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宗派要想形成独立的风格,完全回避文字是办不 

到的。入宋以后,禅宗面貌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从“不立文字” 

变成了“不离文字”,以此形成宋禅与唐禅的根本区别。 

  禅宗教学,讲究不依成法,因材施教,指物说法,随机任运,从而 

形成了许多机锋。禅宗的机锋灵活多样,有时是言词问答,有时是一两 

个动作,有时是一棒一喝,不拘一格。禅宗大师开悟弟子,多不著文立 

说,机锋用过,立即丢开。但有些机锋鞭辟入里,妙语解颐,文辞清新 

隽永,令人不可释怀。一些弟子便将其记录下来,成了所谓的《语录》。 

入宋以后,一些僧人又将前代祖师的《语录》加工整理,编成了《灯录》。 

《灯录》是一种集言体的禅宗史传,重记言而不重记行,著名者包括《景 

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 

《嘉泰普灯录》,每部三十卷,洋洋 150 万言。后又有普济和尚将其压 

缩成《五灯会元》二十卷,流传更为广泛。 

  由于有了大量《语录》、《灯录》,宋禅教学便不再仅仅是因物生 

情,指物说法了,而是开始做文字功夫。前代禅师的机锋,本来都是触 

景生情之作,时过境迁,往往使后人不得要领,于是便有了解释机锋的 

文字出现。“代别”是文字禅的一种早期形式,是“代语”和“别语” 

的合称。《语录》中记载着有些机锋,禅师问一句,弟子答不出,宋禅 

为之代答,称为“代语”。有时弟子答之不确,宋禅另作别词为答,称 

为“别语”。“代别”多为一两个字,非常简单。再往后发展,又有了 

“颂古”和“拈古”之作。“颂古”是用韵文体对“古则公案”进行赞 

颂性解释,“拈古”则是用散文体对“古则公案”加以评点。其中,“颂 

古”由于文辞华美,禅意高深,不仅受到禅林的欢迎,而且深受士大夫 

阶层的欣赏,成为沟通儒释的桥梁。在宋代,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 

和《拈古百则》最为著名。不过,“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 

纲,据款结案而已。”①文字过于含蓄,以不直接点破为原则,还是不好 

理解,克勤又发展出“评唱”和“击节”两种更为明了的文字禅形式。 

“评唱”以克勤的《碧岩集》为其经典,其书围绕着重显的《颂古百则》 

展开,全书十卷,每卷包括十个公案及其颂文。每一段前有“垂语”, 

概括本段公案宗旨,后引公案正文及其重显的颂古之作,文中加有克勤 

的“著语”,对其内涵加以点评。最后是克勤的评唱,全面解释公案发 

生的历史背景,机锋蕴意。“击节”因克勤的《击节录》而得名,取“击 

而中节”之意,格式与《碧岩集》近似。此两书一出,由于比以前的机 

锋、公案打哑迷清晰明了了许多,所以大受欢迎,被后学视为禅林新经 



① 克勤《碧岩集》卷一。 

典。 



  (3)“默照禅”与“看话禅”之争 

  禅门“五家七宗”在根本宗旨上原无大的差异,只是启发学人的具 

体方法不同。特别是曹洞和临济这两个流行最久的流派,代表了两种不 

同的风格。曹洞宗风,主知见稳实,用丁宁绵密,婉转亲切的手段,令 

弟子在自然温和的气氛中了悟本性。临济宗风,尚机锋竣烈,以单刀直 

入的手段,棒喝齐施,如铁锤击石,五雷轰顶,使学人翻然醒悟,顿见 

真心。两宋之交,曹洞门人正觉提倡“默照禅”,临济宗大师宗杲加以 

反对,并宣扬“看话头”,更加突显了两家宗风的差异。 

  正觉作《默照铭》和《坐禅箴》阐述自己的立场,将静坐和守寂看 

成是证悟的根本方法。“默”和“照”是两层功夫,所谓“默”也就是 

传统的禅定,在这种功夫中要作到“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默默功 

夫,心田自锄”,通过无言静坐,消除思维活动,消除感性欲望,进入 

一种离言绝相,万法皆空的思想境界。所谓“照”即是般若照观,此“照” 

不是对大千世界的观察,而是对自性、本心的“自照”,“不触事而知, 

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自照之时,物我俱忘,坐禅者进 

入了一片真空静寂的空幻体验之中。“直歇得空空无相,湛湛绝缘,普 

与法界虚空合,个时是你本身。”①认识了人的本来面目,也就算是达到 

了成佛的境界。 

  宗杲认为,“默照禅”过分重视坐禅的形式,有拘泥于形式而忘记 

了目的的倾向,是对慧能以前禅法的回归,所以将其斥之为“默照邪禅”, 

“剃头外道”。他本人提倡一种更为简便直接的“看话禅”,不要任何 

形式的限制,随时即可开悟。“看话禅”主张直接参悟历代禅宗祖师留 

下的机锋、公案,如“赵州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麻三斤” 

