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煮清王朝-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卷 物华天宝 

第一百七十五章 三年之后

大海之上,碧蓝接天,万顷水浪一波一波的朝岸边涌来。远远望去,海天一线之处,渐渐的出现了一点风帆,然后,这点风帆越来越高,慢慢地又带出了一条由白色风帆组成的帆带……十多艘大船,终于顺着这些海波涌了出来。

……

“呜……”

海船出现之后,苍凉的号角声也响了起来。

岸边,码头之上,在这号角声后立即忙碌了起来。一队队的士兵从里面列队奔出,肃立在码头边上,恭迎着船队的到来。

……

“回来了!”

莫睛一边迈步走下自己在海参葳的二层小楼,一边暗暗舒了一口气。

出海的是于中和已经初具规模的海参葳水师舰队。虽然这已经不是于中第一次出海了,可是,每次她都有些担心。大海,轮船尚且不能完全征服,何况海参葳的舰船才只不过是帆船……一边朝着码头走去,莫睛一边暗暗叹气。

现在已经是康熙四十年了。

距离于中当上这个海参葳都统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三年的时间,已经足以让他们完成很多事了。

码头。水泥的运用并没有让于中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功夫,而且,由于人手充足,每年又都在扩建,海参葳的码头现在就是同时停靠三四十艘舰船恐怕都嫌空得慌,而且这还是放慢了速度建的。

舰船。西伯利亚有的是上好木材。虽然那里离着海参葳比较远,可是,东北河流众多,把这些树木砍伐之后,去掉枝蔓,往河里一扔,就几乎不用再耗费任何人力,只需要在必要的地方安排好人给这些木材“转河”,这些质地上乘的木材就几乎能自己跑到海参葳的门口,再跑到这里的造船厂。……除此之外,于中在正式到任之后,又向康熙要来了大批的造船工人,又经由前英国皇家海军少校、老头布罗姆和海盗头子德雷克这两个对舰船有着深刻造诣的人的指点以及他自己和莫睛的一些摸索,所以,海参葳水师舰船的性能与战斗力绝不是现在清廷所属的其他水师可以想象的,哪怕就是装备有荷兰军舰的福建水师也不能相比。就连布罗姆和德雷克两人,在一年多前看到于中督造出来的海参葳第一艘主力舰之后,也差点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那艘被命名为“海卫一”号,并被于中称为“战列舰”的战船,全长超过二十丈(六十米),总共定员有八百七十五人,设有三层炮甲板,船身前后也开有炮口,前二后四,可以装备一百多门各式火炮,威力凶猛之极。

不过,这艘船最让两个英国佬惊讶的,却不是它强大的火力,而是它的造价。

既当过海盗,也当过海军,同时还是一名商人的布罗姆老头曾经大略的估算过,要是在英国,造这么一艘船,再把它装备完全,所需要的款项绝不可能少于一百万英镑。可是,在中国,在于中和莫睛面前,这艘“海卫一”号战列舰,名项花费加起来却不超过十五万两白银。而这里面的原因也极为简单,让曾经当过英国海军的布罗姆老头也无比的羡慕了好一阵儿中国现在的制度:在海参葳,木材不用钱;工匠都是录在贱籍中的,随征随调,只需要管吃喝,不需要工钱;火炮,也只是需要原料钱,而且,由于设在奉天的火炮制造厂已经采用了流水法作业,生产出来的火炮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本大为降低。

当然,深知航空母舰单独出海只是找死的于中和莫睛并没有只生产这么一种战船,除去这种“海卫”级的主力战列舰,他们还督造了定员六百多人,可以同时装备七十四门火炮的“海防”级主力巡洋舰;定员三百五十人,设有两层炮甲板,可以同时装备五十门火炮的“海狼”级驱逐舰两种可以进行远洋航行的战船。

目前,海参葳总共拥有一艘海卫战列舰,五艘海防巡洋舰,七艘海狼驱逐舰。而其他的战船,正在三千多名造船工匠和一千多名日本仆从工匠的努力下,日夜赶工。

而除去这三种,于中和莫睛还在两个英国佬的指点下,命人建造了另外两种更加轻便的战船,用于近海巡航和送信、护航。

不过,虽然一切都比较顺利,于中在这中间却还是遇到了一些麻烦……康熙和朝中的大臣差点儿没被他给震出心脏病来。

当年,施琅领水师官军共两万八千多人,战船两百四十艘进攻台湾,清廷诸人就已经以为那是十分了不起的了。可是,现在看呢?那么多人,光于中手中现在的十三艘主力战舰,就已经能够装走差不多三分之一了。这还不算,于中向他们展示并且要求的火炮数量,也险些让康熙手下几个年纪大点儿、身体有些差的臣子患上心肌梗塞,直以为于中想造反。最后,还是康熙派人到了海参葳看之后才真正确信于中没有撒谎。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马上又调拨了五千水师进入海参葳以补充兵力,同时,告诉于中,清廷撑不住他这么造船要炮,要他缓行。

