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如此被动地局面。李宗仁和白崇禧召集众心腹。紧急集合商议对策。最后一致认为。要是再不说点儿什么似乎真地是默认了。
于是,雄才大略、大公无私的李宗仁立即高调布公开声明和呼吁,再一次显示出他的宽阔胸襟:
严厉谴责刺杀党的领袖汪精卫这一无耻暴行的同时,呼吁唐生智将军和全民擦亮眼睛,不要中了一小撮阴暗的反革命势力的阴谋诡计,同时命令麾下各军退出安庆、芜湖,以避免亲者痛仇者快的同室操戈。
李宗仁声明的字里行间,又把矛头隐隐指向了已经下野的蒋介石,上海各亲蒋报纸随即反唇相讥,而且理由五花八门,非常充分,告诉天下人要是李宗仁、白崇禧真的问心无愧的话,为何长时间都保持沉默?直到愤怒的武汉方面大兵压境,一场大战难以避免才匆匆诡辩而且百般抵赖,转而陷害他人?如果李宗仁、白崇
没有鬼的话,为何会全线后撤并一再低三下四地对武得谅解……
一时间,整个中国流言四起,宁汉报纸相互攻讦,上海媒体煽风点火,北京、天津、广州、南昌、西安等媒体连续数日大幅度装载各种舆论和报道,正在与奉系打得你死我活的冯玉祥和阎锡山看到情况不对,不约而同停下来向南眺望,本就无比混乱尔虞我诈的中国政坛顿时尘嚣四起,一片浑浊。
下野的蒋介石由始至终没有开口,也谢绝任何媒体的采访,似乎真的是在奉化雪窦寺里修身养性,然世外,可暗地里他身边却智囊云集,夜以继日地紧张研判这段扑朔迷离混乱不堪的时局。
蒋介石放下手中的报纸,沉思了一会儿,又与张群、陈布雷等智囊展开激烈的讨论,但仍然找不出始作俑者,张群、刘文岛等人坚持认为李宗仁的嫌疑最大,陈果夫却对刺客的精妙策划赞不绝口。
蒋介石感兴趣地问:“精妙在哪儿?”
陈果夫立即一点分析总结:“先,刺客没有选择在戒备森严的南洋大楼党部主会场下手,而是选择在汉江路团拜酒宴结束之后汪兆铭登车之前这段稍纵即逝的良好时机出手,估计是汪兆铭手下侍卫和高手以命相护,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其次,刺客的计划非常完周密,在刺杀汪兆铭的同时枪击日租界的日本兵,捅破这个马蜂窝造成了全城混乱,使得汪兆铭和唐孟潇的军队不得不将绝大部分精力转向可能借机制造事端的日本人,刺客因此而轻松逃脱,将一个很可能引外交纠纷甚至局部战争的混乱残局扔给了汪兆铭、唐孟潇去疲于应付。
如此精明的划,处处体现出刺客的凶狠老辣,面面俱到,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啊!不单是如此,连日来舆情沸腾,举国哗然,李邻、白健生疲于应付,不得不在沉默几日后表声明,妄图转移国人的视线,结果却越描越黑,闹得个焦头烂额,而唐孟潇却充分利用舆情,在此时派出大军东进,轻取芜湖、安庆,接下去恐怕整个时局更为混乱,未来走向如何瞬间变得扑朔迷离了。”
“这么说来,果夫认定这一刺杀勾当是李邻、白健生二人所为了?”张群含笑问道。
陈夫毫不迟地点了点头:“小弟是这么分析的,汪兆铭与唐孟潇虽然貌合神离,但不管怎么说也属于同一阵营,至少到目前为止,两人仍然需要休戚与共,而除了李邻桂系利益集团之外,谁会与汪兆铭有此不共戴天之仇非要取其性命?大家想想看,除掉汪精卫之后,谁人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我想至少我不会这么干的,哪怕我们真与汪兆铭结下深仇大恨,此时也会去为难于他,因为汪兆铭与唐孟潇一样,已经被心比天高、急不可耐的李邻所排斥,从联合政府即将成立的各次会议内容来看,李邻、白崇禧之流为了顺利上位不被人横加掣肘,一直明捧暗压、不遗余力地打压老资格的党内领袖汪兆铭,如今竟然让李邻想出个‘通共融共’的罪名予以猛烈抨击,且已引起极其仇视的沪派和党内右派的共鸣,这对汪兆铭和唐孟潇而言,无是打在了七寸之上。
因此,两人这半月来百般辩解,甚至恼羞成怒,要不是李邻为了尽快形成共识,组建联合政府,恐怕仍然会苦揪着不放。
估计宁汉合流之后,阴险狡诈的李邻恐怕又会故技重施,逼迫没有军队支持的汪兆铭下野,以保证自己的稳固地位不受挑战,毕竟,李邻和白健生二人在党内的资历太过浅薄了,如今他们手握重兵空有杀生之大权,为了成功上位却不敢轻易举起,他们活得也很累啊!”
众人听了会心一笑,蒋介石也极为欣赏地点了点头:“不错,看得出来果夫是下了一番功夫研究的,把李邻和汪兆铭他们的心思摸得比透彻,非常难得啊!
