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帝全传-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毁,卞太后急得光着脚跑到井边,可仍无法打水,就这样眼看曹彰被毒死。曹丕本想再害死曹植,卞太后气愤地斥责他:“你已经杀了我的任城王,不许你再杀我的东阿王(当时曹植为东阿王)!”也许是太后的话起了点作用,也许因曹植不掌兵,是个文人,又表现温顺,后来总算没有被害。

曹氏诸王的封地和境况如此可怜,但曹丕犹害怕贻患于日后。临终前他又改封诸王为县王,诸王的封地由一郡缩小到一县,这种分封已完全是虚应其事了。曹丕分封诸王不是为了屏障中央,而是为了防止诸弟争权,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曹魏政权始终没有出现过外藩强盛欺凌中央的局面。但也造成了皇室孤立无援的弊病,使日后司马懿父子能够较为容易地篡夺曹氏的大权。

三、争雄三国一代文豪

曹丕对于治国之术还是颇精通的,而且也知人善任。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提升辽东(今辽宁辽阳)郡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使这一鞭长莫及的地区保持稳定。又命张既为凉州刺史,去平息当地胡人的反抗。重新开通了与西域的联系,密切了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了魏王朝的统治。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鼎立三方中已经有两家正式亮出了旗号,只剩孙吴一家了。刘备当了皇帝后,起兵几十万,沿长江东下攻打孙权,要为他死去的盟弟关羽报仇。在刘备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派遣使者面见曹丕,向丕称臣,奏章恭敬卑微,并送于禁返国。文武百官一齐道贺,丕也沾沾自喜。这时,刘晔说:“应乘势出大军,渡江击吴,孙权灭亡了,则蜀国势单力孤,势难久存。这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曹丕却不以为然,说:“别人投降称臣,我们却乘机翻脸,恐怕会阻塞天下英雄归降之心,更何况其两败俱伤于我更为有利。”曹丕终于接受了孙权的降表,并派太常邢贞前往武昌(今湖北鄂城)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曹丕听说进攻孙权的蜀军,用树木做栅栏,连营700多里,于是说蜀军犯了兵家大忌,必败。果然,不久陆逊就在夷陵大败蜀军。曹丕要孙权把儿子送到洛阳,作为两家和好的保证。孙权虚与委蛇,一味推托。曹丕不禁大怒,于是想趁吴蜀刚刚大战完毕,吴军疲倦,起军伐吴。刘晔说:“现在讨伐时机已过去了。孙权刚刚获得胜利,上下一心,而且有江河湖川相阻,不可能仓促将他制服。”曹丕不听,仍遣大军南征。

曹丕大军于十月抵达广陵。江岸上,魏国军队10余万,绵延数百里,旌旗招展十分壮观。然而东吴戒备森严,无隙可乘。加上这时刘备已死。诸葛亮怕东吴为魏所败,以后独木难支,因此派邓芝使吴,吴蜀重新盟好,使东吴解除了后顾之忧。而魏军这时适逢天气寒冷,水道冰封,船舰不得入江,曹丕只得再次下令班师。东吴将领孙邵派部将高寿,率敢死队500人在曹军归途隘路上,突然袭击曹丕御营,曹丕大惊。高寿夺得曹丕的备用御车“羽盖”呼啸而退。曹丕生前的最后一次征伐,就这样结束了。

曹丕在位期间,几次对吴用兵,均无功而还,其实也是必然结果。此时鼎立三方经过多年经营,根基均已巩固,吴蜀虽然弱小,但联合起来,足以与曹魏抗衡。曹丕虽然很想建功立业,但当时既不具备灭吴灭蜀的客观条件,曹丕本人也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在孙权和诸葛亮这样老谋深算的对手面前,他在军事上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并不奇怪。

曹丕虽然在与吴蜀争雄中没有什么佳绩可言,但在文学上的造诣是有口皆碑的。在父亲的影响下,曹丕和弟曹植,自青少年时就有很好的文学造诣,以后长期同集合在曹氏政权周围的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杨修、邯郸淳等才华横溢的文人在一起,如鱼得水,诗文大长。

曹操连年在外征伐,常以曹丕留守邺城。曹丕在公务之余,与文友饮宴歌舞,赋诗唱和,无形中领导着邺城文坛。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21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以后的数年间,与文学名士之间往来尤其密切。五官将府一时宾客如云,名流如鲫。除孔融因时与曹操龃龉被操所杀,曹丕与“建安七子”中的其余六子王粲、陈琳等经常在一起,赋诗作文,唱和酬答,欣赏奇文,相析异议。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天,瘟疫流行,徐干、陈琳等四人先后去世。文友作古,曹丕不胜悲痛。他写信给好友吴质说:“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

