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20世纪前半期,石门坎却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是云贵川交界地区的教育中心、科技推广中心、苗族文化的传播中心、战时灾民自救中心、麻风病等地方病的救助中心,还是足球之乡……
(一)7万元修成26公里公路
2003年前,从石门坎乡政府到新寨村,以前要走5个小时,现在步行只要1小时30分,开车仅要40分钟;新营到乡政府以前的山间小道需要步行两小时,现在只需45分钟,开车十余分钟;新寨到苏科寨过去需要步行1小时,现在5分钟就可以坐车出来了。3条5米宽合计26公里长的公路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如果用现代流行的招标方式来修这3条公路,至少需要200万元。可是,乐施会在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当地的人们只用了不到7万元的资金修成了这3条公路,并且从竣工的那一天起,这3条路就有了若干支义务护路队。这就是石门坎贫困的村民和乐施会社区发展工作者的智慧。
社区发展工作者们,深入到各个村寨,了解村民的需求。需求会提出很多,但修路是各个村社的各类人群的共同需求。修路这样的事,一般是政府来修。政府修路一般采取市场招标的办法,1公里路不会少于8万―10万元,由于投资巨大,政府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村民修路的愿望就只有年复一年地等待下去。有没有用少钱办大事的办法呢?
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村民们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协作下,在相关村社成立〃社区发展委员会〃。发展工作者将各个相关村社发展委员会成员组织起来,选举成立修路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讨论修路的方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达成初步的共识。再由各个村社的发展委员会组织村民讨论具体的施工细则和各个村社成员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的措施。通过这样的活动,修路的方案基本形成。然后由乐施会出钱,社区发展委员会买炸药、雷管、铁锤、钢钎、碎石机、推车等材料和工具,请政府安排技术员指导(由乐施会出资给补贴),由发展委员会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路管理小组负责整个修路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发展工作者是社区发展委员会和修路工作的协作者。
从2001年年底开始,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当地村民一道,用了两年的农闲时间,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风餐露宿,终于于2003年年底修成了连接3个村的5米宽26公里长的碎石公路。路修好后,村民非常珍惜,各个社区发展委员会成立了护路队,分组讨论制定了护路责任制,并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进行了表决,26公里公路从此有了稳定的维护队。
当我走在这条平坦的山寨公路上时,电影《红旗渠》历历在目,心中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我在乡镇当书记的时候,领导过农民利用冬闲时间兴修水利,但进入90年代,组织农民义务兴修水利等工程的壮举再也没有了。政府组织不起来了,可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工作者们却再现了红旗渠的一幕。
在中国的农村,每天闲置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可是中国的农村却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没有劳动力去干,中国的农民也渴望组织起来改造山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难道还有比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的闲置更大的浪费吗?我们难道还有比利用几亿劳动力更重要的资源开发吗?市场化、货币化的扶贫是中国要走的扶贫道路吗?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石门坎人民创造性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方向。
(二)石门坎特色的〃社区发展基金〃管理模式
我去拜访石门坎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的时候,他们说,两年前开始学习乐施会扶贫点上的〃小额信贷〃管理模式,贷款的回收率由原来的40%上升到了现在的80%。
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所说的〃小额贷款〃,就是乐施会的发展工作者所说的〃社区发展基金〃。我考察过国内外一些地方的〃小额贷款〃,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当地群众共同创造的〃社区发展基金〃管理模式设计精妙、独具一格。他们将村社的农户按照相同的贷款需求时间编成若干个五户小组(责任利益关联),每月18日集中开会还款和放款,前面贷款农户的还款,就是后面农户需要的贷款,一环扣一环,结算、监督、审计以及利息收入的处置都是公开透明的,用会议办公的形式完成的。整个管理几乎没有成本(没有工资),天衣无缝,回款贷款运转有条不紊。