只是,这中间有一点你没看到,那就是李邻如今早已是捉襟见肘,度日如年,要执掌权柄,除了十几万军队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得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可是他李邻没有,广西穷山恶水,数年来穷兵黩武,每年除了与贵州、云南大肆走私鸦片以充军资之外,再没有别的经济来源了,因此,富庶的两湖地区就成了李邻、白健生志在必得之地……”
蒋介石的话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不约而同屏息静气,认真倾听,房间里除了蒋介石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外,再也闻不到任何声响。,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三六七章 连锁反应
孟潇生性谨慎,不可能看不到桂系的目的,否则走李邻的军队,接着不惜撕破脸皮挤走盟友张向华的第四军和十一军,就是因为这个利害关系在里面。
从本质上来说,李邻和唐孟潇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两人肯定会恶斗下去,这段时间的几次宁汉合流会议,李邻严厉抨击唐孟潇而拉拢利诱汪兆铭就是铁证,李邻这一招不可谓不狠,轻而易举就拆散了汪兆铭与唐孟潇的军政联合,所以唐孟潇恼羞成怒才不顾一切地挥师东进,看来李、唐之间这一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诸位,请把我说的以上问题好好想想,结合这次突然生的刺杀事件一起分析,也许能更清晰一些。”
蒋介石的一番话说出,众人沉思之下连称高见,可接下来却更迷糊了,这种时候李邻拉拢汪兆铭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派人去刺杀?会不会是唐生智以苦肉计而行的嫁祸阴谋呢?反正自己一方是绝不会去刺杀汪兆铭的,留下汪兆铭这个始终抓住主席权柄不愿放手的大政敌让李邻头疼,让整个局势越复杂越乱越好,各方斗得越是激烈,对自己一方就越为有利,可是深入分析,现唐孟潇在这个时候对汪兆铭下手纯属败招,除非真被激怒得丧失理智,否则断然不会行此险招。
那么,如果不是李邻干得,又不是唐孟潇干得,更不是自己人干的,这事儿到底又是谁干的?
一群智囊越想:乱,满头雾水面面相觑,蒋介石摇了摇头,吩咐大家别着急回房慢慢想众人退下之后立即招来等候已久的陈立夫、贺衷寒、康泽、戴笠等十余名手下心腹大将。
蒋介石吩咐大家坐下,康立即将所得密报低声汇报:
“校长,在武汉面的袍泽的帮助下,三日前在刺杀事件中一死一伤的两个人身份已经查到了,死者名叫李铮鸣,原是安毅独立师政工科长兼宪兵队长,伤者名叫刘江安毅独立师的党代表。”
蒋介石心里一突,顿时坐得笔直:“江?确定?”
“确定!”
康泽重重地点头:“学等人还查到。这两人在安毅师北上阻击之前就没有跟随主力北上是率领后勤军需一个连看护数百伤员留在王集。安师弟率主力北上退路被断之后。独立师留在南面尹集地一半炮兵部队根据安师弟预先布置撤至明光后在顾长官三师地接应下携带数十门火炮成功南撤。最后跟随三师驻扎于镇江。此后听到安师弟率领残部回到下关。立即尽数赶往汇合目前已随安师弟回到南昌县。
而位于王集地刘江、李铮鸣率领一个后勤连和数百伤兵却不幸被敌人合围。最后地消息是全部牺牲。可是。其中负责领军地党代表刘江与政工科长李铮鸣等四人。却早在八月九日便出现在南京。随后再也无人见其行踪。没想到此次在武汉出现。
另外学生还得到一个消。上月十二日上午阵率部放弃阵地逃跑地独立师二团团长陈志标、教导大队长陈侃先于安师弟残部安全撤回南京。随后被李邻将军第七军钟祖培师和十九军军长胡宗铎收留陈志标现已被任命为第七军新成立地补充师少将副师长。陈侃被任命为第七军教导团少将团长侃不知为何却于五日晚吞枪自杀了。两人麾下官兵几乎尽数逃亡。有迹象表明。这些官兵全都逃向安师弟如今所在地南昌县。”
蒋介石惊愕地站起来。走出几步缓缓回头:“不会!安毅心胸开阔。谋定而后动。应该不会这么鲁莽才是。不会是他!
刘江和那姓李地败类一死一伤。也许只是个巧合……庸之先生(孔祥熙)从南昌视察返沪那天。就把安毅地信转交给我。安毅地字里行间一派平和。他立志工业救国并已有了通盘计划。庸之先生对他赞不绝口。寄予了很大希望。说他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与江西省主席朱益之将军相处融洽。颇受照顾。每日为了工商展大计废寝忘食。哪里会去干这等冒险之事?不会。不会地……”
康泽等人非常诧异不敢多说什么。戴笠看到蒋介石回到座位上大胆进言:
“校长,小毅确实是个宽厚豁达之人,他对同袍情谊深重,对尊长恭敬尊崇,可谓谦谦君子。但众同袍也都知道,小毅有个非常鲜明的风格,那便是对麾下将士情如手足,对敌人却凶狠残酷。
近来,学生有空就研究小毅从奉新之战开始的战例,希望能从其中学到小毅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小毅孤悬江北之后各战经过,学生尤为佩服,每一个计策都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看似铤而走险,却又无比精妙出人意表,常常收到出目的之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