不过,这些事情最后还是被解决了。

因为费老头把玻璃给造出来了。

本来,几个人刚刚回到清朝没多久的时候就想过造玻璃,可是,不是事忙,就是一直找不到工匠。虽说几个人都知道玻璃制造简单,可就那么一点儿工艺难题,几个人就是没人能琢磨透。

所以,这事就一直耽搁了下来,而以后几个人又都忙着各自的事情,钱也赚了不少,这事儿也就慢慢的没有人再去想了。

不过,这种情况等到费老头到北京朝见康熙时,跟白晋再次见面之后有了改变。

其实,也不知道是不是费老头足够幸运,因为当时白晋已经准备要离开中国了。

那一次,梵蒂岗的红主大主教多罗来中国搞了一次天主教的“礼仪之争”,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正旺的势头给截断了,康熙差点儿就要禁止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虽然最后他没有真正下旨,可是,却也不再允许那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随意传教,并且,为了防止日后梵蒂岗教廷对中国内部事务再次不知所谓、变本加厉的干涉,康熙还采取了一个重大的步骤,即建立传教士领取信票制度。

“其表示永不返回之西洋人,发给信票,钤总管内务府印,写明西洋人国籍、年龄、会别、来华年限、永不返回西洋,因进京朝觐,特颁给票字样,须以清、汉字缮写,按千字文编号,从头编记。”

“谕众西洋人,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玛窦的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必逐回去”。

……

信票制度确立下来之后,在中国的传教士有的离开了,有的则到北京内务府领取信票留了下来。据内务府统计,留下来的传教士之中,葡萄牙国传教士12人,意大利国传教士10人,法国传教士18人,西班牙国传教士5人,日尔玛尼亚国(德国)传教士1人,罗达聆日亚国传教士1人,波罗尼亚国传教士1人。总数达四十八人。

可是,人数虽然不少,里面却不包括白晋和张诚几个人。他们在北京又呆了几年之后,最终谢绝的康熙的挽留,选择了离开。

而就是在白晋等人要离开的时候,费老头进京去见康熙,汇报京旗回屯的工作进程,想起了还有这么一个相识的外国人,闲着无聊的时候找了过去。

结果,一番闲聊之后,费老头得到了白晋送的一本笔记。里面恰恰有一些化学实验的记录……玻璃,制镜,竟一个不缺;而且,这里面居然还有钟表的制造原理。

于是,发达的时间到了。

……

而由于造玻璃简直就是无本生意,再加上怕遭人妒忌,费老头考虑再三,终于把这条生财之道上报了康熙。结果,正愁钱不够用的康熙便命他试行。

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虽然这个时候也有外国人朝中国贩卖玻璃以牟取暴利,可是,他们的那些东西又哪能跟本地货相比?所以,奉天的玻璃制品迅速在大江南北走红,连莫睛也跑过去贩了几批,交给于中,在出海的时候,走私到了日本,结果,一年的时间,净赚超过十万两黄金。

对此,康熙喜不自胜。直接提升“公忠体国”的费老头为二等伯,并兼领内务府副总管一职。同时,下旨玻璃为“官营”,由费老头专门负责,将这些钱全部用于资助海参葳的造舰和奉天造炮。不过,这些命令却也是有限制的。海参葳的兵力与战船已经差不多了,再有船只造好之后,将会被拨给其他水师,奉天的火炮也是一样。

……

*************

“怎么样?想我吧?”

船只靠岸了,于中下船之后,立即就跑到了海参葳唯一一名有权进入军港的女人面前,笑嘻嘻的说道。已经被太阳光晒的有些紫膛色的脸庞更是极尽所能的露出最为可心的笑容。

“怎么样?累吗?”对于中的话,莫睛笑了笑,也没有直接回答,只是伸手帮他轻轻掸了掸身上的衣服,轻声问道。

“当然……累!”于中故意拉了个长音,惹得莫睛轻轻捶了他一拳之后,才把话说完。

“累就回家,反正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做,而且,比你做得好。”莫睛瞅了一下跟在后面下船,正在码头上整军的年羹尧和岳钟麒、穆尔察三人,又微笑着对于中说道。

“别急。我有好东西给你看。”莫睛正要转头“带路”,却被于中拉住了胳膊,接着,也不管她愿不愿意,于中拉着她就朝码头走去。

“什么东西?”莫睛问道。

“嘿嘿,马上你就知道了。”于中也不说破,只是拉着莫睛一直向前走。路上的士兵无论是谁,在干什么,见到两人过来,马上纷纷让开了道路。

……

“这是……天哪?你们怎么逮到它的?”

很快就到了地方,莫睛惊讶的看着海盗头子德雷克指挥着一些水师官兵从船上用“吊车”(一种带支架的杠杆,一端绑有大石)吊下来的那条大鱼,连连摇头。

这并不是一条鲸鱼,可是,也差不了多少,因为这居然是一条比起普通的鲸鱼还要大上一号的鲨鱼!

面前这一条,莫睛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