等等。他把公案的文字分成两类,凡意义明确的称为“死句”,而意蕴 

不明的则称为活句,“参话头”就是要在这些“活句”上下功夫,看不 

懂时,便于“行住坐卧,时时提撕”,反复咀嚼,“只看个话头,行提 

撕,坐也提撕,提撕来,提撕去。没滋味,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 

忽然心花发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法轮。”②宗杲教人反复参究一句无意义的话,就是使人对机锋不是用意 

识去穿凿,而是透过字面,大发疑情,排除妄念,返观自心,顿见真如 

本体。由于“看话头”简单直接,形式灵活,所以更受禅林僧侣的欢迎, 

也与封建士大夫阶层“随缘放旷,任性逍遥”的人生境界相冥合,在后 

世影响很大。 



  3.天台宗的“山家”与“山外”之争 



  天台宗是宋代另一个比较活跃的佛教流派。羲寂(公元 919 年—987 

年)是宋代天台宗的开拓者。他 19 岁出家,先习律宗,后到天台山国清 

寺,学习天台教、观。在学习中他深感由于唐武宗灭佛,导致天台文献 



① 《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九。 


② 《大慧语录》卷二七。 

残缺不全,故劝说吴越王钱俶派使者到日本和朝鲜,寻回了大量在国内 

已经失传的佛教经论,此事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去珠复还”。因大批天 

台经籍的复归,天台宗从此中兴。义通(公元 927 年—988 年)是羲寂的 

嗣法弟子,本为高丽王族,对天台宗深有研究,被尊为“宝云大师”。 

他门下两高足知札与遵式,在重兴天台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知礼(公元 960 年—1028 年)俗姓金,浙江四明(今宁波)人,故 

人称“四明知礼”。他自幼出家,20 岁投入义通门下,学习天台教观, 

成为嗣法门人。他一生“凡三主法会,唯事讲、忏四十余年,肋不至席。 

当时之人,从而化者千计。”①晚年结伴十人,共修《法华忏》,相约以 

三年为期,期满集体自焚。后皇帝亲自降旨,方答应只忏不焚。宋真宗 

慕其高名,赐其“法智大师号”。知礼因宣扬天台宗的“性俱善恶”说 

和批驳“山外”理论而闻名。 

  遵式(公元 964 年—1032 年)俗姓叶,天台宁海人,是知礼的表兄 

弟。先习律学,后投天台,在“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传天台之教”。 

学成后四出弘传,社会影响很大,宋真宗赐其“慈云大师”号。遵式除 

了一些理论著作,特别写有大量忏仪,如《金光明忏仪》、《大弥陀忏 

仪》等等,有“天竺忏主”、“慈云忏主”之美誉,皇帝曾请他入京“修 

法华忏,为国祈福”。 

  悟恩(公元 912 年—986 年)俗姓骆,姑苏常熟人。他自幼出家,在 

钱塘慈光寺投入志因门下,学习天台教观。学成后大讲《法华》、《光 

明》、及《止观论》,对弘传天台思想有很大贡献。悟恩著《金光明玄 

义发挥记》,在天台宗内部引发了“山家”与“山外”之争。他的弟子 

清源、洪敏、庆昭、智圆与知礼进行了反复的辨难,成为中国宗教史上 

一大“公案”。争论的起源在于对智■的《金光明经玄义》的不同理解。 

此书有广、略两个版本,悟恩的《发挥记》所注是略本,只讲“法性” 

而未讲“观心”。因为他认为广本中所说的“观心”是后人加上去的, 

不合智■的思想。知礼则认为他的思想有偏,违反了天台“教观并重” 

的宗旨。悟恩的弟子出来维护师说,认为悟恩的“观法”即是“观心”。 

知礼离法而观心是“妄心观”,而他们自己则是“真心观”。“真心”、 

“妄心”之说取自华严宗,知礼认为庆昭、智圆是受了其他宗派的影响, 

思想不纯,故斥之为“山外”。而他自己才代表正统的“山家”。这次 

辩论“往复五次,绵亘七载”,最后庆昭等人不再作答,知礼一系遂取 

得了天台嫡系的地位。 

  宋代净土宗成为天下共宗,宣扬净土信仰的各派高僧皆有,而省常 

(公元 959 年—1020 年)和宗赜则是专修净土的代表人物,被列为净土 

宗的两位继祖。华严宗经过会昌法难的打击,师承不明,只有子璿(? 

—1038 年)和净源(1011 年——1088 年)等学僧整理、研究华严著作, 

不使之断流。唯识宗的情况更为严重,仅有著作、思想流传,但代表人 

物皆不可祥考了。律宗因传戒受律的需要,代有传人,主要传播南山一 

系的律学思想。允堪(?—1061 年)和元昭(1048 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