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称老赵“唯唯而出”。
老赵应该在王朴的耳提面命中,有了感悟。多大点事啊,还要诉诸公断。路上不知偶尔相撞,互相一笑,事情也就过去了。人生的成长,往往就在这类“教训”中获得机缘——当然,是不是当作机缘,那是要看各人根器而定了。老赵后来的宽宏大度,我以为与王朴的“正色”批评有关联。
老赵一生敬畏王朴。
史料记载:周世宗在禁中做功臣阁,图画当时有功大臣若干人。制作为屏风,立于阁内。若干年后,赵匡胤即位,有一天走过功臣阁,有风吹开半扇门,正好露出王朴的画像,赵匡胤骤然望见,马上站住,面色很庄重地整理御袍襟带,向画像弯腰鞠躬。
左右道:“陛下贵为天子,他不过是前朝之臣,您这大礼是不是太过啦?”
老赵以手指御袍道:“此人在,朕着不得此袍啊!”
史称“其敬畏如此”,老赵对王朴的敬畏,就是这样的。
也正因为王朴太严厉,故后周人物虽然心服他的机变、见识,却没有人愿意人前人后夸奖他。他得罪人太多啦。没有几个人愿意像老赵那样,在王朴的批评中学习成长。
柴荣征淮南时,每次都要王朴留守东京。
当时东京城里街巷狭隘,按规划要拆迁扩展,王朴主其事。他对有个乡校的消极怠工很不满意,就当街鞭挞了他几十鞭子。
这人愤然叹息道:“我已经得到任命,就要补乡虞候了,王朴不敢处决我!”
帝制时代,官员不能直接杀戮官员,这个乡校要做乡虞候,也是一种晋升,可以看作是地方乡一级外派司法小官。
不料王朴知道后,命左右将其抓来,当即在马前杀了他。
周世宗听说这事,笑着对近臣说:“这家伙是个大傻子,居然到王朴前去吹嘘要补什么‘乡虞候’!真是该死!”
这事对“乡虞候”未免不公,五代草菅人命遗风如此。但由此事可以窥见王朴的凌厉风格,以及柴荣对王朴的纵容。
赵匡胤和他的兄弟赵光义与众人不同,很早就赞誉王朴为“上辅之器”,辅佐国家的高级人才。王朴知天文,通声律,有《大周钦天历》和《律准》并行于世。按今日说法,王朴应该是一个通才,一个复合型人才。晚唐迄五代十国近百年,论识见、论才学,王朴都是一等一的人物。
王朴《平边策》,是五代末年,赵匡胤时代为数不多的“雄文”之一。了解彼时天下形势,了解彼时人物智慧,《平边策》可读。
《平边策》文气略作疏通,大意为——
中原之所以失去吴越、巴蜀、幽燕、并州,都是由于失道所致。大唐失道而失吴、蜀之地,后晋失道而失幽、并之土。如今须考察所以失地之根源,然后能知所以收取失地之方法。
开始失土时,莫不因君主昏庸、臣子奸邪、兵骄民困。奸党在内飞扬跋扈,武夫在外横行霸道,恶习由小到大,积微成著。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乱而窃国号,幽并乘间而据其土。
故如今收失地、平天下之说,莫若反唐、晋之失而行。
进用贤人斥退不肖,这是收罗人才之法;
布施恩泽恪守诚信,这是结固人心之法;
奖赏有功惩罚有罪,这是激励人心之法;
革除奢侈风习倡导节用习惯,这是增加财富之法;
用民以时轻徭薄税,这是富足百姓之法。
如此,等到群贤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足,士庶既附,然后起兵而使用他们,功业没有不成功的!四境之人看到我有必胜形势,那么知道其国内情状者,就会愿意来为我做间谍;熟悉山川形势者,就会愿意来为我做向导。
民心既归,天意必从。
说到攻取天下的方法,必先其易者!
