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帝全传-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正刘通整装东行,去宣谕吴王息兵。

景帝杀晁错,自然让诸藩王快心如意,但他的停战诏谕却受到了吴王无情的嘲笑:“我已经是东方的皇帝了。还有谁配给我下诏?”此时,景帝方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他一方面后悔杀了晁错,一方面,抛弃幻想准备武力平叛。他派郦寄率领一支队伍击赵,派栾布率领一支队伍入齐,派太尉周亚夫率36将军计伐吴楚叛军,又召窦婴拜为大将军,屯兵荥阳,监视战局。

周亚夫率兵坚守昌邑,并派出一支奇兵出淮泗口,截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猛攻梁国,梁国向亚夫求救,亚夫拒不出兵。梁王又派使者请求景帝,景帝诏命亚夫出兵救梁,亚夫取孙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态度,拒不奉诏。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形势变为对叛军不利。吴王打算西向,梁国守城,不敢冒进;进攻昌邑,亚夫高垒不战;叛军粮道断绝,士卒饥饿溃散。最后楚王自杀,吴王逃奔东越,后被东越人杀死。吴楚叛乱。3个月就被平定了。栾布率军至齐,很快就打破了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的联兵,四王全部伏诛。接着栾布回兵助郦寄攻赵,引水灌城,赵王自杀。至此,七国之乱全部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调整,又乘平叛的余威,于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并裁减王国官吏,降黜他们的秩位,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从此,诸侯王只能衣食王国的租税,不能过问行政,成为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基本上得以解除。

二、休养生息国安民泰

景帝即位后,继续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对内采取重农、薄敛、轻刑和教化的措施,对外则采取了继续和亲匈奴的措施。

景帝即位的次年正月,了解到了各地农牧资源不平衡,有的郡县缺乏农牧条件,有的郡县却地广人稀,利于农牧,而当时政府不许人民迁徙,他于是宣布允许人民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去发展生产。为了鼓励农人田作,同年又宣布减免一半田租。田租是国家征收的土地税。汉代田租常制是“什伍税一”,即立纳收成的十五分之一;景帝改为“三十税一”,即交纳三十分之一。景帝一直重视农业生产,直到晚年,还不断地强调农桑之本的重要。为了与民休息和发展生产,景帝颇慎使用民力。他在位期间,除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阳陵外,基本上没有兴建其他土木工程。

轻刑也是景帝比较重视的一项安民措施。文帝曾减轻刑罚,废除了历代相传的肉刑,把肉刑改为笞刑,如当割鼻者改为笞打三百,当断左趾者笞打五百,景帝看到笞刑多把犯人打成残废甚至打死,所以一即位就开始继续减轻刑罚。笞刑经景帝几番更改,这才避免了犯人死于刑下。磔刑是当时一种分裂尸体的酷刑,景帝把磔刑改为弃市。景帝还数次大赦天下。为了避免枉屈无辜,景帝三令五申,强调决狱务必先宽,即使不当,也不为过,并提醒法官不可“以苛为察,以刻为明”,要求判案时尽管依据律文应该治罪,但若罪犯不服,必须重新评议,一切都要体现宽厚仁慈。

在思想领域,景帝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学术上则对诸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允许各家争鸣。处士王生是黄老道学大师,常被召居宫内,成为景帝的座上客。景帝在崇尚黄老道学的同时,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当时为儒家设立了不少博士官,《诗》、》、《春秋》等均立博士,景帝起用《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和胡毋生为博士,这种活跃局面大大推动了儒家的教化和影响。地处西南的蜀郡,各族杂居,文化、风俗都很落后,郡守文翁选郡中小吏张叔等十余人入京拜博士官求学,数年后返回郡中,文翁在成都市内盖起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成都学馆,使蜀郡教化大行,文化一跃而与齐鲁等地并驾齐驱。后来普及全国的郡国学校就是以蜀郡学馆为楷模建立起来的。

外交上,景帝继续采取汉初以来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景帝在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派御史大夫陶青到代郡边塞与匈奴商谈和亲之事。次年秋天,又与匈奴举行和谈。到景帝前元五年,汉朝遣送公主嫁与了匈奴单于。尽管汉匈和亲,但匈奴一方还是时常小规模地入侵汉境。对于匈奴的入侵掠夺,景帝从维护汉匈和好的大局出发,从未进行出兵反击,最多只是增调部分骑步兵屯守防御。为了维护汉匈和睦关系,景帝还在汉匈边界设置关市,互通有无,大大促进和便利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宽厚的对匈政策,保证了汉朝社会的安定局面,对人民的休养生息起了很大作用。

景帝在位期间,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维护安定,与民休息,使当时社会经济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段时期与文帝时期在历史上合称为“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升平时代。

三、择贤任能是非分明

汉景帝所以能创下“文景之治”的政绩,除了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司法、外交政策以外,和他的知人善任,是非分明有关,也和他温柔敦厚、穆静仁慈的性格不无关联。