这年冬天,曹丕著述的《典论》脱稿了。在《典论·论一篇中,曹丕对亡友的文学成就和诗文特色作了公正的评说。他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和亡友诗作特点,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论点,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重要建树。他提出四科八类的文章分类,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体裁特点。同时,在文章中他反对“文人相轻”、“贵远贱近”的倾向,提倡“审己以度人”。末了,曹丕意气昂然地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提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这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总括了建安时期各位名作家的诗文成就和特点,对文学提出了新认识和新的观点,确是不朽之作。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正月,南征归来的魏文帝曹丕,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下,返回许昌。这次伐吴,数千战舰,10万铁骑,旗幡帆幔,遮江蔽日,何等气势。可除了对着咆哮的江水示示威外,仍没有动着东吴一根毫毛,反而在班师时遭到几百吴兵突袭,弄得手脚失措,真是气煞人!曹丕脸色阴沉,心情沉重。眼前就是许昌城,许昌城对曹氏父子来说,总是分外亲切,许多辉煌业绩不都是在许昌这个地方建立的吗?将要进城时,突然城南门平白无故地崩塌了。曹丕不由脸色煞白,这可不是吉兆!他心中一惊,命车驾转向洛阳而去。

曹丕到了洛阳就病倒了,弥留之际,曹丕下令立曹叡为太子,并为其选择辅政大臣。也许是神志恍惚的缘故,也许是司马懿平素的干练忠顺给了他良好印象,曹丕在这关键时刻忘了先王曹操的嘱咐:“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选择了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也选择了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其实,这时的司马懿并无异志。多年来,曹操对司马懿既使用又限制,时时提防,到曹丕掌权,才渐渐付以实权,令懿独当一面。曹丕的信任,使司马懿倍加勤奋忠诚,加上才智过人,确实为魏王朝办了许多漂亮事,在三国争战的多事之秋,他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恐怕曹丕正是看到了这些才做出这一选择的。曹丕并没有错,司马懿毕竟是曹丕死后为曹魏挡住诸葛亮多次攻伐和平定各方叛乱的不二能臣,没有司马懿,魏明帝的日子会更不好过。问题在于明帝临终竟又一次像他父亲那样托孤于司马懿,而没有看到司马懿此时已权重翼丰,从而为曹氏子孙留下后来的祸患。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魏开国皇帝兼一代文豪魏文帝曹丕,在洛阳嘉福殿病逝,终年40岁,葬于首阳陵。

第三十二章 明帝曹叡

一、因仁而立任贤治伪

曹叡(公元205年~209年),魏文帝曹丕之子,曹魏的第二代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死后,继位为帝。

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曹丕袭位为魏王。这时的明帝年方15,英俊潇洒,颇得父亲曹丕的喜爱。由于宫中的条件比较优越,少年的明帝聪明好学,能文能武,尤其是骑马射箭的技术极为娴熟。就在这年初春的一天,首都洛阳的天气虽说还有些寒意,但已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望着屋外明媚的春光,曹丕再也坐不住了,他吩咐下人做好外出打猎的准备,然后带着儿子曹叡直奔山中。不多时,就见山坞中奔出母幼二鹿,行在前面的曹丕举箭射死鹿母,回头见小鹿已跑至明帝马前,曹丕大声喊道:“快射死它!”曹叡却在马上抽泣着,轻声说道:“陛下已射死鹿母,我怎忍心再将鹿子杀死?”曹丕听后,怦然心动,扔下手中的弓箭,动情地说道:“我儿真是仁德之主啊!”于是罢猎回宫。这次围猎中曹叡的举动使曹丕大为感动,心想这么小的孩子,竟有如此仁慈之心,长大后,定能宽厚待人,治好国家。于是封曹叡为平原王,并有了立为太子的打算。

曹叡的生母甄氏,原为袁绍的二儿子袁熙之妇,当曹丕随曹操攻破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时,见甄氏貌美,便娶为妻,随后即生明帝。曹叡自幼聪明,得到曹丕的喜爱。但是,此后不久,曹丕又纳安平人郭永之女为贵妃,郭贵妃聪明伶俐,深得曹丕爱怜,甄氏逐渐失宠。特别是曹丕继位为魏王后,郭贵妃一心想谋正宫,对甄氏加以排挤,甚至说明帝不是曹丕的儿子,而是甄氏与袁熙生的,曹丕信以为真,对甄氏常加斥责,使甄氏的日子极为难过,以后终被郭贵妃陷害,被曹丕下令勒死,而郭氏被立为皇后。这时的曹叡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开始注意宫廷内的事情了,他感觉到随着母亲的失宠,一些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幸亏与曹丕的这次围猎,才使他在宫中的地位有了转机,但曹丕还一直在犹豫,因此迟迟不立太子。万幸的是郭皇后一直没有生子,他才最终得立。

曹叡为避免招祸,一直认真读书,做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因此得以平安生存下来。到了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夏天,曹丕得了伤寒,虽经多方医治,仍不见效,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得不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五六年前,与曹叡一起围猎的事,他久久难以忘怀。心想有这样的仁慈之主统治国家,他也就放心了。于是下定决心立其为太子,并嘱咐中军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