南唐与我相接国境近二千里,这地势很容易让我们骚扰对方。骚扰当以其没有防备的地方开始,他防备东面,我们就骚扰西面;他防备西面,我们就骚扰东面。对方必定东奔西走去救援。而就在这东奔西走之间,我们可以探明对方的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不须大举进攻,暂且只用轻兵骚扰。南人懦弱胆怯,闻听有小警,必出动全军去救援。军队频繁出动,则民疲而财竭;如不出全军救援,我们就可乘虚夺取土地。
如此,江淮之间将逐渐全为我所有。既得江淮,就用那里的百姓,扬我大周的兵勇,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到江南,那么桂州(后楚)、广州(南汉),皆为“内臣”,巴蜀诸国,可以传檄而定。如不至,我已得四方之地,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
吴、蜀平,幽州(等十六州故土)亦望风而至。
只有河东,并州北汉,是必要拼死一战的敌寇,不可以恩惠信义诱导,必当用强兵制之。但自从高平战后,他们已国力虚、士气丧,必不能再主动兴兵,故此地当无太大边患,我们应暂放以后图取。待天下已平,看好时机,可一举擒获。
如今士卒精炼,甲兵有备,部下懂得畏服军法,诸将愿意效力疆场。再有一年时间就可以出师了。现在,应该从夏秋开始,积蓄粮草充实边境。
史称世宗柴荣看完这一篇《平边策》,“欣然纳之”。
柴荣时代群臣多因循守常,苟且偷安,很少有人考虑天下问题。故柴荣《求言诏》下后,群臣所上言,很少有可取者。只有王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神采俊朗、气度劲迈,有谋略,能决断,所有的战略规划,都能让世宗满意。从此以后,柴荣格外赏识王朴,很快将其提拔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以后又进入枢密院。
底定中原路线图
今日读《平边策》仿佛再见“隆中对”。那一种规划分明、指挥若定的气概,五代雄文,似无出其右。所以后来周世宗、宋太祖,基本上是按照《平边策》战略构想行动,虽然次序有不同,但思路是一致的。在五代末年大棋局中,这是一篇名垂青史的“底定中原路线图”。
但这个“路线图”也有两个地方,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准确。
一是“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这句话说得未免过满,后来的事实证明,幽燕十六州并没有“望风而至”,虽然世宗柴荣征讨契丹时,幽州以南确实是“望风而至”。历史无法假设,但终宋太祖、宋太宗两代人,没有解决契丹问题,终北宋九朝百余年,也没有解决契丹问题。显然,“幽州亦望风而至”不现实。小觑契丹,是不明智的。
二是关于路线问题,按王朴设计,平天下的程序是:
先下江淮;
次下江南;
再下荆湖、南汉;
再下巴蜀;
尔后北向幽燕(契丹);
最后下河东刘氏。
世宗柴荣按照王朴的意见,果然平定了江淮,但没有去下江南,兵锋转向契丹,兵不血刃征服燕南等地,惜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宋太祖继承后周事业,已经得到江淮之后,首先征服了与北汉勾结的潞州李筠,而后平定了扬州李重进。接下来,没有动江南,而是从江南西侧的南平、武平、南汉开始用兵。等于在南唐和后蜀之间的湖北、湖南、两广等地撬开一个巨大的裂痕。而后还是没有动江南,而是转向巴蜀。一直到巴蜀灭后,才将兵锋指向江南。南唐下,宋太祖没有按照王朴的意见先去解决幽燕问题,而是转向了河东之地,结果没有达到目的,顿兵而归。
周世宗在征讨幽燕时,遗恨而终。
宋太祖在征讨北汉时,遗恨而终。
而幽燕、北汉,事实上都是契丹的势力范围。
故柴荣虽然接纳了王朴的意见,但又做了战略调整,按照柴荣后来实施的“路线图”计划,大略程序应该是:
先下江淮(与王朴同);
次下幽燕(与王朴异);
再下江南(与王朴异);
再荆湖、南汉(与王朴异);
尔后下巴蜀(与王朴异);
最后下河东刘氏(与王朴同)。
按照赵匡胤的“路线图”意见,大略程序应该是:
江淮已下(与王朴同);
次下荆湖、南汉(与王朴异);
再下巴蜀(与王朴异);
再后下江南(与王朴异);
尔后下河东刘氏(与王朴异);
最后下幽燕(与王朴异)。
但老赵的这个“路线图”被赵普所修订,赵普坚决不同意下幽燕,甚至不同意下河东。所以最后老赵实施的“路线图”是对赵普“路线图”的折中:
先下江淮(与王朴同);
次下荆湖、南汉(与王朴异);
再下巴蜀(与王朴异);
再后下江南(与王朴异);
尔后下河东(与王朴赵普异);
最后下幽燕(与王朴赵普异)。
关于“平边路线图”,王夫之《读通鉴论》也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大略是:
先下江淮(与王朴同);
次下幽燕(与王朴异,与柴荣同);
再下荆湖、南汉(与王朴同);
再下巴蜀(与王朴同,与柴荣异);
尔后下江南(与王朴异,与赵匡胤同);
最后下河东刘氏(与王朴同)。
王朴、柴荣、老赵、赵普、船山五人意见用图表展示,如下:
人 物
顺 序
王朴
柴荣
赵匡胤
赵普
船山
一
江淮
江淮
江淮
江淮
江淮
二
江南
幽燕
荆湖、南汉
荆湖、南汉
幽燕
三
荆湖、南汉
江南
巴蜀
巴蜀
荆湖、南汉
四
巴蜀
荆湖、南汉
江南
江南
巴蜀
五
幽燕
巴蜀
河东
不下河东
江南
六
河东
河东
幽燕
不下幽燕
河东
我赞同船山意见。
船山王夫之认为柴荣下江淮后,即转向幽燕,作为大棋局的第二步落子,非常正确。而这一个意见,不仅王朴没有认识到、赵普没有认识到,连赵匡胤也没有认识到。船山先生盛赞此举。他说道:
周主南伐江南,劳师三载,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