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紧围绕奥运会所产生的巨大科技需求,北京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科研阵地的优势,积极寻找奥运会市场开发所带来的商机,追随市场上为科技奥运所进行的高新技术研发资讯,广泛参与奥运会科技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如为适应绿色奥运对北京环保产业的需要,北京高校可以加大环保先进技术的研发力度,重点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节能技术、新能源利用和开发技术以及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防治技术。还比如,兴奋剂与反兴奋剂历来是奥运会中的高科技大战的焦点。为解决2008年“基因兴奋剂”这一利用高科技而制造的违禁药物难题,北京高校可以以此为技术开发项目,发展高科技手段,即用高科技的“反兴奋剂”来对付高科技的“兴奋剂”。诸如此类种种,都可以成为北京高校科研开发项目的思路来源,形成成熟技术和产品,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即使在奥运会结束的后期阶段,这些科技成果和产品,仍能推动北京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奥运盛会以体会友
四、奥运盛会以体会友,为北京教育的国际化提供展示契机现代奥林匹克的特点之一就是国际化和全球化。奥运会不仅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同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文化活动。由于它采用具有普遍价值、超政治、超国界的体育运动形式,因而大大减少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障碍,缩小了各民族文化在空间上和内容上的距离。通过这样一种聚会,促进了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接触、交流和融合,也使得主办国和主办城市有机会用最集中、最丰富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文明水准,并藉此不断自我改进和完善,提升自己现代化水平,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
作为千年古都,北京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和历史遗产,其无与伦比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使得北京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国家文化中心。作为全国的教育中心,北京具有高等学校最集中、教育水平最高的教育资源优势,高等教育总体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作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中心,在派出团组进行专项业务考察、出席国际会议、接受外国留学生、引进外国智力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出国留学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中北京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国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北京在加大对外教育开放,促进教育的国际化方面具有其独特的有利条件。申办奥运会的成功不仅将使北京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沟通中国,联系世界的一个窗口,更将使北京成为全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个更加耀眼的亮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已加入WTO这样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中,北京作为2008年奥运盛会的主办城市,将会更加促进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流动、竞争,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必将更加频繁、密切。国际教育机构的交流互访、中外合作办学、海外办学、吸引留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必将更加为北京教育的国际化提供展示和发展的舞台。北京教育面向世界,也必将大力推动21世纪中叶把北京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
“和平、和谐、和爱”——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和灵魂彭永捷一、作为“文化奥运”的人文奥运
人文奥运是指,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是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和爱”的和谐统一盛会。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解释人文奥运,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展开:
(一)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欧洲的希腊,它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和表征。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及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奥林匹克精神将滋润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奥林匹克运动将强健每一个中国人的体魄,奥林匹克文化也将为中国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当奥林匹克精神照亮这个焕发着青春的东方古国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将为奥林匹克运动撰写新的历史篇章,为世界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文化作出新的理解,为促进人类的和平、友爱、和谐、发展、文明和进步作出新的贡献。把人文奥运阐释为“文化奥运”,内在地包含着把“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理解为文化、文明的一个优秀成果。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追溯和回复到奥林匹克的原初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其发展,特别是通过中国人的参与,用中国文化来发展它、丰富它。
(二)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奥运会本身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个成果,它同时对人类的文明和文化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奥运会提供了一个任何其他组织和活动在规模和活动目标上都无法比拟的世界人民情感与文化公开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奥运会是一个空前的文化交流场所,而且这种交流是直观的、亲身体验的,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真实的、深刻的和清晰的。其中,主办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北京奥运会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入中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方面,将起到其他活动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
(三)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与文明间的和谐
奥林匹克体现着全球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文明间的共同理想。友谊、和平、信义、公平竞赛,更快、更高、更强,体现着人类对文明与进步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全球文化又是丰富多彩的,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元格局。
奥运会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的盛会。它是世界人民展现自己的风格、传统、情感、精神风貌和文化的舞台。参加奥运会的每个人都是观众,同时又都是表演者。
奥运会期间所展现的世界多元文化,虽然百虑殊途,但并不对立,并不排斥,反倒是并行而不相悖,并育而不相害,体现出和谐共存、相互包容的特点。而强调和谐又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在这方面能特别为世界作出贡献。中国文化强调文化与文明间的多元共存、包容、和谐和和平,对当今世界也有着重要意义,可使其在文化的范围内,将其意义扩展至奥运会之外。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人文奥运的理论基础(1)
二、人文奥运的理论基础
北京奥运会将是文化交流的奥运会,是起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盛会,也是中国与世界以及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会。对于这场人们充满期待和寄予厚望的盛会,在指导操作的基础理论层次上,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下面四个文化问题: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在这次交流中可以期待什么;指导交流的理论是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以下将综合就这四个问题加以探讨。
从文化交流史和文化学理论来说,文化交流得以进行,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两种文化体系的异质性和共同性。
所谓文化体系的异质性,也就是文化体系之间的互补性。正像对于“信息量”的界定一样,只有提供了新的东西信息量才为正数,相同的信息在信息量上为零,同样,文化交流在两个带有差异的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人们互通有无,互相从对方获得自己文化中所没有的。文化上的有无,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要素上的有无,一个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文化现象或文化精神,是另一文化体系所欠缺的,例如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就是中华文明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一种异质文化。二是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也就是“花样的不同”,例如英式足球与中国古代的“蹴鞠”,高尔夫球与中国古代的“捶丸”等等。世界文化在内容上是丰富多彩的,在表现形式上是各式各样的,由于各种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才使得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成为必要。
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和融合得以进行,也需要相互之间具有对话、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事实上,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无论其异质性如何明显,文化差异有多大,但由于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共同性,因而两种文化之间总能找到共同点,作为文化对话、交流、合作和融合的基础。问题的重要之点在于我们能够恰当地找到这些共同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以及意义更为广泛的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的历史相遇。在这次伟大的相遇中,在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尤其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究竟有哪些异质性和相同点呢?
从异质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到奥林匹克文化中去寻找补充中华文明的养料。
其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无论是古代希腊的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