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宅那些事儿-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她这么想的时候,安姐已经到了,她穿了件鹅黄色的小花褙子,腰上系了条镶白玉的犀牛皮带,整个人看起来唇红齿白,却是有一种雌雄莫辩的英朗,刘夫人一见心中就一喜,还隐隐的有些遗憾——自家这样的门第,却是只有做妾的。

    安姐行了礼,坐下寒暄了两句道:“我家姨娘突染急病,多亏贵府援手,此等恩情,在下真是没齿难忘。”

    “高公子严重了,不过顺手之劳。不知贵姨娘可有好转?若有什么需要,公子可不要客气。”她试着开口,想着杨氏母女是不是有什么不便。

    安姐笑着点点头:“夫人的话我记着了,若有需要一定不外气。其实……我今次前来,是有件事来向夫人坦言的。”

    刘夫人一怔,安姐道:“我父亲是江宁知州不错,但我,并不是高家二郎。”

    她说着解开发冠,如云的黑发披洒而下,刘夫人彻底呆住了。


☆、第95章

  第五十六章
  刘夫人怎么也没想到安姐突然冒出那么一句;这还没回过神,就见她又把头发解开了。
  安姐束着头发的时候雌雄莫辩,因为年幼,再加上本身的气质并不会给人女气娇柔的感觉;但一解开头发,这女子的柔美也就显现出来了。她微微一笑:“让夫人见笑了;我本是女子;不过因为姨娘突发急病;为了行事安全,这才穿了男装;并不是故意欺骗夫人的。”
  刘夫人笑了两声,一时也不知道怎么答话了。不过她毕竟在刘家主持中馈,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当下道:“原来如此,却是难为姑娘了。不过姑娘怎么同贵姨娘单独上路?可是有什么急事?”
  安姐低下头,装作羞涩的样子:“也说不上什么急事。本来我们该同父亲一起回乡祭祖的,但父亲还在任上,而我的婚期……”
  “原来姑娘已经定亲了?”
  安姐轻轻点了下头。
  “不知姑娘说的人家是……”
  安姐的头垂的更低了,声音如同嗡嗡:“是南安王府家的二公子。”
  刘夫人肃然起敬,几乎有些失声的道:“南安王府家的,那不是皇家子弟?”
  “却是我高攀了。”
  “姑娘秀外慧中,侍母至孝,又有什么高攀不高攀的。”刘夫人嘴中这么说着,心中却是有些怀疑的。高老爷不过是一知州,过去也没有什么大名传出,他的嫡女配王府公子都有些高攀,更不要说庶女了。但安姐巴巴的跑来表明身份,也没有必要说谎。
  “还要安排人好好问问。”她心中这么想着,言语间待安姐则越发客气了。她此时倒没想过让安姐帮着做什么事,不过普通百姓对皇家总有一种推崇,特别朱家目前的名声还不坏。
  安姐陪着她说了一会儿话,就以杨氏为借口退了出来。她出来的时候,太阳已经高升,此时已经过了八月,温度早已不高,但阳光正盛,她不由的眯住了眼,把手搭在眉头上,往院子那边看了看,缓缓地,吐了口气:这样应该就行了,就算刘家听到了什么,但暂时,应该不会赶他们出去了吧。
  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早先,每次想到朱抵她就忍不住黑线,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她要靠他来维持住最基本的体面。也不知道那位朱二公子现在怎么样了。
  安姐怎么也没想到,此时她离朱抵并不远。
  当两王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那真是满城惊动。蒋王、寿王的家眷在第一时间被拿了下来,早先上蹿下跳要两王出京的大臣们也都被一一拿下,虽然不是每个支持党都被下狱,可最主要的几个大臣都被关了起来。此外皇宫上下也被肃然一清,有下狱的有杖毙的有被放出宫的。
  风声鹤唳,早先支持两王出京的,一个个都夹紧了尾巴,见个人恨不得都被低着头。那些反对两王出京的,也没能太扬眉吐气,一开始他们倒是个个趾高气扬,每个人都仿佛化身为了先知,一副就自己是忧国忧民高瞻远瞩的架势,但这头还没仰两天,就被朱全压了下去,在大朝会上,朱全高坐在龙椅上指着下面的群臣痛骂:“无能!无耻!无知!朕年轻不懂事,早先不过是一藩王嫡子,从未想过有一日能继承大统。大行皇帝英明神武,深知朕未经教导,恐朕无法振邦守国,把朕托付给尔等,把大明托付给诸位。自朕登记一来,对尔等建议言听计从,不敢怠慢。但你们就是这么回报朕的吗?李永祥勾结朱聪、朱振,必非这一日两日,你们就没一个看出来的?两逆贼图谋不轨也绝非这几日之功,你们就没一个发现端倪的?”
  下面的大臣被他骂的头都不敢抬。朱全即位后就像个摆设,大小事情都没有自己做主过,都是下面朝臣说什么他做什么。如果朝中有争议,他就看着两边争,谁争赢了听谁的,现在他就成了唯一正确的。