对于一位君主来说,能够识才择贤,固然不易,而能够不以好恶定去就,是非分明,就更不容易了。这两方面,汉景帝都做得不错。

郅都是执法不避权贵的严酷官吏。济南有大豪强氏族,历任郡守无人敢制,景帝拜郅都为济南太守,郅都诛杀该族首恶,一年之后,济南郡成了道不拾遗的清明境界。后来景帝又任郅都为雁门太守,匈奴畏惮郅都,引兵远避,不敢靠近雁门。宁成也是执法不避权贵的严酷官吏。长安居住着许多宗室权贵,胡作非为,京官无人敢管,景帝调宁成为中尉,一举就镇住了犯法的宗室权贵。程不识敢于直谏,景帝任他为评议朝政的太中大夫。石奋有震主之威,景帝调他为诸侯相。周仁守口如瓶,景帝任命他为郎中令,作为贴身近臣。景帝用人,均力图做到择贤而任,用其所长。

外戚是汉室从高祖时起就很敏感的问题。景帝对此颇能分清彼此,不以偏概全,既不让外戚专权,又能任用确有才能的外戚以适当的官职。窦婴是外戚,吴楚之乱时,景帝考察宗室诸窦,没人超过窦婴,就拜他为大将军,率兵镇守荥阳,窦婴未负重任。但后来窦太后几次让景帝拜窦婴为丞相,景帝没有听取,窦太后颇有埋怨情绪,景帝说:“难道您老人家以为我舍不得把丞相这个职位给他吗?他这个人沾沾自喜,行为轻薄,丞相须老成持重,他难于胜任。”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拜卫绾当了丞相。

公车令张释之是文帝的直臣,景帝刘启为太子时与胞弟梁王刘武共乘一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没有下车,张释之追阻,不许他们入殿门,并告了一状。事情惊动了薄太后,文帝向薄太后免冠谢罪,自责“教子不谨”,搞得太子相当难堪。景帝即位后,没有怪罪张释之,仍然让他官居廷尉原职。张释之后来转为淮南相,以老善终。而上大夫邓通是文帝的宠臣,他没有任何才干,只是在一个偶然的机遇得到文帝厚宠,文帝竟把严道(今四川荥经)的铜山赏他铸钱。文帝长了一个脓疮,邓通常用嘴为文帝吮吸脓血。文帝问邓通谁最爱他,邓通回答太子最爱他。等太子刘启一到,文帝就让刘启为自己吮吸。刘启虽然照文帝吩咐做了,但面带难色,后来知道了事情的根由,不免对邓通有所怨恨。文帝死后,景帝刘启考虑邓通除讨文帝偏爱别无才能,就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居住。后来邓通越境铸钱,触犯法律,景帝只是没收了他的家产,也没有把他治以死罪。

不仅对臣子如此,景帝对同胞姐弟以及宫中的妃嫔们也充满了仁爱之心,多能体谅、庇护,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同时,他又是非分明,原则性的问题坚持不放,决不姑息迁就。其中最显著的例子要算对待弟弟的继位和皇后的设立问题。

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共生2男1女,景帝刘启为长子,弟弟刘武封为梁王,姐姐刘嫖称长公主,嫁给了陈午。景帝同母兄弟仅有刘武,所以自幼与刘武形影不离。刘武封王至国后,连年入朝,常被挽留京师。一次,景帝设家宴招待梁王刘武,当时朝中还未立太子,景帝喝得高兴,对梁王说:“等我百岁之后,把帝位传予梁王。”当时梁王和宠爱小儿子的窦太后听了,并未认真。后来梁王因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有功,再加上窦太后的宠爱,便不可一世起来。他建了一处方圆300多里的东苑,并把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扩建成为周长70里的大城,在城内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复道,出门打着天子旌旗,队伍千乘万骑,简直就与皇帝一样。又多作兵弩弓箭,招揽四方豪杰,羊胜、公孙诡等谋士纷纷投奔梁王。经过时间的推移,窦太后和刘武对“传位梁王”的话认真起来,打算让景帝确立刘武为帝位继承人。袁盎和大臣们听到这种风声后,就对景帝揭示这个问题的利害关系,使景帝坚定了帝位必须传子的主张。梁王知道后,不敢再向窦太后说什么,就急忙辞京回国了。梁王回国后,朝中立了太子。不久,梁王病逝。景帝痛惜骨肉之亲,也为了安慰母亲,把梁王的5个儿子都封为王,5个女儿也都封了一处采邑。

景帝当太子时,栗姬为他生一男,取名刘荣;即位后王美人也生一男,就是刘彻。王美人怀刘彻时,梦见太阳钻入怀中,她把此梦告诉景帝,景帝说:“这是高贵的征兆。”由于刘荣年长,景帝把刘荣立为太子,把刘彻立为胶东王。栗姬是个妒妇,景帝仅有几位姬妾美人,10多个宫女,但她仍是醋意大发,不时地想着法子整制众人。本来,景帝想立她为皇后,托她在自己百年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