面目姣好、身体健康者,以备皇帝选妃或为皇子、皇孙、亲郡

王及其子孙等近支宗室指婚;一是由近支宗室与八旗人家议定婚事,报皇帝

批准后再行结婚。

由于最初满洲汉人多为战俘、奴隶,地位极其低下,满清立国之初禁止

满汉通婚。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二人,共娶过27位后妃,均为

满蒙女姓。满族入关后,由于其统治地域的扩大和笼络汉族的需要,很快便

改变了禁止满汉通婚的规定。《清实录·太宗实录》载,清世祖福临于顺治

五年(1648年)下谕:“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赤子,**其各相亲睦,

莫如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连姻者听之。”福临本人所娶19位嫔妃

中也有4位属汉族。到康熙时,玄烨所娶39名妃嫔中汉族女性更增至13名,

但居中宫主位的皇后仍必须由满蒙女性担任。即使在清末,官民满汉通婚已

十分普遍的情况下,皇室婚姻以满蒙为主、汉族为辅仍是不可动摇的家法。

(3)收继婚的废止与婚礼的汉化

清初,皇室婚姻中还保留有满族早期婚嫁不论辈份,“父死子妻其母”

和“兄亡弟妻其嫂”的收继婚旧俗。如皇太极既娶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的哲哲(孝端皇后),又娶其侄女布木布泰(孝庄皇后)和海兰珠(宸妃);

睿亲王多尔衮在迫死其侄肃亲王豪格后,将其妃纳为己有。与之相应,当时

的婚娶礼仪亦较简朴,主要有奉迎礼和婚宴。所谓“奉迎”即民间的“接亲”,

是新郎及亲友去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努尔哈赤娶后妃和其子代善、莽古尔

泰、皇太极等成婚时,均举行了奉迎礼。据《清实录·太祖实录》卷九载,

天命十年(1625年)皇太极娶蒙古科尔沁塞桑贝勒之女布木布泰时,亲至沈

阳北岗奉迎并设筵宴款待;努尔哈赤亦率诸贝勒、后妃等出沈阳城10里迎

接,并再次设宴款待,然后成其婚事。其后,皇太极在汉族封建伦理的影响

下,于崇德元年(1636年)明令取缔了收继婚的陋俗。《清太宗实录稿本》

载其令曰:“……既生为人,若娶族中妇女,与禽兽何异,……自今以后,

凡娶继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妇,永行禁止。凡女人若丧夫,……若**

改嫁者,本家无人看管,任族中兄弟聘于异族之人。若不遵法,族中相娶者,

与奸银y一例问罪”。

满族入关后,受汉族婚俗影响更大,同姓不婚、讲求伦常的婚俗渐成定

制。又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朝的不断厘定,清宫最终形成了一套

以汉族“六礼”为基础的婚嫁礼仪制度。原先奉迎礼中皇帝、皇子亲迎新娘

的习俗也改为由皇帝派使者奉迎,以此体现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

2。皇帝大婚

皇帝结婚称“大婚”。清制,皇帝大婚的前后礼仪程序主要有议婚、纳

采、大征、册迎、合卺、庆贺及赐宴等。

(1)议婚

清代皇帝娶谁为后,大都是由其母皇太后指定,或由皇太后与辅政大臣

商议而定,故称“议婚”。皇后人选确定后,由皇太后下慈谕,命皇帝娶某

女为后。

议婚后由内阁(后改为翰林院)撰写册文、宝文,礼部监制金册、金宝,

内务府准备彩礼诸事。再由钦天监选定纳采以下诸礼的吉日,按吉期行纳采

以下诸礼。

(2)纳采礼

纳采礼即聘礼,是皇帝选定皇后之后首次向其家颁赐定婚礼品的礼仪。

清制规定,皇帝大婚纳采礼品为:鞍辔具全的文马10匹、甲胄10副、缎100

匹、布200匹。行纳采礼的当天早晨,内务府官员将装载礼品的文马、龙亭

牵抬至太和殿前,于丹陛上下左右陈列;由皇帝指定的负责纳采的正副使在

丹墀左等候。吉时到,由宣制官向正副使宣读皇帝制书,曰:“皇帝钦奉皇

太后懿旨,纳某氏某女为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礼”。读毕,正使受节,然

后率副使前行,内务府官员率禁中校尉抬龙亭、牵文马跟随于后。至皇后府

邸,皇后之父跪迎,正使向后父宣读制书并授礼,后父跪受。礼毕,正副使

回宫复命,内务府官员等皆退,后父跪送于大门外。同日,皇家在皇后府邸

设纳采宴,宴请皇后家人。特命公主和大臣命妇宴后母于内堂;命大臣、侍

卫、八旗公侯以下、满汉二品以上官员宴后父于外厅。

(3)大征礼

大征即“六礼”中的“纳征”,是皇帝与皇后正式定婚后,由皇帝颁赐

给皇后父母礼品的仪式。这次的礼品比纳采的数量要多,规格也更高。有:

黄金200两、白银1万两、金茶器1具、银茶器2具、银盆2个、缎1000

匹、具鞍辔文马20匹,冬夏朝服、朝衣两套,貂裘两件。又有甲胄、弓箭

等。皇后的兄弟、姐妹也均赐衣服、财物等礼品。大征礼的仪式和宴会与纳

采礼同。

(4)册迎记

册迎礼是册封和奉迎两种礼仪的合称。因这两种礼仪在皇帝大婚之日一

并举行,故称“册迎礼”。

册迎礼是大婚诸礼中最隆重的典礼。大婚前一日,皇帝照例要派遣官员

告祭天地、太庙。大婚这天一早,礼部鸿胪寺便于太和殿外陈设皇帝的法驾

卤簿仪仗和宫廷乐器,在大和殿内布置节案,上陈册封皇后用的金册、金宝。

銮仪卫在太和门和午门外停放迎娶皇后用的仪驾。内务府官员捧皇后冠服立

于凤舆之南;内监、女官、命妇等将交泰殿布置一新;又有若干内监身穿彩

衣到皇后府邸内祇候。此日宫中处处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景象。在皇后仪驾

经过的地方,如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等处,还临时搭盖了“囍”

字彩棚、彩门。当钦天监宣布吉时已到,皇帝穿礼服、乘舆去慈宁宫拜谒皇

太后。慈宁宫中亦陈设皇太后仪驾。谒皇太后毕,皇帝回太和殿、登宝座。

其时鼓乐齐鸣。乐毕,皇帝命宣制官宣制:“皇帝钦奉皇太后懿旨,纳某氏

为皇后。兹当吉日良辰,备物典册,命卿等以礼奉迎”,等等。奉迎正副使

听宣后,即率队携皇后金册、金宝、仪驾、冠服出太和门,赴皇后府邸奉迎

皇后。此日皇后府邸亦披红挂彩,粉饰一新。奉迎使至皇后府邸时,后父率

子弟家人跪迎于门外,内务府官员派女官将冠服进奉皇后。皇后在内堂穿戴

毕,由二女官引导至前厅拜见奉迎使,并跪受金册、金宝,然后登凤舆,随

仪驾入宫。皇后凤舆中上下均铺有大红金绣云凤纹“囍”字铺垫,颇似民间

的喜轿。凤舆后是浩浩荡荡的抬送嫁妆的队伍。嫁妆有金银珠翠、服装、家

具等,常有数百抬之多。凤舆经大清门(今)、午门、太和门至太和

殿阶下止,皇后降舆,再由命妇迎入坤宁宫与皇帝行合卺礼。

(5)合卺礼

卺即瓢。汉族古代婚礼中,将一瓠对剖为两瓢,各盛以酒,令新人各饮其一,叫做“合卺”,寓夫妻一体、相互敬爱之意。清宫合卺礼于大婚当天在坤宁宫举行。届时坤宁宫东暖阁被装饰为临时洞房,内设龙凤囍炕,炕上悬挂五彩百子帐,铺大红缎绣龙凤囍字炕褥和朱红彩百子被,象征帝后多子多福。行合卺宴时,皇后在福晋四人服侍下净面、穿戴礼服,乘礼轿先入坤宁宫等候,皇帝著吉服后至。帝后对面坐炕上,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四名福晋夫人在旁恭侍。宴用黄地龙凤囍字膳桌;食品有“子孙饽饽”和以“龙”、“凤”、“呈”、“祥”、“乾”、“坤”、“和”、“泰”、“囍”等字

为名的菜点;碗盘餐具多为金、红色并饰百子、囍字纹样。帝后进合卺宴时,还有结发侍卫夫妇于室外念“交祝歌”。这些都是为祝福帝后大婚吉祥、子孙满堂、夫妻美满而设。是夜,帝后同寝于坤宁宫洞房中,正式结为夫妻。

(6)朝见礼及其它

大婚第二天一早,皇后要向太后行朝见礼,即民间的拜见公婆礼。因皇帝即位和大婚多是在前代皇帝死后,故皇后朝见的通常只有婆(皇太后)而

无公(太上皇)。这天早晨,皇后着礼服出坤宁宫,乘舆至慈宁宫,先向太

后行三跪九叩礼,然后亲自服侍太后盥洗和用早膳。礼毕,皇后乘舆回坤宁

宫。第三天行庆贺礼。皇帝率群臣至慈宁宫向太后行礼。礼毕,皇帝御太和

殿,王公百官上表庆贺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