  “哦,不,有一个!唯一的一个!”朱全拿着高老爷的奏折挥舞,“江宁知州高浩写了这个奏折,在这个奏折里他已经提出了李永祥图谋不轨,可你们给朕的反应呢?没有反应!内阁竟然连个建议都没有!为什么?是你们觉得他说的不对,还是你们一个个都被李永祥收买了?”
  这话说的重了,下面的大臣呼啦一下全都跪了下来,内阁首辅李季第一个请辞,却被朱全骂了回来:“李首辅是觉得朕说的不对吗?”
  “臣不敢。”
  “那就是对朕有怨念?”
  “臣、臣万死!”
  “既然不敢,既然不是,那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请辞?当此危难之时,用人之际,首辅这样,岂不是陷朕于不义?”
  李季不知道怎么说了,只有把头抵在地上。他是当时最先支持朱全的,也算是顾命大臣,他都落了这么一个待遇,其他人更是寒颤若噤。当天,朱全一连去了十五个人的官位,同时安排上了八人,这些人来自各部门,都是早先并不怎么起眼的。而直到这个时候,京城上下才开始对这个皇帝刮目相看,有那一些想的多的,更开始思忖永宣帝到底是把皇位传给了谁?
  早先朱全那就像是一个小白羊,除了占了个名分好像什么都没有,而两王却是内外勾结,不仅党羽遍布,外面还有李永祥的支持。但现在看来,朱全也是早有打算,并且也早就下手准备了。
  而朱全的准备还不只是这些,当天,京城开始戒严,天津港的安全等级更是升到了最高,一切商业船只全部暂停,港口被完全腾了出来。除此之外,各地军马开始调动,不过令众人疑惑的是,这种调动的力度并不算太大。朱全除了从辽宁调了一直队伍护卫京畿外,就是从大同掉了一只队伍南下。
  当有大臣提出异议的时候,朱全是这么说的:“朱聪说什么二十万大军,那不过是个幌子,他举的旗怪高,却是做给人看的。朕真正的敌人在这里!”
  朱全指着天津说:“那两个逆贼为什么敢谋逆?靠他们手中那些家将吗?就算他们勾结地方,随便又能有多少军队?朕有十万关宁铁骑,二十万辽勇,三十万大同骄兵。这些军马才是天下真正的勇兵悍将。两个逆贼凭什么同朕争?他们最大的依仗就是李永祥!就是他的东海舰队!”
  也有大臣提出,京城附近不止一个天津港,不过这话立刻遭到了鄙视,按照朱全的说法就是李永祥和朱振都不是傻子,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们打天津不仅有把握,而且退可守进可攻。但要是从别的地方登陆,万一深陷在内地,那就惨了,所以李永祥等人一定会从天津登陆。
  朱全刚收拾了上下朝臣,此时他再这么信誓旦旦的分析下来,也没有朝臣敢同他作对,所以不仅兵马调动完全按照他的意思,几个地方的统领也按照他的意思上任了。
  后世历史学家分析这一段的时候,是这么说的:“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朱全从一个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的皇帝,变成了文有某某某,武有某某某的真正君王。我们要记得朱全的这个皇位虽然是继承来的,但他并不是永宣帝的儿子,他是在永宣帝弥留之际得到了这个皇位。这就令他和那些从太子登位的皇帝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个不同,就是民众的认可度。如果他在三五年前就被过继过去,那么大家都会知道他是太子,知道他将来会继承皇位,从思想上就会认可他,而朱全没有,他是突然出来的,并且出来的时候还经过了一番争执,这就令一般民众在心中会划上一个问号。”
  “第二,也是最直接的不同,就是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太子又叫什么,叫东宫。这不仅是一个住所,还代表这权利。而一个太子,更有自己的手下大臣,这些人都是将来他继承大位后可以直接用上的。可是这一切朱全都没有。他过去只是一个王爷的儿子,不管他有什么想法,按照一般的规律来看,在将来他也就是一个王爷。而大明对王爷的态度一直是荣养富贵有之,权势不足。不管福王父子早先有什么准备,都必定是要偷偷摸摸的,而就算他后来登位,也无法把这些人立刻给提上来。我们都知道,大明升官是有要求的,一个人你要想升官,不是说你有后台,当然,你要有后台,但这并不是决定因素。我们就以高浩来做例,他是一个探花,这已经注定了他比普通人的起点高,但从他做进士到升为知州也用了十二年,按照这个计算,在正常情况下,在他五十岁左右的时候能进内阁。而朱全的那些手下,要想升到重要岗位,又要多少时间?这并不是光靠朱全的提拔就行的,他们还要有足够的威望,而如果不是彻底掌握了内阁,就算朱全想要提拔他们也无能为力。”
  “当然,这一切都无法否认,朱全是一个赌性很重的人,也是一个敢于不顾一切的人。不过也就是因此,才造成了大明的中兴。”
  这是后面人的评价,这个评价并不全面,对于此次事件也不够深入,不过却从大面上解释了当时的变化。当然,不管说再多这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