以石门坎荣和村的荣和社为例:全社51户,2001年2月根据社区发展委员会全体社员的要求,乐施会赠与发展基金本金35700元(户均700元)。随即社区选举产生〃发展基金〃管理小组。选举产生了邱广勇(不识字)为组长的五人小组(有会计、出纳、监委)。五人小组多次组织社员讨论达成一致,举手表决:每户贷款上限1500元,贷款期限6―12月;相同贷款时间的农户自愿组成〃五户联保〃(相互担保,一户还不上款,另外四户愿意帮助垫上;相互审查、监督贷款用途;相互分享发展经验);一次贷款,分次(6―12)偿还,1500元,每月连本带息还款135元(1000元年息80元);每月18日为约定的公开还款和贷款日,上期贷款户的当月还款保证当月需求资金农户的贷款,利息归公(当场转发展委员会管理);贷款主要用于种植和养殖。
两年运转下来,回款率100%,积累利息5000多元。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土豆、玉米产量翻了番,养猪由户平均两头发展到户平均8头。经济发展了,社员们有了新的需求。2003年下半年,他们对〃社区发展基金〃进行了改进,将5000元利息转为发展基金本金,本金充实为41000元。一半资金按照原来的方式运作,另一半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部分农户做小生意(百货、牛马交易、肥料、大米兑换土豆玉米等),可以短期贷款(一个星期都可以),最长期限不超过半年,贷款最高不超过3000元,要有四户农户用大牲口担保。贷款的利息相对较高,根据贷款期限的长短浮动,最高的2%(100元月息2元),最低1%。利息收入转入助学基金或合作医疗基金的本金。这次改革,大大地促进了荣和的小商小贩经济的发展,仅做牛马生意的农户就有了8户,每年〃收购―寄养(育肥)―交易〃的牛马超过1000头。
这些(大多数)一字不识的人,可以有条不紊地管理好〃社区发展基金〃,这可是多少经济学家、银行学家、政府官员非常头疼的难事啊!不信,您就去看看,乐施会2000年以来众多的社区资助〃社区发展基金〃,95%以上的社区的还款率都是100%。我经常关注我们国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在改,可越改越难改了。主流的观点认为,农村是小农经济,农户分散,管理成本高,再加上穷人不讲信用,所以农村信用社怎么搞也难搞好。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社区发展基金〃管理模式会不会给我们开一点窍呢?
(三)小改进,大改变
〃小改进,大改变〃是石门坎发展工作者的一个信念,也许是吸取了人民公社时期石门坎发展的教训,他们认为贫困山区的资源非常有限,且生态和社会非常脆弱,犯一点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对贫困者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所以,扶贫工作是持久战,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小事一点一滴地做起,要一点一滴地改进,一点一滴地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大的改变。
缺水是石门坎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饮用含氟的水和用臭水洗衣、洗澡更是石门坎人畜健康生存的最大威胁。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在自己的扶贫点上和社区村民一道,摸索出了一套聚水、蓄水、节水的系统,家家户户都能在雨季储存7―10立方洁净水。小水窖工程被政府接受,现在的石门坎,推广小水窖成了政府的扶贫工程。
十年以前,石门坎的大多数村民都缺粮。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在自己的扶贫点上尝试地膜杂交玉米和地膜土豆种植。不仅解决了扶贫点上的缺粮问题,绝大部分村民粮食还有了节余,养猪有了发展的基础。在石门坎发展工作者的影响下,推广地膜玉米和地膜土豆生产技术,很快成为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全乡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全乡的养猪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石门坎的发展工作者默默无闻地关注着社区。他们协助农民组织起来,决策和管理自己的事情,关注每一个人是不是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关注每一户家庭新修住房的改进,关心每一个新建猪圈、厕所的改进;关心每一个山头新栽的小树的品种和生长情况;关心每一个孩子的读书和每一个老人的健康,关心每一个妇女是不是走出了家庭赶了集;关心每一个家庭的地里种的、家里养的,几乎能记住每一个家庭的几头猪、几亩地、地里种的是什么。他们捕捉每一点变化的趋势,加入一定的外部干预,推进变化朝着好的方向演进。
也许,在很多做扶贫攻坚的政府官员们看来,石门坎这些社区发展工作者们的工作不值一提。因为,政府一出手就是多少个百万、千万、亿,政府的安居工程一出手每户就是4000元,一下子就可以立竿见影出成果。政府扶贫的安居工程是大手笔,政府出4000元,村民自筹2000―3000元,不出半年,整齐划一的安居工程就竣工了,这是社区发展工作者望尘莫及的。但要是发展工作者手里掌握如此庞大的资源,他们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房子虽然是有了,但村民自身的积累耗尽了,自身发展的力量没有了。社区发展工作者追求的是〃助人自助〃和〃在自身小改进中实现大变化〃,这样的发展才是经济的、内生的、无破坏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五部分 6。百年石门坎(2)
(四)不是为了450元钱
石门坎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